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看不下去,怎么办?
01
在我的学生时代,武侠小说就跟现在的抖音一样,是学生放下课本后第一时间捧起的消遣。
当年的金庸及其笔下的武侠人物之于中古年轻人,就类似于今日抖音之于00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金庸为代表的那一代香港作家所打造出来的武侠世界,对华人世界的影响力有多大,普及率有多高,可想而知。
然而,你能想象得到吗?笔者平日里舞文弄墨,以码字为业,居然连一部武侠小说都没看过!你相信吗?
是的,就如同我对抖音提不起任何兴趣,武侠小说对学生时代的北游也没有任何吸引力。相反,我初中就看完了四大名著,对父亲书橱里的西方思潮系列书籍倒是爱不释手,我对我的同学们对武侠小说展现出来的兴奋与热情一直感觉无法理解,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武侠小说的魅力到底在哪里?这是我一直想搞明白的问题。
难得无法远行的大假,我春节前就在kindle上买了全套的金庸小说,抓紧时间好好恶补了一下。
初略看下来,我却很失望,我的第一感觉就两个字:就这?
也许是我天生就对浅薄之物有着生理性的排斥,金庸打造出来的武侠世界给我的感觉就跟小孩子的童话世界一样,滤镜加太多,显得那么的不真实。
如果跟西方做个对标,华人的武侠大概能够对的上欧美的魔幻,都是虚构出来的世界。但我们会发现,欧美的魔幻世界不管再离奇,但人物的复杂性却丝毫未减,魔幻的世界里讲的依然是人间真实的故事。
但武侠的世界不同,侠客们似乎是没有真实生活的,无论是恋爱、比武还是冲突,感觉都跟真实的人间没啥关系,要用一句话来总结金庸之武侠,那就是:中国成年人的童话。
从这个角度说,华人对于武侠世界的感同身受,难道就体现在这种思维的简化与美化之上?预示着中国人的底层心理结构依然是孩子吗?
依然不爱看武侠小说,并不让我奇怪,得出这个结论,倒让我大吃一惊。
我当然不是说,爱看武侠小说的人,都是孩子。很多我的同行,之所以喜欢用武侠人物来说事儿,我理解更多是对现实的隐喻,是一种讨巧和安全的方式。
除此之外,武侠小说所能带给我们的价值,并没有超出抖音太多。
02
一向言语刻薄的王朔曾经把金庸小说和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并称为四大俗。
他说,港台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的作品只有两大宗:言情和武侠,一个滥情幼稚,一个胡编乱造。尤其是武侠,本是旧小说一种,80年代新思潮风起云涌,人人惟恐不前卫,看那个有如穿缅裆裤戴瓜皮帽,自己先觉得跌份。
王朔承认当时“傻傲”的自己看人是有个尺子的,谁读琼瑶金庸谁就叫没品位,一概看不起。
他对金庸小说只留下一个印象,情节重复,行文罗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下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这有什么新鲜的?中国那些旧小说,不论是演义还是色情,都是这个路数,说到底就是个因果报应。
在当时国门初开的时代,有很多痴迷于武侠小说的人,也有如王朔这样瞧不上金庸和武侠小说的人,对于初次接触西方人文经典的中国人,读西方经典的文青们绝大多数是瞧不上这些武侠小说的,越西化的越如此,现在的90后和00后估计已经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
我跟王朔不同的在于,王朔至少还是要看武侠小说的,而年少时的我,是连看一眼的欲望都没有,实在是因为这种对于他人的消遣,对于我来说,就是受罪。
那些艰深枯燥、味同嚼蜡的文字,倒是如同美艳女子,让我欲罢不能。
人与人之间是如此不同,从阅读喜好这件事上,都可见一斑。
03
武侠小说之所以在华人世界深入人心,除了是成年人的童话,我之前在剖析《水浒传》的时候也提到过,金庸所虚构出来的江湖和武侠,却能做到让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华人都接受、理解并讨论,成为全体华人的共同文化语境,除开“游民文化”的影响,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
跟《水浒传》不同的是,如果说,武侠小说是被是刻意美化和虚构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那么《水浒传》就是一部阴暗冷峻不带情感的游民犯罪实录。金庸在小说里,把游民往侠客做了一种道德升华,“江湖”被金庸赋予了快意恩仇的美学诗意。
对比两者,如果用人来做比拟,那么《水浒传》是真小人,金庸小说不过是伪君子。
金庸小说里对所谓侠客的道德赞誉,以及对游民社会的粉饰美化,都无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麻醉品。
也许金庸老爷子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的封笔之作《鹿鼎记》里,他就用韦小宝这个人物颠覆了他之前所创造的一切假象。
一身正气的侠客?不存在的。
浪漫逍遥的江湖?不存在的。
纯洁专一的爱情?不存在的。
中国人要成功,就要学韦小宝这样的人精去“混”,懂得如何在官府与底层的夹缝中,不择手段、应对自如,否则,你只会被现实撞一鼻子灰。
其实,金庸何尝不知道他写的小说问题所在呢?
他迎合市场,投读者所好的武侠小说,不过是他为了维持《明报》的挣钱工具,按照现在的行业术语,那就是赚流量用的。而他内心真正看重的是自己的政论,然而这些严肃论述却被大众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金庸曾经亲口坦诚,写武侠小说主要是为了增加报纸销路,没什么学问,对历史倒是有点兴趣。
把他全部小说都翻烂了的读者,有几个知道并看过他看重的政论呢?
成就今日文学大家地位的不过是被当年王朔蔑称为四大俗的“金庸小说”,成就一代传奇的不是金庸本人看重的阳春白雪,而是用于挣钱的套路爽文,这是不是极大的讽刺?
即便如此,金庸依然是牛逼的。
他的牛逼在于,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最大限度的剔除了游民社会的阴暗面,构建了全世界华人拿的上台面的、合家欢似的的共同文化语境。
不管你多么蔑视金庸和他笔下的武侠世界,称其媚俗于读者,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相对于很多人对于金庸文字的推崇,我个人倒更看重金庸武侠世界背后的美学价值。
不管华人走到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一看到武侠剧,一看到侠客的形象,瞬间就能理解这种专属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我们必须承认,在我们对于武侠的想象中,画面带给人的冲击力,其实远甚于文字。
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模糊性带来了天生的诗意,却天然缺乏理性和哲思的基因。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一个失序的江湖,需要仗剑走天涯的侠士们来拯救,这种水墨漫画般的文化神韵,原本就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这种神韵更适合用画面,通过影视作品来传递。
不过,爽文爽剧,好着爽一下就好,如果你非要从这些爽文爽剧中挖掘出什么深意来,其实,大可不必,也略显滑稽。
所以,武侠小说看不下去,怎么办?仔细想想,也无所谓了,毕竟于我而言,武侠小说所能给予我的,实在是乏善可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