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正逐步减少,专家给出这三大理由,你能接受吗?

鲁迅在我国近现代文坛的影响力,根本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因为作为一个可以用文字,直击灵魂、荡涤血液地大文豪,他的文学作品都极具思想性和时代感。

可以说从建国之后,鲁迅的文章被选入课本之后,足足影响了几代人的青春。鲁迅曾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写道:“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鲁迅的一腔报国热情,而且也体现出了对现实的批判。那么为什么课本里鲁迅的文章越来越少?专家给出这三大理由,你能接受吗?

第一、评判性太强,语言太过激烈

鲁迅先生曾在《论睁了眼看》中谈到,国人不敢正视事情的本质,为此往往会自我欺骗。甚至还为此编造出了一条逃避的道路,并且将它粉饰成“正路”,然后再心安理得地举起大旗。

不仅不敢正视,并且更谈不上敢想、敢说、敢做、敢当。所以很多人便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性太强了。

但现代社会中大家都在为“中国梦”而努力,所以根本体会不到这种思想的魅力。另外,对于一些社会经历尚浅的学生而言,他们只能含糊地理解表面意思。

而对于那些有很多社会阅历的人而言,在残酷的现实中可以亲身实践,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嘲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和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一下,却发现他的文章毕竟是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所以和现代社会中的和谐文明有很大出入,他的文章已经有不适应的地方了。

尤其是文章中所宣扬的价值观,更是和现代人的思想偏离。综合这些原因鲁迅先生的文章,才会渐渐地从语文课本中消失。

第二、读懂鲁迅需要人生经历

可以说在民国文坛中,鲁迅先生言辞之犀利如果位列第二,那么便无人敢列第一。他有很多名言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引用,读来往往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上个世纪的中学课本中,曾收录了30多篇鲁迅先生的作品,让几代人都从中受益匪浅。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思想意识的变化,人们发现鲁迅先生的文章,虽然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但是却很难被现在的学生所理解,甚至有很多学生高呼“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比如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下册《社戏》;九年级上册《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下册《孔乙己》。

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悄悄地从课本中消失了,难道鲁迅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了吗?这让很多深受鲁迅文章洗礼的人都痛心疾首。

为什么要将鲁迅的文章剔除中学语文书呢?原来有比较强烈的时代意义。因为鲁迅的文章由于是文白相间,所以根据现在的语言习惯来看,读起来有一店晦涩难懂的意味,甚至成为了很多学生的“梦魇”。

最重要的是他的文章时代感太强,在思想层面上学生们根本无法参透其中的奥妙。说白了就是要想读懂鲁迅,就必须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尤其是要有相关的人生经历。

第三、时代斗转星移,思想变化太快

时代发展就像洪水猛兽一般,一旦开始滚滚向前就无法刹住闸了。但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而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在面对社会乱象的时候,他才会以斗士一般的热情,以笔为枪去抨击那个时代的虚伪。

虽然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了,但是我们是不能否认文章中的正能量,因为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仅唤醒了沉睡的民族灵魂,而且也让大家深刻地意识到了,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结 语

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鲁迅先生作为民国时期的一名民主战士,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和思想,将手中的笔当成了鞭笞敌人的利剑,一刀一刀地砍在了敌人的肉体和灵魂中。

但是斗转星移之后才发现,原来文章和思想也是具有时代性的。虽然鲁迅的文章绝对称得上最有灵魂和质感的文化精髓,但是时代早已经变了,所以鲁迅先生也“跟不上时代”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