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的五脏六腑都有“官职”

中医核心理论是关于五脏六腑的。所谓五脏,是肝、心、脾、肺、肾的总称;而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有意思的是,古代中医就把五脏六腑分配了'官职',用社会现象来比喻人体。

一、肝为 ' 将军之官 '

将军的性格需要有冲劲。肝在五行中属木,对应于春天,象征着一股阳气向上冲破阴气的束缚,这就是肝的性格。肝能使气机畅通,表现在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等方面。

二、胆为 ' 中正之官 '

所谓'中正之官',即决断者、裁判官。当人犹豫不决时,需要靠胆来拍板做决定。胆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决断能力,人们常说'胆大'、'胆小',实际上说的就是胆的功能。胆功能良好时,人做事果断干脆;胆功能不好时,就会表现为胆小、没主见。

三、心为 ' 君主之官 '

心像君主一样主宰着人体的血脉运行,四肢百骸的营养都依赖心脏所泵出的血液供应。另外,心还统摄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四、小肠为 ' 受盛之官 '

'受盛'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意指小肠是接受营养的器官,它能够帮助食物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如果小肠火力不足,人就比较容易受凉和腹泻。

五、脾为 ' 谏议之官 '

(就是向君主反映问题的 ' 谏官 ')

脾在身体的中央,负责机体的运化,布散精气。人体哪里出现问题,脾就会把信息传递出去。另外,脾秉性缓和、中正,不偏不倚,所以能公正地反映问题。

六、胃为 ' 仓廪之官 '

'仓廪'是储藏粮食的地方,胃的官职就类似于粮仓的管理员。胃负责接受和容纳食物,并经初步消化,转化成食糜,再下传于小肠,最终形成的精微物质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

七、肺为 ' 相傅之官 '

(也就是辅佐君主的宰相)

肺主呼吸,它的特点是节律性很强,能够把心脏泵出的能量有尺度地布洒到全身,这种性格就像造律的宰相萧何一样,因此把肺称作'相傅之官'。

八、大肠为 ' 传导之官 '

'传导'有接上传下的意思,指大肠能够接受身体上部传来的食物糟粕,并向下转化为粪便排出体外。

九、肾为 ' 作强之官 '

是说肾内部储藏的精气能够发挥起强大的作用,就像一个大力士。肾脏表面看起来静止不动,但里面蕴藏着生机,肾精充盛则人筋骨强健,精力充沛。

十、膀胱为 ' 州都之官 '

'州都之官',类似于现在的市长。膀胱是人体内水液所归的地方,水液逐渐汇集起来就像一个大都市,因此说膀胱是'州都之官'。

十一、三焦为 ' 决渎之官 '

三焦是六腑之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大致分布在人体的头面、胸、腹腔部位。目前学者对三焦的某些概念尚存在争议,有的说它'有名而无 形',有的认为它对应于人体胸腹腔的某些脏器。但是相比于研究三焦具体在哪,学者们更愿意关注三焦的生理功能,认为这更有实际意义。三焦能运行水液,是人 体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所以将三焦称为'决渎之官',决渎是疏通水道的意思,'决渎之官'便是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了。

焦树德:治咳七法

咳嗽一症,外感时病中有之,内伤杂病中亦有之,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并且不是只患了肺病才发生咳嗽,《内经·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之症,包括很广,牵涉面很大。

在治疗时,如果不辨病因病机,不讲理法方药,而只投所谓止嗽、镇咳、祛痰、宁肺之品,笼统施治,轻则迁延不愈,重则变症百出,甚至成痨难救。所以治疗咳嗽,必须辨清内伤、外感、虚、实、寒、热,按其发病新久,轻重浅深,辨证施治。

祖国医学对咳嗽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但文献浩如烟海,各家学说又讲的非常复杂,初学常不易抓住重点,因而感到治疗方法不好掌握。兹结合临床经验,试将治疗咳嗽的方法,约括为“宣”“降”“清”“温”“补”“润”“收”七大法则,提出来就正于诸位同道,以供临床参考,希望多加指教。

一、宣

肺窍清虚,喜宣通而恶窒塞。如感外邪,皮毛束闭,肺气不得宣化而致咳嗽;或无外邪,因肺气壅遏,气机失宣,而致胸闷气窒、咳嗽、痰不易出等症。都须用“宣”的方法,开宣肺气,疏畅气机,使肺恢复清虚宣通,则咳嗽自止。常用的治疗方法,例如:

1.辛温宣化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头痛、寒热、鼻塞、咳嗽。

选方:①杏苏散(杏仁、紫苏、桔梗、枳壳、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炙草);②止嗽散(荆芥、白前、桔梗、百部、甘草、陈皮、紫菀、生姜);③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生姜)等。

2.辛凉宣化法

适用于风温、风热所致的头昏发热口干咳嗽。

常用的方剂:①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②加减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芥穗、牛蒡子、浙贝、杏仁、豆豉、生草)等。

3.宣郁理肺法

用于气机郁滞、气道壅涩所致之胸胁痞闷、痰不易出的咳嗽。

常用方剂:①加减流气饮子(厚朴、苏叶、青陈皮、大腹皮、瓜蒌皮、桔梗、枳壳、半夏、赤苓、香附、炙草);②加减七气汤(厚朴、半夏、茯苓、白芍、紫苏、橘皮、杏仁、苦桔梗、前胡、桑皮、贝母)等。

另如:疏肺、开肺、宽胸、通宣等,也都属于宣法的范围。

二、降

肺喜清肃和降,苦气上逆及痰、瘀失肃。故胸中气逆、痰阻肺窍、瘀血阻滞等,都可导致气逆不降,肺失清肃,肺气不利而引起咳嗽。这种咳嗽须用降气、降痰、祛瘀等肃降法来肃清肺经,使肺气和降,其咳自止。常用的治法,例如:

1.降气化痰法

适用于肺气失降,气逆咳喘之症。

常用方剂:①苏子降气汤(苏子、厚朴、半夏曲、前胡、沉香、当归、甘草、生姜);②加味沉香降气汤(香附、陈皮、苏子、桑皮、砂仁、沉香、桔梗、莱菔子、炙草)等。

2.豁痰肃降法

适用于咳嗽多痰、胸闷懒食、痰涎壅盛、气逆咳喘、脉滑有力之症。

常用方剂:①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②半瓜丸(半夏、瓜蒌仁、桔梗、枳壳、知母)等。可随症酌加杏仁、化橘红、南星、葶苈、茯苓。

3.祛瘀肃肺法

适用于胸背胁肋、扑打损伤,瘀血内阻所致之胸痛咳嗽。

常用方剂:①桃仁散(桃仁、桑皮、赤苓、橘络、紫苏梗、紫苏叶、槟榔);②加味当归饮(大黄、当归、苏木、生地、赤芍、桔梗、贝母)等。

按:作者曾治疗胸部跌伤后,咳嗽数年不愈的患者,以本法加七厘散(冲服)、枳壳、片姜黄、乳、没,服数剂,咳出黑色血块数口,咳嗽及胸痛霍然痊愈,经过追访,未再复发。可见治其病因,其咳自止,不可专在止嗽、镇咳上敷衍因循也。

三、清

肺象秋金,其性颷凉,畏热怕火,易为热伤。邪热乘肺,火克肺金,或受燥热,乱其虚静之体,戕其肃降之能,肺金不清,而发咳嗽,须用清法治疗。常用之方法,例如:

1.清热化痰法

适用于痰黄咽痛、喉燥口渴的肺热咳嗽。

常用方剂:①清咽宁肺汤(桔梗、山栀、黄芩、桑皮、前胡、知母、贝母、生草);②清肺汤(黄芩、桔梗、赤苓、桑皮、陈皮、贝母、天冬、栀子、杏仁、麦冬、生草、当归);③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桔梗、麦冬、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生草)等。

2.清燥养肺法

适用于秋燥伤肺之咳嗽。

常用方剂:①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子皮、梨皮);②四汁膏(悉尼汁、藕汁、生萝卜汁、生薄荷汁、加糖慢火熬膏)等。

3.清肺泻火法

适用于痰黄黏稠、口燥牙痛、火上逼金的火盛咳嗽。

常用方剂:①二母宁嗽汤(生石膏、知母、贝母、栀子、黄芩、瓜蒌、赤苓、陈皮、枳实、生草);②清金降火汤(杏仁、前胡、桔梗、贝母、瓜蒌仁、生石膏、枳壳、陈皮、黄芩、赤苓、生草、原方有半夏可减去);③石膏散(生石膏、炙甘草、为末、冷开水送服三钱),本方可随症酌加桔梗、杷叶、贝母、桑皮、栀子等品。

