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本事树大志——重读《郁达夫全集》书信卷札记(7)

凭本事树大志

重读《郁达夫全集》书信卷札记(7)

蒋增福

郁达夫给周作人写信,走的是险棋。也是妙着。达夫长期留日苦读,已是满腹经纶,但与周作人相比,还是短了一截,尤其是在回国不久初出茅庐之际,周与鲁迅已是大文豪,照郭沫若的话说,“五四”时期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诞生了周氏兄弟。他是公认的散文大家,北大名教授,继任校长;虽在抗战中因出任过伪华北教育总督有变节之染,文艺观点也与林语堂等相悖,然因他早就独树一帜,名闻中外,这权威和影响力当然不可小视。达夫则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魄,以自信致信进行“试探”!收进书信卷的《致周作人》书函有10余封,其中首信的特别之处,不但采用英文书写,而且在形式和行文等方面均与众不同。这里仅收译成中文的第一封原信:

非常尊敬的周先生:

请原谅我缺乏绅士风度!随同这封明信片,给你寄去上个月刚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我希望你出自内心对我的作品进行坦率的批评。上海所有人都反对我,我正在被迅速埋葬,我希望你是给我唱悲哀的挽歌的最后一个人!

你的敬慕者郁文

此信写于1921年,刚出道的郁达夫,自信《沉沦》会成为他的成名作,然反对者不在少数,竟然有“正被人埋葬”说!致信周作人为之理解和认可是何等的重要,尤其是短信中所提的两个“希望”!果其然,周既赏识其作品又喜欢上了这位新识的作者,给回信予以赞评,且从此互相挂上了钩,有了10多年的友谊,连新病新仪新欢这类隐私也相互倾吐,隐含的信息极丰,包括郁达夫的胸怀大志,自信以自己的过硬本事,得以改变眼下文艺观念不良现状,甚至有另立山头,另起炉灶,另树旗帜的雄图!他敢于抨击“现在上海,沉闷得非常,文艺界是革命文学家的天下,而且卑鄙龌龊,什么事情都干”,尤其是“沪上文学家,百鬼夜行,无恶不作,弟与鲁迅,空被利用了一场,倒受了一层无形的损失”;“然现在已经时过境迁,那一批野鬼,又向另外去弄钱觅食去了,……”他也估计到此等“炮弹”发出去,会遭致多方回击,然自己则充满乐观,凭己之才与实力,有信心予以“回敬”。

郁达夫最后《致周作人》两信,分别写于一九三五、三六年,距写首信十多年。一封是俩人在合作为知名文人选编传略,拟分三批三册,每册30万字。由周负责的选录方案是郁、志摩、平伯、沫若、半农,达夫提议增加钱玄同、庐隐、沈从文等11人;由达夫负责的选编方案是周作人、冰心、鲁迅、朱自清、叶绍君、林语堂,周提议增加川岛、茅盾、蒋光慈、丰子恺、钟敬文、田汉、许钦文、丁玲等10人。嗟呼,这何止是“南北文人一大汇”?实乃把我国多门类的知名文化人“一网打尽”!“大系”之云集也。而且由周作人和郁达夫操刀能服众。

至于郁达夫给郭沫若写信,则不必“探路”也无须求助。然而收进书信卷中这两封,可谓特殊中的特殊。先看第一封:

沫若兄:南京蒋氏有意召兄回国,我已先去说过,第一,要他们办好取消通缉手续,第二,汇大批旅费去。此事当能在十日内办妥。望兄接到南京函后,即整装返国,去南京一行,或者事前有电报通知,我可以在上海相候……
   函到后,希立覆!

弟达夫上

五月十八日(1937)

第二封即同日所写寄日本。

沫若:今晨因接南京来电。属我致书,谓委员长有所借重,乞速归。我以奔走见效,喜不自胜……俾得早日动身。强邻压迫不已,国命危在且夕,大团结以御外患,当系目下之天经地义,想必兄不致嫌我之多事也。……临行之前,并乞电示,我当去沪候你……

弟达夫上

五一八

只是,中日已成交战国,郭之回国谈何容易,何况郭已娶了日本老婆,日方更有“理”拒签让他们返回中国,最后还是达夫亲赴日本,借故设法(从略),巧妙斡旋,得以一道回国,并致郭沫若当上国共合作中的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为团结抗战作出较大贡献;郭虽委任达夫为少将政治设计委员,达夫并不看重。友情之笃是同为创造社三巨头,尤其是对《沉沦》的及时作出高度评价:

他(达夫)的清新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好像吹来了一股清风,立即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在千年万年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达夫之千方百计助郭沫若回国参加抗战,我党中央给予充分肯定的又一例证是:

胡乔木同志对于郁达夫殉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有关批示

致胡啟力、习仲勋、邓力群(一九八五年七月九日)

啟立、仲勋、力群同志:

考虑到郁达夫在一些重要关头都是支持国情我党的著名作家,最后又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我赞成在不化国家外汇的前提下,邀请所到十位日本、新加坡和香港来宾参加杭州市文联纪念郁达夫的活动。别让台湾反占上风。请批示以转告郁风同志等。

胡乔木 七月九日

(原载《新文学史料》97年第3期)1998年10月《郁达夫研究》转载。

作者介绍

蒋增福,1934年生,浙江富阳人,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工作,任富阳县文教科(局)科员,主要从事城乡扫盲工作,后参与《富阳县志》编撰,又为县委党校秘书,80年代初任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党委书记,后迁任政协常委兼秘书长,又迁任文联主席,1995年退休,任富阳市文联名誉主席、郁达夫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系浙江省作家协会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80年代后从事乡邑文史调查和郁达夫研究,曾参与采写编撰《富阳风貌》《富阳文史资料》《100个富阳人》等系列丛书,并倡办地方文艺刊物《富春江》和《郁达夫研究通讯》。30余年笔耕不缀,出版专著《郁达夫及其家族女性》《鹳山魂》《富春闻见录》《走近三国》《富春文集》等;主编或参与编撰《郁达夫手迹》《众说郁达夫》《抗战中的郁达夫》《历代诗人咏富阳》《富春江今古散文选》《富春江畔话三国》《见字如晤——文坛师友书信集》等,多次获杭州市优秀作家奖,“五个一工程奖”,郁达夫文艺奖。

排版|盛玉峰1565811299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