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颐

[概述]
    概念  发颐又称颐发或汗毒。颐是指腮颌间部位。而本病因发于腮颌间,故名发颐.
它是继发于某些热性病如麻疹、烂喉痧、感冒、痄腮等病后余毒所引起的化脓性疾患。
一般起病较急,病情较重,有时可出现逆证。但也有因邪毒不甚,体质虚弱以致病情反
复,迁延曰久者。
    本病以腮颌部肿胀疼痛,继则经腮颌部穿溃流脓,口颊内红肿、溢脓为特征,常伴
有开口困难。迁延日久者,也可不经腮颌部穿溃,常由口颊部溢出脓液。本病相当于急、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在临床上较少见。
    [病因病机]
    一、邪毒郁结化热  由风寒外袭肌表,经用辛温表散法治疗而汗出不畅,导致邪毒.
稽留,郁于少阳、阳明之络,  日久化热,以使腮颌肿胀,肿痛不消,则腐肉化脓。或患.
温病如麻疹、烂喉痧等等,正气已伤,余毒未清,热毒循经与气血郁结于腮颌部亦成此

证。   ’
    二、脾胃蕴热上蒸  素食膏梁厚味、辛热炙煿,致使脾胃蕴热。积热循经上达于腮
颌部,与气血郁结于阳明经脉络,使局部掀热肿痛,腐肉为脓而成。
    本病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极易因正气之严重损伤而致邪毒流窜蔓延,累及
咽喉,甚致发生邪毒内陷之证。
    [临床诊断]
    症状:发颐初起,患者觉恶寒发热,口干口渴,于一侧腮颌之间发生局部疼痛,有
紧张感,轻微肿大,肿痛逐渐加甚,并延及耳之前后,继则疼痛倍增,呈跳痛状,肿胀
更甚,并有高热,口渴便秘等。然后于腮颌间或口颊部渍破,亦可向同侧外耳道溃破.
脓出秽臭。治疗不彻底.以上症状可反复发作.成慢性病例。
    检查:初起患部皮肤微红,微按痛.肿如桃如李,并可连及耳之前后俱肿。肿甚者    .
可波及同侧眼睑颈颊等处,使面容改观。局部压痛明显,按压肿胀之腮部,于口颊部之
腮腺口有粘稠脓性分泌物排出。腮腺口局部红肿。在腮颌肿痛高峰期间,局部可触及波
动感,为已成脓。若不作恰当治疗,则脓肿经腮颌或口颊部或外耳道溃破.可检视到溃
口及脓液。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痄腮,颈部署核相鉴别。痄腮,属瘟疫病,有传染性,可形成
流行。虽亦发于腮颌部.但不化脓。局部虽肿胀,但按之质软。可单侧发病,亦可双侧
同病。单纯性病例经十天左右即可自愈。发颐则多继发于伤寒、温病或其他杂病之后,
多为单侧发病,为化脓性疾病。局部肿痛硬实,压痛明显。若按压肿胀部位,于颊内腮
腺导管开口处可见有脓液排出。若治疗不当可向有关邻近溃破。腮部署核肿痛,多因邻
近部位之化脓性病变而起。故可找到有关病变如乳蛾、喉痈、耳疗或牙痛等等,爨核局
部肿痛虽在耳之前后,但肿胀部位比较局限,而且口颊部之腮腺开口无肿胀,挤压腮颌
部时该腮腺口亦无脓性分泌物排出。
    [辨证论治]
    与其他痈疽一样,发颐之病情发展也有初期、成脓期和溃后期三个阶段。其临床表
现除随三个阶段之发展变化外,又依患者体质强弱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在辨证论治时    .
应当予以注意.
    一、辨证
    1.初期
    证候:一侧腮部疼痛肿胀,逐渐加重,延及耳之前后,张口困难。于进食咀嚼时肿
痛更甚。挤压腮颌部可见口颊部之腮腺开口有粘稠分泌物溢出。全身症见恶寒或恶风,
口渴口干,脉浮数.舌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
    病机分析:此期多属肺卫热盛。邪毒初袭,卫气起而与之抗衡,故见恶寒或恶风发
热。牙毒化热伤津,故见口干口渴。邪热与气血循经结于腮颌部,故该处见肿胀疼痛.
甚则连及耳之前后。牙关开合,牵引腮颌,故见张口困难,于进食咀嚼时肿痛加重。邪
毒滞留腮颌,而腮腺开口未被阻塞,故挤压腮部时腮腺开口有稠浊之分泌物排出。脉浮
数,舌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为邪毒外袭,化热之征。
    2.成脓期
    证候:腮颌疼痛剧烈,呈跳痛样。肿痛严重时,可波及同侧眼睑、颊部、颈部等处。

