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的转化点

六病之间的相互转化,有阳极似阴的转化,有阴极似阳的转化,有阳病转阴病的转化,有阴病转阳病的转化,有阳转阴的变化,也有阴转阳的变化。转化是多方面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单纯性的转化,也有复合性的转化。本节选用《伤寒论》的例子,分别叙述转化的内容和形式,以阐发仲师的六病转化规律。

一、阳极似阴的转化

物极必反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长的消长过程,揭示着事物的辩证关系,临床诊治疾病,必须注意到这一变化过程,才能把握病情,主动治疗,不致延误治疗时机。

《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本条叙述虽简,但论述很清楚。“厥”为手足逆冷,若为真厥,必为“脉微欲绝”,绝不会出现“脉滑”。从“脉滑”一证,断为“里有热也”,故用重寒之剂“白虎汤”主之。“厥”为里热达到极点,向阴转化的表现形式,但从“脉滑”断出尚未出现质的转化,因此,仍用白虎汤。

二、阴极似阳的转化

《伤寒论》原文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第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此二条是三阴合病的条文,三阴皆寒,从临床证候看,出现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是其正常证候,可是病情发展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阴极似阳的转化,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内寒外热等阴极似阳的表现,此乃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虚阳浮越于表,用大热之剂“四逆汤”,回阳救逆,攻克内里沉寒痼冷,方可救逆回阳,否则用苦寒之剂以攻其热,必促命期也。对于阴极似阳,阳极似阴的证候,必须认真辨识,方不致误。对六病要知其常、知其变,掌握六病中不同的反映本质,才能辨证正确,施治恰当。

三、六病中单一的转化

六病的单一转化,有阳病转阳病,阴病转阴病,阳病转阴病,阴病转阳病这四个方面的转化,它们之间的转化方式都是单一的,就是说,阳病转化只转化另一种阳性病,其余皆然,而不会出现多种变化,多种转化后面将陆续叙出。《伤寒论》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本条是太阳转阳明的例证。

《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本条是由太阳转太阴的例证。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这是太阳转少阴的例证。

《伤寒论》第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为少阴转厥阴的例证。

《伤寒论》第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本条文是由太阴转阳明,阴转阳的例证。

四、六病的复合转化

六病之间的相互转化,有单一的表现形式,也有复合的形式,一部一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多部多病,例如:《伤寒论》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从条文证候中可以看出,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而出现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的厥阴证,咽喉不利,唾脓血的少阳病,泄利不止的太阴病,皆由误治形成复合转化而来。

又如《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本条也误治使病情转化,出现了心下满而硬痛的结胸证,或但满而不痛的半夏泻心汤证。上述条文均提示了病变的复合转化。

六病的相互转化中,有自然转化,不需要什么条件的自动转化,也有被动转化,需要有条件来促成。这个条件一般来讲就是汗、下、吐。从前述阴转阳、阳转阴的病变例证条文就可以看出,不是使用发汗,就是使用攻下,致使阴阳不同的病性发生了转化的。

从《伤寒论》原文第149条可以看到,同为呕而发热,应当用小柴胡汤,虽经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证不变,方不变,复与柴胡汤,使其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此种情况,临证屡见不鲜,如温热病后期发烧,多用小柴胡汤退热,服后先发冷,冷后发热,蒸蒸发热汗出,约三小时后,热静身凉,病证向愈。其作用在《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溅然汗出而解。”指出了小柴胡汤的药理功用。另外,在第149条中,同一呕而发热,通过下后,出现了三方面的情况,一是没有引起转化,柴胡证仍在,可继续用小柴胡汤治疗;二是转化为结胸证,须用大陷胸汤治疗;三是转化为痞证,应选用半夏泻心汤治之。这就说明,病证的转化,一是取决于机体盛衰的条件,二是取决于治疗正确与否。同一证,由于身体素质不同,应用下法后,出现柴胡汤证、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三种变化。仲景利用这活生生的事实,论述了六病的复合转化。

历代医家对病的转化谈及甚少,尤其是寒热的转化问题,未作具体论述。金元时代,战乱不宁,瘟疫流行,温病学派所处的时代亦正值瘟疫大流行,难道就不会遇到病情的转化吗?显然是会遇到的,只是未作记载,学习他们的论述,见不到转化,理解上就发生困难。如温病用桂枝汤,那是决然不行的,温病开始阶段确有恶寒,但恶寒越重,体温越高,如用桂枝汤以热治热,岂不是火上加油,抱薪救火?本人初学医时亦有教训,温病处以桂枝汤,服后三小时则出现发热、谵语。再说《温病条辨》第6条,列玉女煎方,以治气血两燔。并未说明气燔何证、血燔何证、气血两燔又是何证,类似这种情况,本应将证候一一列出,但书中气血两燔,一证未列,无法得知何是气燔,何是血燔。证是病之外在表现,给人以感性认识,据证辨病,才好施治。同理,经过治疗,才好依证观察病的转化,无证则无法说明转化。转化有两种,一是由阴转阳,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一是由阳转阴,病情向坏的方面转化。只有掌握病情转化,及时审时度势,才能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所以说,著书如不将转化写入,在辨证上就会带来困难,亦不符合病证的实际情况。

学习六病辨证论治,要把基础打好,必须从精读《伤寒论》下手。《伤寒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著作。古往今来,哪家学说也不能担当全面辨证的重任,单去学习攻下法、健脾法、清火法、滋阴法等治温热病,都不是具有全面观点的中医,仲景的《伤寒论》,概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辨证施治方法,真正称得起“经典著作”。

《矛盾论》中指出:“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在疾病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由于治疗方法的正确与否以及正气的强弱等因素使病情发生各种不同性质的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医者的任务就是观察病情,针对其病性,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使病体向痊愈转化。

仲师《伤寒论》学说,实为辨证论治之准绳,其以阴阳为纲,六病为目,三部列病位,寒热虚实定病性,凭阴阳之消长测疾病之进退,假阴阳之转化而知疾病之传变。当今医者从《伤寒论》而学,方能成为良医。

作者:刘绍武讲述  马文辉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