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崔氏在江苏寻根

 
 
     (四川西昌)崔氏始祖崔三(苏州籍)之后裔欲在江苏继续寻根
 
   
 
 
 
        今天收到中华崔氏研究会相臣会长发来的信息:(四川西昌)崔氏始祖崔三,原籍江南苏州府云京县(疑为两地方言造成对“吴江县”的误记)青石桥人氏,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任四川总镇征靖小云南,奉旨职守是邦。竟落业于此。娶高氏,生四子。
 
 
 
      吴江境内,今有青石村。青石桥在今吴江凌家浜(常台高速一侧)。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昔日留下来的诸多驿亭、桥梁、纤道等历史印迹或失去了昔日的风华、或随着时光销声匿迹。惟有吴江这一段,繁华中依然静静地延续着历史的痕迹。“九里石塘”既是河岸又是纤道,还被充作驿道,历史上曾是水陆两用的交通要道之一。这段古纤道曾有九座三至七孔石桥,现在仅存3座,最南端的三山桥已破败的只剩下桥梁和青石桥板,就连许多当地人都已不知晓桥梁的名称。
 

据《吴江县志》记载,唐代以前,太湖与吴淞江之间为广阔水面,湖尾江首浑然一体,古称“一片白”。唐元和五年和北宋庆历二年,在苏州刺史王仲舒和苏州通判李禹卿的指挥下,太湖东沿修成一条南北贯通、水陆俱利的湖堤,史称“吴江塘路”。公元1346年至1347年间,又全部用统一尺寸的青石修筑,并用杉木梢打入土中作路基,路体内外再筑两道石墙,中间填入泥石,路面在3米到5米宽,全长约九里,这一段名为石塘,又称“九里石塘”,至此形成了江南运河有史以来最坚固、最完整的一条临水路道,被喻为江南的“水上长城”。

 
   2013年年底,相臣宗亲也曾发来信息,谈及四川西昌崔应元(1374011991)欲寻其始祖元公、三公祖籍族人后裔。元公、三公在明代初期谪戍四川,其祖籍江南苏州府。巧合的是,其始祖与我虎墩(今江苏东台富安)崔氏始祖元三公(苏州阊门巨族)的名字似乎有某种联系。

据《虎墩崔氏族谱》(明万历本)“内外列传”记载:三世祖“正三公,大昌第三子,仪状魁梧,刚毅不屈。兄正一北戍,公遂充百夫长。因督课不诡于俗,侪莗(辈)贾祸,公亦不免焉。谪戍四川宁蕃卫。”《族谱·附余》记载:“正三公,原系盐法事,谪戍四川宁番卫,至今不缺。近闻本卫正军崔万金身故无嗣,以宋姓者补伍,书此以备他日稽查,其军装系从本、从政二门津贴。”

   查《皇明·通纪》“徙居考”所引:东淘(今东台安丰)王艮后裔“仁公于洪武十四年为安丰场百夫长,于二十五年(1392年)戍四川行都司之宁蕃卫(时间有误,洪武二十六年改苏州卫为宁蕃卫)。去靖难,时犹隔十有馀年,是以知非燕王赶散也。”(靖难,指朱棣为争夺朱元璋之孙朱允炆即建文皇帝之位,经历时四年之战变,史称“靖难”。燕王赶散,即朱棣登皇位后,将罪民遣送出去。)仁公戍四川行都司之宁蕃卫,应与正三公谪戍四川宁蕃卫在同一时间。正三公谪戍地宁蕃卫(今冕宁县),正是西昌(今凉山)范围。
   可见(四川西昌)崔氏始祖崔三及吾(江苏东台)虎墩崔氏始祖元三公之重孙正三公谪戍四川的时间、地点一致。需要进一步考证。
 
 

四川西昌《崔氏宗谱》(清代乾隆本、咸丰本)

(四川)崔应元提供,(江苏)崔一良标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2cd7150101bnl9.html

 
 
 
 
 
 

【链接】宁蕃卫(虎墩崔氏三世祖正三公后裔居住地)考

相臣宗亲发来信息,谈及四川西昌崔应元(1374011991)欲寻其始祖元公、三公祖籍族人后裔。元公、三公在明代初期谪戍四川,其祖籍江南苏州府。巧合的是,其始祖与我虎墩(今江苏东台富安)崔氏始祖元三公(苏州阊门巨族)的名字似乎有某种联系。

《虎墩崔氏族谱》(明万历本)“内外列传”载:始祖元三公,“世居姑苏之阊门,为右族,蓋元时人也。生三子,长曰九六,仲曰重九,季则忘其名行焉。公寔吾宗之始祖也。九六公避乱北徙时,尝挈族谱行,后毁于火。故先代世系、讳字、配氏、生死、葬所,俱不可得而考也,伤哉!”

  据《虎墩崔氏族谱》(明万历本)“内外列传”记载:三世祖“正三公,大昌第三子,仪状魁梧,刚毅不屈。兄正一北戍,公遂充百夫长。因督课不诡于俗,侪莗(辈)贾祸,公亦不免焉。谪戍四川宁蕃卫。”《族谱·附余》记载:“正三公,原系盐法事,谪戍四川宁番卫,至今不缺。近闻本卫正军崔万金身故无嗣,以宋姓者补伍,书此以备他日稽查,其军装系从本、从政二门津贴。”正三公谪戍地宁蕃卫(今冕宁县),正是西昌(今凉山)范围

查《皇明·通纪》“徙居考”所引:东淘(今东台安丰)王艮后裔“仁公于洪武十四年为安丰场百夫长,于二十五年(1392年)戍四川行都司之宁蕃卫(时间有误,洪武二十六年改苏州卫为宁蕃卫)。去靖难,时犹隔十有馀年,是以知非燕王赶散也。”(靖难,指朱棣为争夺朱元璋之孙朱允炆即建文皇帝之位,经历时四年之战变,史称“靖难”。燕王赶散,即朱棣登皇位后,将罪民遣送出去。)仁公戍四川行都司之宁蕃卫,应与正三公谪戍四川宁蕃卫在同一时间

宁蕃卫,明代建制,在今四川凉山州冕宁县一带,属于四川行都指挥使司管辖洪武年间,四川布政使司领府13、直隶州6、府属州15、县111、宣抚司1、安抚司1、长官司16,都司领卫7、招讨司1、宣慰司2、安抚司5、长官司22。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治所在西昌)辖建昌卫、宁蕃卫、越西卫、盐井卫、会川卫,5军民指挥使司,4长官司及凉山夷部。

冕宁县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境内设台登县。唐武德元年(618)台登县属登州,大理时期,境内属落兰、两林部落属地。元代置泸沽县,属礼州,境内设苏州。洪武十五年(1382)苏州隶建昌府,洪武二十一年兼置苏州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改苏州军民指挥使司为宁番卫。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废泸沽县,改设泸沽巡检司。清雍正六年(1728)设冕宁县。解放后冕宁县属西昌专区。1978年10月,撤销西昌地区建制,冕宁县划属凉山州。

欢迎四川凉山(西昌)地区崔氏宗亲共同探导、研究这一段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