触之有波动惑,挤压之可见口颊内腮腺开口有秽脓溢出。并见高热,口渴引饮,.纳杲.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洪数或沉弦滑数,舌质红,舌苔黄燥或黄腻。
    病机分析:此期多属邪毒入里,阳明热盛。热盛阳明,劫耗阴津。故见高热而口渴
引饮.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邪热毒盛,灼腐肌肉,肉腐化脓,故见肿痛加甚而
波及睑颊与颈部。触按局部有波动感,腮腺口有脓液排出均说明脓肿巳成。脉洪数或沉
弦滑数.舌质红,舌苔黄燥或黄腻也是热毒盛于阳明胃腑的表现。
    3。溃后期
    证侯:发颐成脓后,若不及时切开,可在腮颌部或口颊部粘膜或向外耳道溃破,流
出臭秽脓液。随之发热减退,神疲肢倦,纳呆食少,口干欲饮.脉细数,舌质红,舌苔
黄。
    病机分析:此期多为热毒未尽,正气更伤。脓肿成后,邪热继续灼腐肌膜,必向邻
近部位破溃。溃后邪毒得以外泄,故发热减退,但由于余热未尽,气血已伤.阴津不足,
故见神疲肢倦,纳呆食少,口干欲饮。脉细数.舌质红,舌苔黄是余热未清而气血已伤
之征。
    如若正气尚未大伤,则溃口易于收愈。若气血大伤,则佘热稽留,久不收口,迁延
日久,成为慢性脓漏之症。
    4.邪毒内陷
    证侯:腮颌肿甚,延及咽喉,痰涌气堵,汤水难下;或高热寒战,头痛烦躁,肢体
拘急.神识昏蒙;脉洪数,舌质红绛,舌苔黄糙。
    病机分析:此期属于正气巳伤,热毒内陷之逆证.可发生于成脓期,也可发生于溃后
期。正气不足,邪毒极盛,正不胜邪,故邪毒扩散,肿甚而延及咽喉。咽喉为饮食气息出入
之通道,咽喉肿甚则汤水难下而痰涌气堵。热毒内犯营血,故见高热寒战。邪犯厥阴肝经,
故见头痛烦躁,肢体拘急。邪毒内陷心包,故神识昏蒙。脉洪数.舌质红绛,舌苔黄糙
为邪毒涌盛,内陷营血之象。
    :、治疗  须注意邪正盛衰的比较。初起邪热方盛,正气尚未大伤,则治疗应着重
于清解邪毒。若正气大伤,则宜祛邪扶正相结合。若已成脓,法当促溃。但若正气不足.
则又当益气以助溃(但现代多做切开排脓)。若已溃,气血渐衰,则要托里排脓以促愈。
若滥用苦寒或过用温补.不仅于病者无益,且必然加重病情。
    (一)内治法
    1.初期    .
    治则:清热解毒解表.
    方药:用普济消毒饮。本方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的作用。如肿胀较甚,可加赤芍,
红花以活血祛瘀消肿,促使肿胀消散.也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加柴胡,牛蒡子,薄荷,有
疏风散邪,泻火解毒的作用。
,  2.成脓期
    治则:清热泻火,托毒透脓。
    方药:可用普济消毒饮去薄荷、牛蒡子、僵蚕、升麻等表散升提之品,加石膏、知
母,皂角刺.炙山甲等药。因此时表证多已罢,而阳明热盛,故作如此加减。加角刺.
山甲、意在助溃。若见大便秘结,则加大黄、芒硝以泻火通便。此期亦可用仙方活命饮

