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读城:上海
和孩子一起读城 ▍三宝妈妈
第三站:上海
把城市当做一本书去读
读大上海这本书,我们从1843年开始,这一年是上海城市命运的分水岭。在此之后长达一个世纪的光阴里,属于上海城的故事很有一些魔幻色彩。
▽
人们在提到上海的时候,喜欢在前面加一个“大”字,称它为“大上海”。究其缘由,或许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城市常住人口多,经济发达,一个大字,更透露出这片区域的繁华与热闹。上海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别名,叫做“魔都”,世界上同样被叫做“魔都”的,据说还有伦敦、纽约和东京。为什么会有这个绰号呢?“魔都”这个名字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上海的建筑风格很魔幻,有人认为上海近百年的历史很魔幻,有人认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很魔幻,虽各执一词,但无一例外,人们都乐于接受上海是座很有魅力的城市。
在了解上海之前,我们先拿出地球仪,找一找上海和伦敦这两个城市,看一看这两个城市分别在哪里?再看一看,英国的海上舰队,经过一条怎样的路线,最终抵达上海?
上海和敦伦,两个城市相距9207.04 公里,时差8个小时,今天乘坐国际航班的飞行时间约12个小时。相隔如此遥远的两个城市,因为一场鸦片战争,发生了联系。
读“大上海”这本书,我们从1840年开始。
为什么是1840年呢?乘坐时空穿梭机,让我们回到19世纪,看一看那时候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领域革命,同时期的东方世界,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经济阶段。进入19世纪,东方和西方好像跑在两条不同轨道上的列车。
1840年,清朝政府和英国打了一仗,历史上将这次战役称之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呢?战争起因各执一词:有人说因为清朝政府太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有人说因为英国在同晚清政府做生意的过程中一直赚不到钱(贸易逆差),一直都是英国从中国买东西,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都是英国急需的,但是英国的产品却很难在中国有销路,卖不出多少,眼看着白花花的真金白银,都被中国人赚走了,英国人很嫉妒,于是就想通过向中国兜售鸦片的方式,把钱再赚回来。
鸦片是一种很坏的商品,它对中国人的伤害很大,清朝官员林则徐在广州领导了禁烟运动,并在虎门销毁了大量的鸦片,以此震慑向中国走私鸦片的英国商人。彼时的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派出军舰,与清政府在广东打了起来。
这次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输了,被迫签了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一项条款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1843年,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这一年,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发展轨迹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的上海,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沿海城市;从这一年开始,上海将变成一个面向世界的外向型城市。
尽管清政府统治下的上海是被迫向世界敞开大门的,但是这一举动却给上海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为上海注入了不一样的城市风情。
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之后,上海逐渐成为一个与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越来越重要,这里成为中国向外与世界链接的一个点。这个城市里所发生的一切,既是世界的缩影,也在影响着世界。
01
打开一扇窗
如果一个小朋友出生在1840年的上海,等他到了入学读书的年龄时,他已经开始知道,世界上除了大清朝,还有其他国家,除了汉语,这个世界还有洋人说的各种不同的语言,家人可能会要求他学习一门外语,以便日后可以和洋人做生意,或者在租界里找到一份谋生的差事;他还会看到,中国人穿长袍马褂,男人扎着长长的辫子,外国人穿西装打领带,他开始知道,东方与西方是不同的,他开始在多元碰撞的文化中长大。
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之后,上海陆续发着巨大的改变,最先涌入的便是上海市民眼中的“洋人”,传教士、商人、探险家,各色人等开始频繁的出现在这座城市里,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都来到这里;租界推行自己的管理规则,洋人在租界区建起了风格各异的高楼大厦,美式风格、英式风格、法式风格的建筑纷纷出现在这座城市里,外来的人群同样带来了外来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与价值理念。
虽然同在上海这座大城市里,租界区与原有的上海城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海依旧是上海,但今日之上海已不是昨日的上海。
位于黄浦江畔的外滩,就是当年英法等国家在上海的租界区,很多影视作品在讲述20世纪上海故事时,会以此为背景,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名叫《上海滩》的电视连续剧,更是火爆一时。
租界的存在,对于清政府而言,是一个主权被侵犯的耻辱;对于生活在上海的青年们来说,租界却好像世界在他们面前打开的一扇窗,透过租界这个窗口,他们看到世界的不同。
02
与世界链接
成为开放的商埠,上海仅仅在地里空间上实现了与世界的链接。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与技术上与世界链接,实现同步发展。
两次鸦片战争都吃了败仗的晚清政府,既要各地赔款,又要被迫开放诸多港口城市,一个又一个租界的设立,更让清政府颜面无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找摆脱落后挨打这种局面的方法,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开始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式,找到结束清政府落后面貌的途径。
在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政府里的洋务派,进行了一场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方式,希望以此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上海成为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的重要基地之一:1863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上海广方言馆,这个名字说起来还很有趣,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相对于京区所使用的官话,其他地方的语言都是“方言”,洋人所说的语言,也被划分到“方言”的行列中来,这所方言馆,是上海建立的第一所外国语专科学校,培养出了第一代精通西文和西学的中国学生;
1865年,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创办;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也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1878年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创立;
上海也是中国最早修建铁路的地方,1880年,怡和洋行修建了从上海到吴淞的铁路,结果由于清朝官员一致反对,终于借口压死一个士兵,以28万两白银买下拆毁,将全部铁轨投入大海中。今天的上海,几乎拥有最发达的铁路线,北京到上海开通的复兴号,最高时速可以达到350公里,北京到上海,最快只需要4小时40分钟就可以抵达。
1872年8月,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批官派留学的孩子,从上海出发,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远在美国的旧金山。这场由清政府主导的海外留学运动,因为种种原因,在推行了九年之后,便戛然而止了。然而这些孩子特殊的求学经历,也让他们看到了世界的不同,其中不乏有人成为影响中国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的知名人物。
虽然清政府推行的洋务运动最终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但在上海地区所进行的尝试,却为这座城市播下了近代化快速发展的种子。
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作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前茅。上海在与世界的贸易物流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2013年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设立,未来的上海,将在世界贸易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一个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对金融业务必然有着强烈的需求,货物往来交易,需要有货币进行支付和结算。为了更好的服务贸易往来,金融家们也会使用多种金融工具,以便让贸易更顺畅的进行。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今天的上海,同样也是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这里几乎汇聚了全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为各类贸易和金融业务提供服务。中国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在这里。
上海好像找到了两条与世界链接的通道:一个是贸易的码头,一个是金融的港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