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既要养血肉之心,也要养神明之心
养生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的
观相不如观气
观气不如观心
上一期,我们讲了冠心病的治疗思路(实证)(
点击链接回顾),冠心病的病位在心,心作为五脏六腑的君主,关系着全身健康。心脏功能要是不好了,那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如何保养心脏,在中医看来,心不仅主血脉,而且还藏神。所以,我们会不会得心血管疾病以及快不快乐,都取决于心。
养心的时候,
既要养血肉之心,也要养神明之心。
“养心”,这个概念包含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与肝、脾、肾等其他脏腑器官相比,养心更抽象,也更复杂一些。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情志方面的。
因为中医脏象学说中的“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区别。
明代医学家李梃在《医学入门·脏腑》中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血肉之心,就是我们看得到摸得着的心脏;而神明之心,大约相当于今天大脑的功能,可以进行一切心理、思维、情志等高级的精神活动。
换个意思说,我们的所思所想、精神面貌、思维意识活跃状态,可以直接反应心的功能状态。
所以我们养心十分必要,既要养血肉之心,供奉我们的身体,也要养神明之心,供奉我们的灵魂。
血肉之心常见的两个问题:
心阳虚,心气虚
心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我们身体里的不折不扣的大boss。
这个大boss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证血液在脉道里正常运行。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输送营养物质濡养全身各个脏腑形体官窍。
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作用的正常发挥,除心气充沛外,还有赖于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充沛又起着主导作用。
01
心气虚,生活里都爱劳心劳神的人
全身血脉统属于心,心气是行血的基本动力。
只有心气旺盛,才能使血液在脉道中沿着一定的方向运行不息,从而将血中的营养物质供给周身组织器官的需要。所以心气足的人,脸色也会白里透红,皮肤光滑柔软细嫩。
反之,心气不足,推动的力量就会减小,血液的流动变慢变缓,行血无力,则可出现血行瘀滞,脉道不畅,血液运行失常。
这类人因为长期血液不通畅,气血不能上荣,头发和皮肤就会变得没有光泽,毛孔也渐渐变粗,因为气不足以锁住毛孔。
“心气”这种东西,有它的时候我们可能感觉不到,但假如少了它我们很快就能感觉到了。
因为一旦心气虚,我们的心脏功能就会变弱,整个人自然会感到疲乏无力、爬个楼梯就胸闷气短、心呼通通乱跳。
心气是怎么亏虚的呢?
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过度劳心劳神、用脑过度,像博士研究生、老板、创业者、创作者、爱操心的家庭妇女,共同特点是体能消耗不大,但脑力劳动太多,导致耗伤心气,劳伤心血。
中医有很多补气的药,常见的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它们都能补气,但又各有侧重,人参过于名贵,且不容易买到好品质的,黄芪的效果一样很好,我推荐大家日常用黄芪。
黄芪,历代医家在提到它时第一句话会说“补诸虚不足”,它能补中益气,而且补而不腻,对气虚和贫血症状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补气的食材也有很多:龙眼肉、大枣、鸡肉、山药等。这里推荐一个好吃又好用的,能直接补心气的食疗方:龙眼地瓜粥、黄芪炖鸡。
·龙眼地瓜粥·
【原料】大米一小杯,地瓜一根,桂圆5~8颗;
【做法】
1.沙锅盛水,开火,至水开。
2.地瓜一根,去皮,滚刀切成小块,水开后
3.放入大米、桂圆和洗净的红薯,大火开后,换小火慢煮。大米软后
02
心阳虚,容易手脚冰冷
天气一冷就手脚冰凉,是很多人的通病,只不过程度轻重不同罢了。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心是阳脏,主阳气。心阳,是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部分。
心阳虚通常是由心气虚发展而来的,既有心气虚的症状,也有寒象,就是心阳虚了。一般来说先有心气虚,然后演变成心阳虚。
首先心气就虚,血液运行就不畅通;再加上心阳不足,对全身的温养作用受影响,自然就会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了。
心阳虚了,手脚冰凉怎么办呢?戴手套穿厚袜子肯定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我们还是要从提振心阳、补足心气入手。
推荐食材:桂枝、米酒、薤白、小麦、羊肉、葱、韭菜、干姜等。
推荐食疗方:薤白粥(食医心镜)、桂枝甘草茶(伤寒论)。
神明之心,一定是要呵护好的。
健康的心脏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心脉以通畅为本,二是心神以清明为要。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心神正常,各脏腑功能协调有序,神驭精气,则身心康泰。
心神失养,小则精神恍惚、心悸失眠等症;大则波及他脏诸神产生变动,导致脏腑气机紊乱、精神错乱。
所以中医一向特别重视养心,既养身体,也养精神面貌。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壑难填,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为过。
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信息发达的时代,农耕文明的诗情画意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大家都活得匆匆忙忙,心也越来越难静下来。虽然养生的观念越来越流行,可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所以,我们既要把不停跳动着的那颗心养好,更要把我们的思想、情感、心理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那怎样的状态才是最好的呢?
