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体验3:世界本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今天完成了第3次心理咨询。
1、让出一点“自我”
这次从一个“排序题”开始:一个异性好友来到你的城市,你要尽地主之谊请人家吃顿饭;但你的女朋友不让你去,或者要求你去就要带上她。那么,下面有三个选项:
还是会去见,但保持坦诚,说清楚这是朋友远道而来,自己去招待一下。而女朋友跟人家不认识,且还带有一定成见(显然如此),所以不能一起去。
不和女朋友讲,或者编一个其他理由,然后背地里去见。
女朋友不让见,那就不见。
你认为从好到差的排序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
1最好,这是基于我对感情关系的基本观念:坦诚的沟通是极其重要的,任何事情都应该能够拿出来,彼此进行清晰的沟通。
2排其次,但这其实已经很差劲了,因为这里开始产生了欺瞒。
3最差,因为在我看来,交友是一项基本的自由。如果感情关系中的一方,要对另一方进行这种约束,那这份关系本身已经存在问题了。
医生说,其实这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以自我为中心。在面对这道题时,你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你认为自由不应该被干涉,这是你的价值观;对方其实也是自我为中心——你爱我所以就要听我的,我不喜欢你做什么,你就不能做什么,你不听我的我就生气。
于是,医生问了我一个问题:
当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能不能为了Ta而让出一小部分“自我”呢?
2、“慢”
之前提到过佛家的“贪”、“嗔”、“痴”,医生说其实后面还有两个:“慢”和“疑”。这五种心合称为“五毒心”。
其中的“慢”,就是傲慢,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就是看不到别人。
我说:还是上面的题。在一份感情关系里,给对方充分的自由,难道不是一种良好的状态吗?
医生却说:你给对方自由,其实是自己想要自由。你想用给出去的自由,换自己的自由。
3、“全能感”
医生说,在出生后最初的6个月里,小孩子很多身体感官是没有形成的,Ta主要的感受来自眼睛。睁开眼睛,这个世界就出现了;闭上眼睛,这个世界就消失了。所以这时的孩子会有一种“全能感”——认为自己就是整个世界,认为自己可以控制整个世界。
在这个时期,如果母亲给孩子充分的爱和照顾,那就能让孩子建立起较强的自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长大后通常保留着较多的“全能感”,具备较强的勇气,敢于挑战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但“全能感”也存在问题,它会让人有两种错觉:
我就是对的。
所有人都要喜欢我。
随着不断长大,我们逐渐能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区分开,“全能感”也就逐渐缩小。我们慢慢知道,不是自己想让妈妈过来她就会过来,而是要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再然后,我们知道即使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这个世界也不一定会按我们的想法去运转。所以,我们慢慢学会了接纳。
但是,很多人在长大后还保留了过度的“全能感”。所以,你不喜欢我,就是你的错;你不爱我,我就生气;你不按我说的做,我就难以接受。
这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都是一种心智的不成熟。
4、愤怒
我经常会比较急躁,而自己也可以观察到这种急躁。比如看到有人闯红灯,我就会心头生起一股无名火;比如走在路上,对面的人逆行过来挡道,我又会感到一阵烦躁;等等。
这也是我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我有时会想,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急躁症”之类的毛病?
医生却笑了:别人不对,就一定要生气吗?
她的这句话,让我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你看,其实说到底,“愤怒”还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一种“慢”,一种过剩的“全能感”。
就算别人不对,我们为什么要生气呢?
我们内心的很多不平衡,很多焦躁,很多愤怒,很多最终让自己受伤的情绪,根本上都源于过度膨胀的自我。我们觉得自己就是整个世界,所以别人都应该和我们一样;别人做了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就要难过,就要愤怒。
但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本就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很多时候,只有学会接纳,才能获得平静。
上一篇:心理咨询体验:第2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