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25
NO.25
王忠嗣的确当得起这样的重任。
他年轻时以勇锐闻名,再大的危险都不怕,但在独当一面后却变得极其稳重,再小的风险也不冒。
每次作战前,他都要先派出大量间谍前去侦查,力求全面了解对手的各种信息:有多少人、有多少马、有多少粮草、有多强的战斗力、主将是谁、特长是勇还是智、威望是高还是低、治军是严还是宽、屁股是大还是小……
在彻底掌握敌情后,他再作有针对性地周密计划,最后才发兵出击,因此他常常能以最小的伤亡而取得胜利。
不过,他虽然善战,却并不好战。
他常常对左右说:太平时代的将军,只要好好安抚部队就够了,绝不能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而滥开战端,白白消耗国家和百姓的财力。
他最擅长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朔方的时候,他故意引进温州炒马团,把当地的马价炒得很高,境外牧民见有利可图,全都争先恐后地把最好的马卖给他。这样一来,唐军战马充足,骑兵越来越强,而周边的突厥等胡人却因缺少良马而战斗力大为削弱,自然难以与唐军匹敌。
他还特别善于发现人才,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等一大批后来的名将都是因他的慧眼识珠而崭露头角的。
可以这么说,在当时的唐朝军界,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无论是实力还是影响力,王忠嗣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高于众,李林甫必注意之。
李林甫知道,在向来有出将入相传统的唐朝,依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王忠嗣未来很可能会入朝拜相,成为自己的劲敌。
更令他不安的是,王忠嗣从小生活在宫中,与他的死敌——太子李亨渊源匪浅!
他决定未雨绸缪,尽早将王忠嗣除掉。
而与此同时,势力逐步壮大的安禄山也把王忠嗣视为了他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在这一点上,李、安两人一拍即合。
公元747年,安禄山以防御契丹为名修筑雄武城(即今天津蓟州区北的黄崖关),向朝廷请求王忠嗣派兵支援,企图借机吞并其军队,削弱其实力。
王忠嗣对安禄山的想法心知肚明,因此他留了一个心眼,没有直接派军前往,而是先亲自带着少数随从前往巡视。
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
他发现,安禄山在幽州大肆培植个人势力,军中充满了对安禄山的个人崇拜,墙上到处都是“没有安大帅,吃不起大蒜”、“山外青山楼外楼,没有安大帅我们算个球”、“即使忘了自己的生日,也绝不能忘了安大帅的指示”之类的标语;他发现,军械库中存放的大量装备不是用来野战的,而是用来攻城的,可契丹人大多生活在帐篷里,打契丹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
显然,安禄山有异心!
他大为震惊,没和安禄山会面就匆匆返回。
回去后,他立即给李隆基上书:安禄山若是靠得住,癞蛤蟆都能上树,这个胡人将来必然会造反!
然而此时李隆基对安禄山极为宠爱,对此根本不相信。
他觉得王忠嗣之所以这么说,是出自对安禄山的妒忌。
而安禄山由于被点破了心事,对王忠嗣更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经常趁皇帝与自己见面时说王忠嗣的坏话。
王忠嗣大概也嗅到了危险,为避免树大招风,他主动辞去了河东、朔方两镇的节度使职务。
然而李林甫和安禄山却依然不愿放过他。
可王忠嗣这个人既不贪财又不好色,既有能力又有背景,且深受皇帝器重,该从哪里找突破口呢?
这难不倒李林甫。
很快,他就想出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