加减治疗,取其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消溃疮疡之功。
    3.溃后期
    治则:解毒排脓,补益气血。
    方药:若正气尚未大伤,溃而脓出流畅,则可用五味消毒饮加苡仁,马勃以清热解
毒排脓。.若元气大伤,证见倦怠懒言,面色耽白,脓出不畅,则可用托里消毒散以补益
气血,托毒外出。若体虚更甚,或形成慢性脓漏,亦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十全大补汤等扶
正补虚方剂加减治疗。
    4.邪毒内陷
    治则:清营解毒,豁痰开窍。    ,
    方药:可用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清营汤有清热解毒.透热养阴的作用。安宫
牛黄丸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的作用。合用可奏清营解毒.豁痰开窍之效。也可用清瘟
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二)外治法  本病初期,  旨在促其消散。既巳成脓,则促其溃破排脓。溃后则要排
脓务尽,继以敛口生肌。邪毒内陷,应豁痰开塞,使气机畅通。
    1.初期  用如意金黄散或玉露膏外敷,以清热解毒散肿止痛。每天换药1~2次。
    2.成脓期  可外敷太乙膏或玉露膏以清火解毒消肿促溃,或切开排脓。
    3.溃后期  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外敷金黄膏。脓净改用生肌玉红膏,以敛口生
肌。口颌部粘膜出脓者.先用淡盐水或漱口方煎水漱口,然后用青吹口散或珠黄散吹出
脓处,每日4-5次。如溃口在外耳道,则可参照“耳疗”和“脓耳”病篇之外治法处
理。
    4.邪毒内陷  咽喉肿痛闭塞者.以六神丸10粒,研末吹喉,每日3次,以消脓化
痰开窍。腮颐部敷药可参照以上各期之外治法。
    (三)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多配合药物治疗,用于初期或出现邪毒内陷时。
    选穴:翳风、颊车,合谷为主穴,配用丰隆,外关、液门等穴。热盛加曲池。
    方法与作用.每El针刺1次,用泻法。有疏解热邪,宣散气血壅滞,清热解毒消肿
的作用。高热神昏者,加刺人中,十宣穴以清心开窍,泄邪醒脑。用强刺激手法.并刺
少商放血以泄热毒。    .
    (四)其他疗法  初期可参照“痄腮”病篇,用涌泉穴敷药法,以清热泻火消肿。
    (五)民间疗法
    I。初期可参照“痄腮”病篇之民间疗法。
    2.金银花60克,当归3'0克,玄参、蒲公英各20克。患儿酌减,水煎服。有清热
解毒和血消肿作用。未溃者服之可消,已溃者可促愈
    3.蒲公英60克,金银花30克.水煎服。可清热解毒,用于发颐成脓或未成脓或初
    c
溃期。
    4.仙人掌一块.去刺洗净,切碎,加红糖适量,捣烂,包敷发颐红肿处。日敷2
次,有清热消肿止痛溃脓之效。可用于发颐已成脓或未成脓期。
    5。鲜芙蓉叶适量.洗净,打烂,包敷患处。日敷2次。有清热解毒,穿溃排脓之
效。用于发颐未溃、巳溃、溃而脓出不畅等情况。
  [转归及预后]

一般来说.经恰当治疗,可得以治愈。若治疗不当,或患者正气虚弱,亦可久治不
愈,在腮颌部或口颊部或外耳道内,形成慢性脓漏。亦有因邪毒向咽喉漫延,形成咽喉
肿痛闭塞之重证,或因邪毒炽盛。导致内陷心包之危重证侯。   
  [预防及护理]   
  一、预防
  I.凡患热病或较严重杂病患者,或经较大手术治疗之患者及严重跌仆损伤者,均应
十分注意口腔清洁.  以防邪毒滞留口内并经腮腺口侵入腮颊内。为此,可用淡盐水或漱
口方煎水漱口,每于饭前饭后,睡前醒后各漱口一次。
    2.每于大病之后,应注意调摄得宜,避免饮食过于寒凉或温热辛燥,以免损伤元气
或助长热毒内蕴。
    3。体弱者要注意增加营养,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发颐的发生.
    二、护理,
    I.可参考“痄腮”之护理方法。对于已溃者,应每天清洁溃口,更换外敷药物l~2
次。同时要给予充足的营养。
    2.高热,除药物和针刺治疗外,应注意降温。可用湿冷毛巾或冰袋敷于前额、颈侧、   
大腿内侧等部位。也可用759b的酒精作四肢颈等部位擦浴。    .
    3。神昏痰涌气堵.则要注意除痰。保持喉咙气道通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