4.清暑益肺法

适用于暑热伤肺,气短身倦,烦热脉数之咳嗽。

常用方剂:①加减洗肺散(天冬、麦冬、五味子、沙参、杏仁、桑皮、杷叶、六一散);②加味玉露散(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生草、桑皮、杷叶、麦冬、竹叶、五味子、桔梗);③清金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竹叶、党参、桑皮、地骨皮、桔梗、甘草、乌梅)等。

四、温

肺金本凉,怕寒畏冷,易受寒邪之侵。脾为肺母,中焦有寒可致脾肺俱寒,而生咳嗽。肾乃肺子,肺为水之上源,肺主呼,肾主吸,肾火衰微,寒邪上泛,肺肾俱冷也可致咳嗽。这种咳嗽,须治以温。常用的方法有:

1.温肺化痰法

适用于痰白怕凉,胸中不温的肺寒咳嗽。

常用方剂:①温肺汤(干姜、半夏、杏仁、陈皮、甘草、细辛、阿胶、生姜、大枣);②苏子汤(苏子、干姜、半夏、桂心、人参、橘皮、茯苓、甘草)等。

2.温肺理气法

适用于肺寒、气机不畅而上气、胸满的咳嗽。

常用方剂:加减三奇汤(陈皮、桔梗、青皮、紫苏、半夏、杏仁、金沸草、枳壳、干姜、炙草、沉香)等。

3.温中化痰法

适用于肺脾俱寒,吐白色稀涎的咳嗽症。

常用方剂:①半夏温肺汤(半夏、茯苓、细辛、干姜、桂心、桔梗、陈皮、复花、人参、白朮、甘草);②加味理中汤(人参、白朮、干姜、炙草、茯苓、半夏、陈皮、细辛、五味子、冬花)等。

4.温肾纳气法

适用于肾脏虚寒,子病累母而发生面黑、足冷、痰凉、膝酸、气短(吸气不深)的咳嗽。

常用方剂:①金匮肾气丸;②加味补肺汤(熟地、肉桂、人参、紫菀、黄芪、蜜炙桑皮、五味子);③黑锡丹(重症咳喘可用之救急)等。

五、补

前人有“肺无补法”之说,吿戒后人治疗咳嗽不可骤用补药。故补法须在久嗽肺虚,确无实邪之症方可用之。肺虚多与肾虚、脾虚兼见,更有阴虚、阳虚之分,所以治疗虚症咳嗽,又须与“虚劳”“痨瘵”的治法,相互参照,方为全面。兹仅简举数例如下:

1.培补肺气法

适用于肺气虚的咳嗽。

常用方剂:①补肺汤(人参、黄芪、紫菀、五味子、熟地、桑皮、蜜少许);②黄芪汤(黄芪、白芍、麦冬、五味子、前胡、人参、细辛、当归、茯苓、半夏、大枣、生姜)等。

2.补阴保肺法

适用于潮热少痰,肺阴虚的咳嗽。

常用方剂:①生脉地黄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生熟地、山药、山萸、茯苓、丹皮、泽泻);②宁嗽膏(天冬、白朮、茯苓、百合、冬花、百部、杏仁、贝母、紫菀、阿胶、饴糖、蜂蜜、可酌加寸冬、生地)等。

3.补肾益肺法

适用于肾阴虚损而致咽干少痰、五心烦热、或兼盗汗的咳嗽。

常用方剂:加减地黄汤(熟地、生地、山药、山萸、麦冬、川贝、茯苓、炙草、枸杞、地骨皮、阿胶)。可随症酌加女贞子、百合、知母、紫菀、桔梗等,作为丸剂服用。

4.补土生金法

适用于肺脾俱虚,肢倦食少、短气虚怯之咳嗽。

常用方剂:①加味人参黄芪汤(人参、黄芪、白朮、陈皮、茯苓、炙草、当归、五味子、麦冬、紫菀、冬花);②加味白朮汤(人参、白朮、橘红、半夏、茯苓、贝母、炙草、前胡、附片、神曲)等。

六、润

肺金性燥,燥邪最易伤肺。无论凉燥、温燥之外侵,或久病耗津以及房劳水竭、金石丹药所致之内燥,都可伤肺,引起肺燥咳嗽。《内经》曰:“燥者濡之”,肺燥则须生津养阴之品,润养肺阴,以袪燥邪。兹举常用数法如下:

