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滨:今日京剧太沉重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题图:著名指挥王永吉指挥交响乐队为京剧演唱伴奏]

写下这个题目,乃出于多时的观察、对比、思考。

  也不记得从何时形成的,逢年过节的电视晚会,起用四位京剧演员领唱或独唱“戏歌”式旋律,作为歌舞序幕或压轴节目。如此阵势,不免令人想到庄严的贝多芬“第九”。国粹居此领军重任,身份地位可见一斑。

  笔者荣幸地被邀出席第四届京剧节开、闭幕式,满台走马换角、色彩缤纷、急管繁弦,交响伴奏,一派景象煞是热闹。后排台湾票友感言道:到底是国剧哦,其它剧种轮不上号喽。但是连连置身视听大餐,尤其交响乐队如同无形绳索缠绊住众位名角,等于在和演员作分贝大比拼,真有“万夫挡关,一夫莫敌”之势。笔者不禁替台上人手捏着一把汗,显得烦心走神,颇有消化不良、心劳神疲之感。

  邻座朋友、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讲了内行话:京剧本体美,美在写意,现在趋向搞得写实化现代化,中装本色、西服外套再时尚加身,期望面面俱到,取悦老中青少,结果不伦不类,适得其反。笔者也很想说一句,京剧啊,你今天的负荷是否过于沉重了?如今,谁都可以将古老皮黄玩上一把,往京剧旧瓶里兑水装新“酒”。编导接手任务后,谁都要宣布自己创新、打造的宏伟概念,可是一旦有什么后果,该由谁承担负责,又是难以追究制裁的。况且,京剧固有的历史传统、运作程式、艺术规律,惟有按照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基本法则进行出新。是否需要重新来“打造”,还很值得商榷探讨。

  数月前曾去扬州学习交流,正是张火丁演出热潮、播下火种刚过不久,发现那里票友大都会唱《江姐》几个选段,连《白毛女》、《黛诺》老现代戏选段也成了许多票房常琅琅上口的曲目。此种观众不打分的广泛认同和完全自发的传承行动,丝毫不存在任何沉重感。让我们坚信,京剧文脉在昨天、今天与明天得以不断延续的深厚土壤基础,是靠拥有京剧本体魅力的成功作品来夯实,而不是单靠领导批示与政府行为所能够办到的。

  自幼就有印象,长辈们每次出门看京剧,原本叫“去听戏”,即便后来四大名旦出现,行业内讲究做工武功表演、翻新服装行头,发展到“海派”京剧、连台本戏则更甚,使得听之外,还有看头,加上剧场内还有零食小吃香茗随招供应,耳眼口福齐全,总体上是以愉悦快感为胜。凡名角的唱念做打,均给人自如轻松感。倘若台上人显得吃力,貌似铆上,却往往不讨台下人好,被怀疑为假冒者,讥谓“洒狗血”。也如同就餐,满汉全席、宫廷珍肴,丰盛无比,暴饮猛食未必像原汁原汤、家常特色,火候随意,更能给人带来家庭亲情般的回味与美感。

  倒是尚有头脑清醒的专家在沪观摩期间,语出惊人:改革创新,应不离或回归京剧本体,盲目批准“大制作”“烧钱”的畸形现象该刹车了。据悉,作为本届京剧节前热身赛的京剧票友节参加者,对观摩京剧节剧目几乎都不感兴趣,似两股道上跑的车。实际上京剧艺术事业发展,一半要靠忠实戏迷票友支持。票友不看京剧节演出的奇怪现象,说明主管京剧有关部门某些决策的失误,如果长此以往,定然导致京剧事业前景堪忧,危机四伏。

  欲使京剧走得自如轻松,松绑减负势必成当务之急。对主管部门而言,这同样是对国粹的大力支持,同样是“三贴近”务实作风、良好政绩的标志。

来源:《中国京剧》 2005年03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