01
心神不宁的人,首先影响的就是睡眠
心神不安定的人,很难有高质量的睡眠。
《景岳全书·不寐》告诉我们:“盖寐本乎明,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当然还不仅如此,除了气短、自汗、面色无华,皮肤状态变差,时间久了,功能性的病症还有可能变为器质性的。
假如心神不宁的症状比较严重,大家一定要及时就医,但如果只是偶尔出现,我们可以通过食疗来解决。经常吃一些养心安神、益气养阴的食物,有助于缓解心神失养、气阴两虚的症状。
推荐食材:百合、桑葚、西瓜、银耳、西洋参、荔枝、甘蔗、蜂蜜等。
推荐食疗方:
① 百合鸡子汤,简单易操作,之前有拍过做法,大家可以点击链接回顾。
② 参梅干草茶:太子参、乌梅各15g、甘草6g、白糖适量,上药煎煮取汁,代茶饮。
02
心神不宁的人,很难有好心情
心不仅主血脉,又驾驭我们的精神。只有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心静才能气血畅通,情绪稳定,思维敏捷。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一个整天在飘摇中度过的人,都很难养成稳定的情绪,也很难给人踏实可靠的感觉。心一直是飘的,气是浮躁的,感觉每天忙得像要做几百万生意的人,用俗话说,就是心浮气躁,不靠谱。
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性格,很多时候都是由身体基础(健康)决定了,比如:一个心气亏虚的人,很难是个大嗓门;一个心神不宁的人,很难拥有欢愉、宁静的情绪,也很难享受平凡的幸福,因为他的神一直是浮的,不安的,他感受不到脚踏实地的幸福。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已经离自己的“心”很远的时候,我们就要回过头,想想自己当初出发的目的。这就是传统中医说”养心“的意义,养神明之心,是为了保神以安心,心安则神逸。
健康的根本在心,心虚了则神浮,给人不靠谱的感觉,只有心静才能气定,气定则体平。所以古代修身第一要求就是修心,心净则身净,我们就不会生病。
《内经》也高度总结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看起来很玄妙,我们可以把它解读为恬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其实就是要让我们保持宁静淡泊的心境,没有患得患失的各种杂念。古人常常静坐、打坐,就是静以养心的好办法,可以让人更加神清心安。
如果想要心神安定、心满意足,我们得让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我们上面分析了,心气心阳主要推动血液运行(主血脉),心阴心血则可濡养心神(主神志)。日常可以用一些甘润缓急、补阴养血的食材来缓和心的浮躁不安。
推荐食材:莲子、酸枣仁、小麦、百合、龙眼等。
推荐食疗方:
① 洋参莲肉汤:西洋参6g切薄片、莲子15g煮水,代茶饮。
② 甘麦大枣粥: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记载的一个方子,甘麦大枣汤,就是用小麦、大枣、甘草三个简单的食材,即可养心调肝,滋养阴液,充足心气。
· 甘麦大枣粥 ·
【材料】白糯米150克,小麦100克,红枣10个,甘草10g,食盐或红糖适量(三人份)。
【做法】
红枣去核切丝。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沸,转小火煮1小时后,煮至粥粘稠,调味即可。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
绝对不是从书本里面学来的
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
从定中生出来的
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守护我们的清净心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