1.甘凉滋润法

适用于温燥伤肺,气喘咽干而痒、痰少不易出的咳嗽。

常用方剂:清燥救肺汤(桑叶、生石膏、甘草、麻仁、阿胶、人参、麦冬、天冬、杏仁、杷叶)等。

2.养阴润肺法

适用于肺燥阴虚、咳嗽声嘶之症。

常用方剂:①紫菀散(紫菀、阿胶、人参、沙参、麦冬、川贝、甘草、茯苓、桔梗、五味子);②二冬膏(天冬、麦冬、蜂蜜,熬成膏)等。

3.甘寒生津法

适用于燥邪伤及肺胃之阴,烦热、咽燥、口渴引饮之咳嗽。

常用方剂:①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生草、桑叶、生扁豆、花粉);②玄霜悉尼膏(悉尼汁、藕汁、生地汁、麦冬汁、生萝卜汁、茅根汁煎炼适度,加入白蜜柿霜收膏,再加入姜汁少许)等。

七、收

肺喜清敛,恶浮散。久咳不愈则肺张叶举,宜收之、敛之。收敛之法,也有补肺之意,故收法只可用于久咳不止,咳嗽频频,肺中已无实邪之症。若外感咳嗽及有实邪之症,千万不可轻投。常用的方法如:

1.化痰敛肺法

适用于咳嗽日久、声哑失音、痰嗽气壅之症。

常用方剂:①润肺丸(诃子肉、五倍子、五味子、甘草、蜜丸噙化);②加减人参冬花散(诃子、人参、冬花、贝母、乌梅)等。

2.敛气收肺法

适用于久嗽不止,肺张叶举,肺气浮散,咳而气短之症。

常用方剂:①九仙散(人参、冬花、桔梗、桑皮、五味子、阿胶、贝母、乌梅、罂粟壳、姜、枣);②加味诃黎勒丸(诃子、海粉、蒌仁、青黛、杏仁、马兜铃、百合、乌梅、五味子)等。

总 结

以上七个大法,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按证而施,不可乱用。如当“宣”反“润”,必致咳嗽久久难愈,痰腻难出,胸闷少食。如当“收”反“宣”,必致咽燥干咳,甚或咳血失音……这七个大法,一般地说,为了论述方便,多是分开来谈。但是,临床实际应用时常是根据病情需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法合并使用。

例如:宣、降合用,润、收合用,清中加补,补中兼收等等。并且还须按照证情,权衡轻重,增减用量,来调整方剂的组织。例如在一个处方中斟酌地用七分宣、三分降,三分润、七分收,四分温、六分补,八分补、二分收;或宣五、清三、降二,或七润、二补、一收……这样,七个原则大法,又可变化出许多具体不同的治疗法则,以应多变的疾病。正如所谓病有千端,法有万变,圆机活法,存乎其人。

本篇“治咳七法”,是举其大要,但咳嗽总不脱离外感、内伤二类,有些病是纯属外的,当以治外感为主,就得用宣、降、清、温诸法,有些是纯属内伤的,当以治内伤为主,就得用补、润、收诸法,如有兼夹证,则不能用单纯的一法,或先治其外,而后治其内,或内外兼治,作者已把这个道理说明了。

至于如何来辨证施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关于脉、证、舌苔、呼吸、声音、体温、痰色、大小便、有汗无汗等等,都要辨别清楚,然后能确定治疗法则。我们能掌握以上七种治法,探求其用药规律,对于治疗咳嗽,是有帮助的。

“咳嗽喘哮原因复杂,症状繁多,其病变机制也是千头万绪,以上不过略举大纲以供参考而已。”以下诸法,请详加审视,并根据病情辨证选用。

咳喘审证求因

肺脏受邪发生咳嗽喘哮的机制多种多样,因素不同症状亦不同,现分列如下。

一、咳嗽痰稀色白易出,涕清,午前咳甚,此为风邪犯肺,亦称伤风咳嗽。因风为阳邪,善行数变,伤人即病,津液未被煎熬,故痰稀色白而易出,午前为阳中之阳,所以午前咳甚。

二、咳嗽痰稀色白起泡,难出,午后咳加,此为寒邪犯肺,亦称寒咳。因寒为水气,痰虽为脾湿所生,实乃水饮所化,故痰色稀白而起泡。寒为阴邪主封藏,寒则气收,故咳嗽痰不易出,午后为阳中之阴,所以午后咳加。

