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始于觉醒

因为太想记下这个标题,索性写了这篇日记。

今天3月5日,惊蛰节气。谚语说,春雷响,万物长,不过北京没有打雷也没有下雨,那些蛰伏的小虫们少了春雷的唤醒,是否已经开启“自然醒”了呢?

原本“惊蛰”叫做“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

百度百科解释说,《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收录于西汉戴德汇编《大戴礼记》第47篇。在《隋书·经籍志》首次出现《夏小正》单行本。本历书可窥见先秦中原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知识。《夏小正》撰者无考。一般认为成书时间为战国时期、两汉之间。

宋朝傅嵩卿著《夏小正传》集成了当时两个版本《夏小正》文稿。[《史记‧夏本纪》载,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有人据此认为是孔子及其门生收录整理出源于中国夏朝的农事历法知识。

“夏小正”,放在今天的语境里,这个词好像一个文艺男青年的名字。

文字会左右人们对事物的联想。

有记载说,“启蛰”之所以被改为“惊蛰”,是因为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惊”字。

一字之差,意境已完全不同了。

启字,有引领、启示的韵味;惊字再配合春雷,蛰伏的一切似乎是被吓醒了。启蛰是舒缓的音乐声唤醒,惊蛰则好像贪睡的小孩被老妈怒吼了一嗓子:还不起来吗?上学要迟到啦!

今天和朋友讨论视频横行的时代,文字何去何从?我们几乎不约而同的认为:最有价值的传播,依然是文字。文字里藏着智慧,对文字的掌控能力,是一切其他传播形式的根基。

我得承认,这大概也是自诩为“文字青年”的我们,对看家本领的本能保护欲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