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用人的得与失

秘书之友2020,(02),12-14

明成祖用人的得与失

精读收藏

黄建东

导出/参考文献分享打印

明成祖(1360~1424年),名朱棣,1402年至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而后人称其为“永乐大帝”。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来被封为燕王,后来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手中夺取了帝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明王朝迅速从战乱的废墟中走向极盛。其主要功绩有:积极组织人力浚通大运河、治理黄河,大规模营建北京,并最终迁都于北京;修纂了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典籍丛书《永乐大典》,使得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得以流传至今,对祖国文化典籍的总结和保护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作为一名颇有建树的封建帝王,善于发现并合理使用人才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明成祖在官僚体制上有两大改进。

(一)设立内阁。应该说,内阁机构的出现和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密切相关。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诛,朱元璋由此痛感相权已对皇权产生了致命威胁,于是废除丞相,将相权分到工、刑、礼、兵、吏、户六部,由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皇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但是,因政务过于纷繁,仅凭皇帝一个人的力量根本忙不过来,所以早在朱元璋时期就设有“四辅官”,让他们“侍左右,备顾问”,以减轻皇帝身上的担子。明成祖即位后,即让解缙等7人“入直文渊阁,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这就是所谓的内阁雏形。内阁一经出现,明清两代均加以延用,因为它既有利于朝廷重臣治国理政、施展才华,又不会因权力过于集于一身而滋生僭越之心,从而威胁到皇位的安全,可以说这在鼓励人尽其才的同时,又是对人才的一种保护。

(二)提高翰林院的地位。翰林意同翰苑,即文士荟萃之地,明代以前早已有之,但一直是一个清闲机构,不为世人所重视。明成祖初设内阁,其成员七人均来自翰林院,之后终明一世,这几乎成为定制,即非翰林不得入内阁,于是翰林院的地位迅速攀升。翰林院成员没有定数,翰林学士一般掌秘书、著作之职,他们的品级虽然不高,但如果表现优异,往往可以很快得到提升,而一旦进入内阁,则可直入中枢。翰林院实际上已成为国家的人才储备基地,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各类合格人才。有明一代,不少治世能臣均出自翰林院,像徐阶、高拱、张居正等,这就确保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明成祖的具体用人举措有以下几大特色:

(1)知人善任。知人善任是合理使用人才的关键,首先在于知人,然后是不拘一格地简拔人才。例如御医赵友同,在正统士大夫的眼里是个不入流的角色,而明成祖知道这个人很有文学才能,便提拔他为《永乐大典》副总裁,后来又让他参与编纂其他书籍,尤其是当知道赵友同还懂水利时,又让他协助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江南,从而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绩。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当属派遣太监郑和下西洋,许多人对此议论纷纷,其实细细推敲,明成祖这么做完全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史载,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原姓马,洪武十五年明军攻灭了云南的梁王政权,郑和被俘入宫,被阉割为宦官,后被朱元璋赏赐给朱棣。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就曾亲临战阵,“多立奇功”,而其本人又长得仪表堂堂,精通文墨,可谓文武双全。关键是郑和是个回教徒,而南洋一带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诸国更是伊斯兰教的世界,由郑和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当然更有亲和力。事实证明,郑和出色完成了使命。

(2)赏罚分明。赏罚分明是吏治清明的重要保证,更是使人才发挥作用的一把利器。明成祖的大臣中,有靖难功臣、藩邸旧员,更有众多的建文时期的旧臣,明成祖不计前嫌,有功则赏、有罪则罚,故而人们都乐为其用。明初名臣“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其实都是建文朝的降臣,他们为永乐一朝的鼎盛做出了杰出贡献。有一次,杨荣回乡探亲,明成祖特命宦官随侍,众所周知宦官是专门侍候皇家的人,而明成祖让宦官去随侍一个建文旧臣,这种恩遇令满朝皆惊,且在有明一代独一无二。如果朝臣犯了错误,即便是靖难功臣,也要按律处罚。淇图公丘福本是靖难功臣,奉命率师征讨漠北,结果却因轻敌冒进而致全军覆没,连丘福本人也被杀掉。消息传来,明成祖悲愤交加,但过后没有因为丘福已阵亡就免其罪,而是下旨夺去丘福的世爵,并将其全家徙往海南,以示惩戒。明成祖有一段话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人君进一人退一人,皆不可苟,必须厌服众心。若进一人而天下皆知其善,则谁不为善?退一人而天下皆知其恶,则谁敢为恶?无善而进,是出私爱;无恶而退,是出私恶,徇私而行,将何以服天下?”

(3)广开言路。明成祖深深知道,即便是贵为九五之尊,也不可能做到事事都知晓,事事都不忘,人的才智毕竟有限,不可能不犯错误,而为人君者,要想少犯错误,唯有广开言路。为了鼓励臣下直言,明成祖对那些言辞激进的人也不予以治罪,相反有人还因此得了官。永乐四年十一月,平民高文雅上书言时政,因“答辞率直,无所忌讳”,遭到都御史陈瑛的弹劾,而明成祖则说,“草野之人不知忌讳,可恕,其中言有可采,勿以直而废之”。后来明成祖又让吏部对高文雅“量才授官”。在鼓励臣下直言的同时,明成祖又善辨是非、择善从之。有一次他在给皇太子的敕谕中写道:“宜悉心以求益,虚己以纳言……然听言之际,宜加审择,言果当理,虽刍荛之贱必从之;言苟不当,虽王公之贵不可听,惟明与断乃克有成……”

当然,明成祖在长达22年的帝王生涯中,也有一些用人方面的过失:

(一)对于异已屠戳过重。对于真心归降的建文旧臣,明成祖能够做到不计前嫌、择才用之,而对于那些不肯归降的人则大开杀戒,著名的“诛十族”“瓜蔓抄”就由此而来,像方孝儒、黄子澄都被族杀。长达数年的屠戮,被诛者不计其数,其中就有不少饱学之士,应该说这是对人才的一种极大伤害。

(二)任用酷吏。明成祖知道自己的皇位得来的不光彩,便疑心臣下对自己的忠心。为了更好地控制臣下,他就像当初的武则天一样,任用酷史打杀异己,其中有不少朝臣就死于酷吏之手,像解缙、周新等人。虽然后来明成祖纠正了这一错误,但由此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三)重用宦官并创立东厂。明成祖重用宦官,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像郑和下西洋。明成祖还创设了东厂这一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东厂一经设立便终明一世不废,宦官由此可以堂而皇之地对上自王公大臣、下自平民百姓的一言一行进行侦伺,从而使整个社会处于特务组织的严密监控之中。这为宦官干政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有明一代最为严重的弊端之一,明成祖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诚然,以封建士大夫的眼光来看,明成祖以藩王而夺取天下,难免有僭越的嫌疑。但其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仍不失为一个颇有建树的封建帝王,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他卓越的用人艺术分不开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