三、咳嗽痰稠色黄,咽干口燥,此为热邪犯肺,亦称热咳。因津液得热煎熬,故痰稠而色黄,热则伤阴,故咽干而口燥。

四、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吐在盂中时间过长,则上层为痰、下层为水,此为湿邪犯肺,亦称湿咳。因湿为阴邪,与水同类,故痰稀色白而咳嗽声重。

五、咳声清扬,痰少难出,喉间作痒,此为燥加犯肺,亦称燥咳。因燥则耗灼津液,燥气主清凉肃降,故咳声清高,痰少难出。

六、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喉咙发干,此为火邪犯肺,亦称火咳。因火能伤津,火旺则水亏,痰不易生,故虽咳嗽连声,只有极少量之痰,甚至无痰。

七、咳时干呛,绝对无痰,每咳半声即止,俗名干呛,此为劳伤气分,亦称伤气咳。因劳则气耗,气为水之母,气耗则水之化源竭,水亏则火旺,火逆上气,故干呛无痰,咳只半声。

八、咳时痰中带血丝或血点,咳痰时少,干咳时多,有时亦作半声呛咳,胸中或胁下时有一过性极细之掣痛和刺痛,此为劳伤血分,亦称伤血咳。因跌扑撞伤或强力努挣,导致孙络伤损(孙络为血络之极细部分),故血出如丝线之细,如麻豆之小,因癖血滞络则为刺痛。此与痨瘵肺损咳血有别。

九、咳嗽气短不足以息,似喘非喘,面脸微浮,不能安卧,甚则心悸,头眩,此乃水饮停积于胃,水气上逆犯肺,此为水气咳。因胃之经脉属足阳明,上萦于面,故面目微浮而发眩。仲景云:“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前人以胃不和则卧不安。在此可以悟出本病短气是水气滞阻所致,与大气不足之虚人气短不续者有别。

十、咳嗽痰多色白,或稠或稀,前人以稠者为痰,稀者为饮,大凡肥白胖嫩之质与多食肥甘之人,好发此病。因本体阳微湿盛,更加厚味助热,湿热熏蒸,其胃中津液均化为痰饮,此为痰饮咳。所以不因外邪感面,亦自咳嗽。

十一、咳嗽痰少,有时咽干口燥,或盗汗骨蒸,此为阴虚咳。多发生于大病之后,与秋冬之交以及形瘦色苍之人。因本体阴虚,复感燥邪所致。

十二、咳嗽痰结色黑,乌灰如败絮,每次只能咳出一二口,结聚成团成块,咳出则沉于水底,俗称老痰咳,亦名结痰咳。因痰伏过久,被热煎熬凝结而成,故必须咳出方快。但更有从事锅炉或煤炭职业人员以及嗜好吸烟成癖者,亦咳嗽灰黑之痰,因日常吸入烟煤尘屑,故痰亦灰黑,此与老痰不同。

十三、咳嗽痰多色白,经常畏寒,天暖则咳缓,天寒则咳剧,此为卫阳式微,寒湿合邪,亦称虚寒挟湿咳。因本体系痰饮素质,湿盛阳弱,湿盛则生痰,故痰多而色白,阳弱则畏寒,故天寒则咳剧。

十四、咳嗽气上逆而不降,喉间痰响,声如水鸡鸣,此寒邪挟水饮上攻,亦称寒挟饮咳。因肺中寒饮上入喉间,为呼吸之气所激,故声如水鸡鸣。本病多发生于嗜酒、好茶和吸烟者。

十五、咳嗽声重,痰不易出,咽干如烟熏,气逆作呛,甚则咳引胸痛、头汗、咳久不愈,则声音嘶嘎,此为寒邪束热,亦名寒包火咳,因热被寒束,肺气逆而不降,所以咽中如熏而声音嘶嘎。

十六、咳嗽不甚,觉喉间有物作痒,忽然有血随咳声咯出,痰血界限分别,有接连咯血数口而自止,有一日咯血一次或几次,亦有经数日不药而自愈。但素无肺胃结核与溃疡病出血史,此为支气管扩张咯血,本病发无定时,出血或多或少,不病则如常人。

