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止耳鸣, 先清痰火! 一张老医案, 妙用一味药, 火去耳鸣消, 请欣赏
点击加载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续名医类案》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几天,我看到有读者朋友给我留言。对我提出批评——
文君然,你就是个骗子,整天编故事,骗流量而已!
对此,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我笔下,确实有故事。但这些故事,从来都不是编的。
一桩桩,一件件,都源于真实的医案。
我写了这么久,有这么多故事,如果都是编的,我岂不是成了编剧?
算了,闲言少叙,我今天继续给你讲故事、说医案,聊中医。
我下面所说这个,源于《续名医类案》。这部书是清代的一部医案集子,编撰者是魏之琇,后来经过王孟英的重编。
点击加载图片
话说古时候,有这么一个人。历史记载,此乃“大学士高中玄”。这个人到底长什么模样,有啥历史功绩,这都完全考证不出来了。反正,他病了。
什么病呢?就是耳鸣,而且一旦耳鸣发作,就眼前发黑,同时脑袋晕。那架势,就好像在天上腾云驾雾一般,“目中溜火”。
你看看,这个架势,严重不?
有了这个毛病,此人就开始多方求医。
熄风的、滋阴的、平肝的、清热的,哪怕是滋补气血的方药,都用过了,无效。
到了最后,他实在没招了。找了一个高人。这个人啊,医案记载叫做龚子材。
龚大夫这么一看,发现患者脉象洪大而数,一派火热之象。同时,他又仔细查看了患者之前所用的那些方药,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脑海。于是,他就给出了一个主意——
用酒蒸大黄三钱,研成末,服下去。
对,就一味药,非常简单。所谓酒蒸大黄,其实就是大黄的一种炮制方法。酒蒸以后,大黄泄下的作用缓解了,而且药性随酒的辛散之性,能往上走。所谓三钱,按照现在来说,大概是10克左右。
结果怎么样?患者一剂药下去,诸证悉平,耳鸣头脑的事儿,几乎完全消失了。
医案,就这么简单。这里头有什么学问呢?
其实,医案中这个患者的问题,在于痰火上炎,形成头晕耳鸣。
我们知道,无痰不作眩。脑袋迷糊头晕,我们往往考虑有痰。痰从哪里来?医案里的患者,六脉洪数,这显然是有火啊。火这个东西,是可以炼津生痰的。这就形成了所谓“痰火”。痰火上蒙,则头晕、耳鸣、眼前发黑。
这个时候怎么办?表现上看,得清痰。但实际上,根本之道在于清热。因为你的痰,是火热之邪带来的嘛!
点击加载图片
怎么清热呢?你看医家用的啥?用的是酒大黄。
大黄这玩意儿,大家都知道,它是泄下的。但是,经过酒的炮制,它的药性就不一样了。酒大黄,泄下作用缓解了,但是清热的作用还保留着。而且,酒有辛散上行之势,于是,它可以带着大黄药性,往上走,一直到头面。这样,就能把壅滞在头面的火热之邪泄掉,从而实现火去、痰消、人安的目的。
对此,《续名医类案》里头用一句话做了解读:盖火降则痰自清矣。
这是一张很有意思的古代医案。我写出来,供您参考借鉴、体会学习。
当然了,你也许会想,既然古人用好使,那今天的人用,是不是也行呢?
点击加载图片
我觉得,理论上可以。痰火所致的耳鸣,用这种单味药的办法调治,是有道理的。但前提,一定是辨证准确。我自己认为,痰火所致耳鸣,患者脉象必然洪大而数,舌体必然红而黄腻,大便必见干燥,小便必见发黄,而且耳鸣声音大,眩晕得厉害,伴随心烦不宁、脾气暴躁等等现象。我的建议是,对于医案里的办法,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不经过专业的辩证,盲目尝试,我觉得不可取。
但无论怎么说,用大黄一味药,清痰火,治耳鸣,止眩晕,这个是很不错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跟你说到这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