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详细解析

一、条文字眼

伤寒脉微而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方之。又主久利。

二、组成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檗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三、方解

乌梅丸是由数方组成。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乌梅丸集数方之功毕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

1、乌梅丸作为厥阴主方。因为该方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热于一体,不仅以辛甘助阳、酸苦坚阴、温清互用而能够调理阴阳,平定寒热,而且重用乌梅(占全方半量)佐以苦酒,突出以酸制风。

2、本方用细辛,当归,干姜,附子,蜀椒,桂枝,这些大辛大热之药温太阴,针对腹胀,腹泻,久咳,纳差 ,久泻滑脱,大便不禁,等太阴证。

3、黄柏、黄连,苦寒之药,苦寒燥湿清热,针对口苦,舌红,苔黄,小便赤等阳明证。

4、人参,消痞,益气生津。

5、人参,附子,当归补益。

四、病机辨证:厥阴病证,寒热错杂,虚实错杂。

五:辨证要点

1、望诊:

①望型:体型细瘦者多。

②望色:面色暗黄者多(也有虚阳上浮者,面部痤疮。),

③望舌:舌苔白,舌质红,

④望神:精神萎靡、抑郁。

2、问诊:

①上部:失眠,口舌生疮,耳鸣耳聋。

②中部:胃脘胀满,疼痛。

③下部:少腹冷痛,便秘(冷秘),痛经,泄泻,阴部凉。四末凉。

3、切诊:脉象沉细。

4、关于时辰,常在夜间12点-2点发病,失眠也如此。

5、四肢厥逆,烦躁,气上冲。

6、乌梅丸运用要点“杨皮桃(青黄少光泽),冰棍手,气球脉(弦脉无力)。

六、临床运用

1、久咳。

2、久痢。

3、半夜(12点至凌晨2点)发生的疾病。

4、崩漏。

5、胃脘痛。

6、厥阴头痛。

7、抑郁证。

8、复发口疮,口腔溃疡。

9、顽固的皮肤病,成寒热虚实错杂者。

10、顽固的遗精。

【临床验案】

1、崩漏(张子辉医案)

乔某某,29岁,1964年1月2 2日初诊。患者于两个月前足月顺产,至今阴道流血,淋漓不断,西医检查子宫复旧良好,注射止血剂无效。近两天出血突然增多,有血块,腹痛较重,阵发性心悸烦乱,脐部跳动,干呕不能食,头晕目眩、手足发凉,面色苍白,胃脘及脐部压痛明显,舌质淡红,苔黄厚,脉象沉滑。辨证属正气虚弱,寒热错杂之候。宜温脏扶正,清热止血。方用乌梅丸加味:

党参1 5克,当归9克,黄柏炭9克,黄连9克,细辛3克,乌梅炭1 5克,姜炭6克,附片3克,桂枝3克,川椒9克,贯众炭9克,仙鹤草1 5克,阿胶9克,生地1 2克,参三七1.5克,水煎服。

服药2剂血止,诸症大减。观察5个月,月经正常。

(中医杂志 1964:(10)14)

2、陈忠琳医案

何某,女,34岁,1986年10月2日诊。主诉闭经3年。曾多次运用西药及人工周期治疗未效。妇科检查:子宫发育正常,诊为继发性闭经。症见形体瘦,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气短,肢冷,腰膝酸软。舌体瘦、质淡红而干,脉细数。此属肝肾亏损,化源不足。拟投乌梅丸加减:

党参30克,乌梅、干姜、制附片各20克,桂枝、当归各1 2克,鹿角胶(烊化)、细辛、川椒、益智仁、炙甘草各lO克。

上方连服6剂,头晕、心悸等症减轻,睡眠改善。依上方再进10剂,月汛已至,但色淡、量少。继上方加减调治月余。停药至今经汛如常。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4)32)

选自邓文斌《经方方证探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