十七、咳嗽呛急连续不断,如犬吠声,甚则不得喘息,回气时作尖锐笛鸣音,甚则呕吐带血,此为疫咳,亦称鹭鸶咳,今称百日咳。唯儿童多患此病,因先有伏热在肺,继受时邪传染。热伏化火,咳震络伤,火性炎上,所以咳呛气急而呕吐带血。

十八、咳嗽痰胶色绿,每日午后潮热,两颧发赤,夜半以后咳剧。有时痰中带血,此为痨瘵肺损,故称肺痨咳。因痨瘵自古为传染病,俗称痰火病,今名肺结核。必其人阴虚火旺,再受感染,因痰被火热煎熬,所以痰胶色绿,咳久则肺损络伤,故痰咳带血。

十九、咳嗽脓血腥臭,牵引胸中或胁下隐痛,尤以右胁居多,此为肺生痈疽,简称肺痈。因热邪稽留于肺,再感病毒,使肺脏发生痈疽溃烂,所以咳引胸胁作痛而吐脓血。

二十、咳嗽喘息有音,甚则唾血,此为肺气不利,咳震络伤,古名肺咳。因肺所生病为咳、为上气、为喘满。肺犹风箱,呼吸之气不利,故咳则喘息有音。咳损络伤,故咳则唾血。

二十一、咳嗽喉中如哽,甚则咽喉肿痛,此名心咳。心不作咳,因心受邪转移于肺,或肺受邪而传于心。《灵枢》云:“心,手少阴之经脉,直者从心系上至于肺,支者挟咽喉而上,所以咳则喉中如哽而咽喉肿痛。是咳本属于肺,而所见证状皆属于心,故名为心咳(以下五脏六腑之咳,义与此同。)

二十二、咳引两胁下痛,(此系《素问》原文按,应作右胁下痛),甚则不可转侧,此名肝咳。肝不作咳,因肝受邪转移于肺,或肺受邪而传于肝。因肝足厥阴经脉上膈布于胁肋,上注于肺。所以咳则牵引其经脉所过之处作痛,故痛甚则不能转侧。

二十三、咳引右胁下痛,(此系《素问》原文按,应作左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其咳更剧,此名脾咳。脾不作咳,因脾受邪转移于肺,或肺受邪而传于脾。脾足太阴之经筋,结于肋,内著于背,而脾位在左季胁内,所以咳则牵引其经筋接连之处皆痛。

附注:《礼记·月令篇》:春三月皆祭先脾,夏三月皆祭先肺,秋三月皆祭先肝,冬三月皆祭先肾。从脏器左右上下分布,按春夏秋秋冬四季方位排列,则脾在左,肝在右,肺在上,肾在下,这是古人通过实践初步认识脏腑所在的解剖部位与现代生理解剖基本相同。

二十四、咳嗽腰和脊背相引作痛,甚则咳唾涎水,此名肾咳。肾不作咳,因肾受邪转移于肺,或肺受邪而传于肾。肾足少阴之经脉从股内后帘上贯脊,其直者从肾贯膈入肺,别者外贯腰脊,所以咳则腰痛牵引背脊亦痛。因肾主五液,自入为唾,入脾为涎,所以咳则唾涎。

二十五、咳嗽作呕,甚至呕出蛔虫,此名胃咳。因脾与胃合,如脾咳久不止,必传其邪于胃,胃以下行为顺,胃受邪则失其下行之序而上逆为呕,所以呕甚则蛔虫亦随呕而出。

二十六、咳嗽作呕,甚则呕出胆汁(苦涩绿色水液),此名胆咳。因肝与胆合,如肝咳久不止,必传其邪于胆,肝胆为木火之脏,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胆受邪则气上逆,所以胆汁亦随之而呕出。

二十七、咳嗽剧时大便遗屎,此名大肠咳。因肺合大肠,如肺咳久不止,必传其邪于大肠。大肠为传导之腑,其下口为魄门,大肠气虚,所以咳则遗屎。

二十八、咳嗽不遗屎而只转矢气(放屁),此名小肠咳。因心合小肠,如心咳久不止,必传其邪于小肠。小肠为受盛之官,职司变化,受邪则其气下奔,所以矢气随咳而出。

二十九、咳嗽剧时小溲往往随咳嗽自遗,此名膀胱咳。因肾合膀胱,如肾咳久不止,必传其邪于膀胱。膀胱为津液之腑而司气化,膀胱气虚不摄,失其约束,所以咳则遗溺。

三十、咳嗽腹部胀满,不思饮食,此名三焦咳。因三焦主流行营卫,畅通水道,是孤之府,亦称中渎之府。(《灵枢经·本输篇》:五脏皆有所合,独手少阳三焦无所合,属膀胱为肾所将,故称孤府。但在经脉篇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络三焦的,因素问咳论这篇无心包络咳,故三焦无所合,特此补充说明)。如咳嗽日久不止,必传其邪于三焦,三焦并出胃中,三焦受邪则病及于胃,胃主纳谷,胃病则不思饮食而腹胀满。

三十一、咳嗽作喘,气逆倚息不得卧,俯首向前不能仰,甚则张口抬肩,遇寒则发,得暖则缓,冬令更剧,夏季则安,此名寒喘,因肺胃有伏热未去,寒气薄肺,热被寒束则火气上逆而作喘。

三十二、咳喘症状同上,惟夏秋发作更剧,冬寒凛冽反安,发则口渴饮水,烦燥汗出,此名热喘,亦名火喘。因肺胃伏热不去,更加时令热邪感召,肺为娇脏,最畏火热,是以喘发于暑热之季。

三十三、咳喘声重如从瓮中出,痰在喉间难出,喘鸣迫塞,坐不能卧,此名湿喘,亦称痰喘。因湿为阴邪,痰饮与水湿同类,所以痰在喉中难出而作响,甚则如水鸡声。此病多发生于嗜好茶烟之酒客。

三十四、咳逆喘促不得息,甚至不能言,面唇紫暗,手足发青,项粗胸高,痰声如戛锯不息,白沫常从口中出,此名实喘,亦称水喘。因劳累热甚,口渴欲饮凉水,肺苦气上逆,今水气上逆迫肺,有升无降,故上为喘呼重症。

三十五、咳嗽自觉气从脐下直冲清道上逆而发喘促,吸气则两肩上耸,胁肋下陷。呼气则胸膺高挺,鼻翼扇动,身半以上烦热不能着衣,下肢逆冷如冰,头上汗出如雨,此名阴虚喘,由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此病多见于嗜酒过度之人,使阴伤至极所致。

三十六、咳喘呼吸促迫异常,口张鼻扇,肩抬肋陷,涎潮上涌,头汗如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此名虚喘,亦名肾虚喘。因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今肾虚不能纳气,大有虚脱之候。

三十七、咳喘喉中作响,如戛锯声,无痰鸣音,甚则只能俯首向前假寐,此名哮喘。病发多在气候变化,或在夜间,发则多日不能止。此先受寒邪久则化热,热伏在肺,所以遇凉则发。

三十八、咳嗽时甚时微,安静不动,一切如常人,但不可以动,动则发喘,如少量提携,或步行,或升阶,劳动轻微则喘息稍轻,如劳动稍重则喘促气逆不得息,立时张口抬肩,气短不续,必须即时休息到一定时间,方能安静,古名肾喘,今称肺气肿。此乃肺肾俱虚所致。

由于咳嗽喘哮原因复杂,症状繁多,其病变机制也是千头万绪,以上不过略举大纲以供参考而已。

咳嗽通用方

无论如何复杂变化,总是肺受邪侵所致。故疗治之法,当以保肺祛邪为主。因肺为娇脏,易被邪侵,所谓保肺,乃是保护之意,不是专用补肺之药。所谓祛邪,乃是审证求因,或施宣散,或用肃降,祛除其邪。如:祛风、散寒、清热、利湿、润燥、泻火、调气、和血、补虚、泻实等皆是。

在初起邪实,用药切忌补涩,久病正虚,立法更戒攻伐。肺为脏腑之华盖,二位高居子膈上,药力易达病所,凡咳嗽初起,药宜轻清,即令久咳不愈,仍宜缓和。

凡寒、热、攻、补重量大剂,非病情严重,而且审慎周详,诊断明确,概不宜轻用。方药前人治咳方剂甚多,亦各有其疗效,今不能一一选录。惟师其意,仿其法,而不泥其方,再结合个人临床所见,拟一咳嗽通用方,作为基础,暂名为“桑杏甘前积桔汤”,在初起及一般咳嗽,皆可施用。

冬桑叶三钱,苦杏仁三钱(去皮研),前胡三钱,生甘草三钱,炒枳壳三钱,桔梗三钱。以水两饭碗,煎药成一碗半,滤去渣,分三次温服,本方可连服三至五剂。

方解:本方系手太阴肺经药。因肺所生病为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等证。故首用冬桑叶之气味甘寒,去风燥湿,走肺络而宣肺气,同杏仁之气味辛甘苦温而利,除风散寒,解肌泻肺,降气行痰为主。佐以桔梗之气味苦辛而平,入肺、泻热、散寒、开胸、利隔、行气消痰;合前胡之气味辛甘苦寒,畅肺气,解风寒,理胸腹,下气降火,消痰止咳。加枳壳之气味苦酸微寒,化痰行气,止喘散结,消胀治咳。

从气化论,肺属燥金而性畏火,须藉脾胃土气以资生,故取甘草之气味甘平中和,泻心火而补脾胃以资肺金生化之源而保护肺气。甘草合桔梗名甘桔汤,能治咽喉口舌诸病,以其有苦辛甘平,散寒清热之功。桔梗合权壳名枳桔汤,有通肺下气利膈祛痰之力。本方药只六味,是从参苏饮、杏苏散、桑杏汤、甘桔汤、积桔汤等方加减组合而成。

前面说过,由于肺位至高,凡属气味俱厚,沉降重浊之品,用之则有药过病所之弊。昔人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在本方中杏仁、前胡、枳壳三种虽气味苦辛,但皆轻微,降而能散,故取桑叶之轻清宣肺通络为之领导,又借桔梗之轻虚上浮,功同舟揖,载药力上行;更取甘草补土生金,其性中和,协调诸药,使邪气因而宣散,肺气恢复肃降,则咳嗽自愈。

随证加减法

本方药味剂量及方解俱如上述,兹将随证加减各法例举一二。

风咳:有风温风凉之分。风温咳:证现痰少稀薄色白,咳声清高,兼见舌红,苔白或黄,或口渴,脉浮数等象。可用本方酌加薄荷二钱,炒牛蒡子三钱。风凉咳:证现痰少稀薄色白,咳声清扬,兼见舌微红,苔薄白,鼻流清涕,或微恶风,脉浮缓等象。可用本方酌加紫苏三钱、薄荷二钱,如有头痛,可再加荆芥穗二至三钱。

寒咳:证现痰白起泡,咳声较重,痰冷难出,兼见头痛,舌色淡红,苔白滑,脉浮紧等象,可用本方酌加紫苏、陈皮各二至三钱。如再有恶寒无汗或头项强痛,可酌加淡豆豉三钱,冬季可加麻黄一至二钱,葱白三支。

热咳:证现咳嗽热痰,胶稠色黄,痰不易出,出则满口,粘连起泡,或咳引胸痛,或咽喉不利,口干,兼见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洪数等象。可用本方酌加马兜玲、天花粉、炒牛蒡子各三钱、鲜苇根一两。

湿咳:证现痰多色白清稀,咳声重浊,或声音如从瓮中出,兼有头闷声重,胸院不舒,口干喜热饮,或不欲饮水,舌苔白滑腻厚,脉弦而缓,或濡或细等象。可用本方酌加法半夏、陈皮、白茯苓、苍术等各二至三钱,薏苡仁五钱。

燥咳:时当秋冬之交,证现咳声清高,痰少难出,兼有口鼻咽喉津液不足,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浮短清而微,或右寸独大等象。可用本方酌加南沙参,瓜蒌皮、炒牛蒡子各三钱、川贝母、陈皮白各一至二钱。

火咳:证现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喉间干燥,兼有舌红,苔白干薄或黄,或无苔光亮,口干,或喜冷饮,形瘦色苍,脉浮数或洪数等象。可用本方酌加玄参、天门冬、知母、生石膏、天花粉各二至三钱。

自拟钩龙麻黄汤治支气管哮喘

组方:钩藤(后下)20克,广地龙15克,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法半夏12克,辽细辛3克,北五味子10克,杏仁6克,黄芪15克,防己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喘息痰多者可加白芥子、苏子、莱菔子;水肿甚者加大腹皮、桑白皮、葶苈子;肾虚不能纳气可加紫石英、磁石、蛤蚧、肉桂;如兼有血瘀之象可加桃仁、红花、僵蚕。

本病宿根在于痰瘀胶结于肺,故本方重用清热化痰兼有逐瘀之功的钩藤、地龙,佐以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麻黄、桂枝、黄芪、防己、茯苓,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临症不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之哮喘,笔者皆依据本方随证加减,收效满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