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拍一拍」究竟拍出了些啥 🗣 「拍一拍」的人性化趋势 🗣媒介环境学派有几个比较知名的学者,麦克卢汉、波兹曼、梅洛维茨,还有就是保罗·莱文森。前面几个人之前的推送里讲的都比较多了,什么「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又「媒介即按摩」(The Media is The Massage)的麦克卢汉先生的文字游戏,又或者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悲观地感叹媒介技术的消极影响和梅洛维茨的「消失的地域」(No Sense of Place)探究媒介情境的变化和人的行为变迁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或多或少都曾经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表达的就是一个比较类似的核心观点——媒介作为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术,能够改变社会和人的存在方式。莱文森也挺出名的,只不过之前我们倒真没怎么提过他。他在1979年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媒介的人性化趋势,认为媒介进化和演进的规律是为了更加适应人类的感官生理特性。据此他给出了媒介人性化发展的三个层面:一是媒介的使用功能将会越来越符合人类感官愉悦的要求,媒介外形设计越来越符合人性化审美需求;媒介必然朝着人类传播的方向进化;媒介必然朝着不断消弭时空障碍的方向进化。这次的「拍一拍」可以说是一场值得彭兰教授再次写进「新媒体用户研究」第三部分的赛博延伸。通过一个小小的功能,达成了用户具身性在网络中的进一步呈现。微信从见到你的文字聊天到语音、语音通话和视频通话,再到今天的「拍一拍」所延伸出的具身传播模式,正是应了莱文森的那句话:“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像人,技术在模仿、复制人体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梗文化」的隐藏流行性 开头的时候讲了一个词叫做「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拍一拍」这件事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微信功能的更新升级,对于大多数来说,有或没有这个功能本身都不妨碍其使用微信,这不是一个所谓的「刚需」或是「硬性需求」。如果不是大家都在玩着「拍一拍」的「梗」,或许很多人根本就不会在意微信的一次软件升级。这是典型的「害怕错过」心理。而我们害怕错过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怕错过一次「梗文化的流行」——玩不了这个梗,那你就不配做最酷的冲浪选手。马克思·韦伯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在经济利益之外,声誉、权力、生活品位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同样参与了阶级的划分。与之相似的是皮耶·布尔迪厄在《区分》一书中所谈到,不同的阶级总是通过摆弄各自的规则和行为方式推演出一套作为区隔不同群体和圈层的壁垒和标志体系。///惯习所产生出来的行为方式,并不具有严格的推演规则性,它总是在与变动不居的各种情景的遭遇中确定自身,遵循一种含混不清的实践的逻辑,与日常世界关联。这就比如游戏的参加者,既要遵从游戏规则,又总能自由发挥一样。因而,它是创造性的,能体现想象力(Bourdieu &Wacquant ,1998 :157 - 186) 。///今天我们讲的可能是FOMO,但是害怕错过的真正本质是什么呢?说到底不就是害怕自己被这个社交媒体的流行所抛弃,毕竟,有文化的地方就会产生圈层隔阂。「梗文化」创造出的就是「梗圈层」,被这种圈层和文化所排挤在外的,就是所谓的「落伍的人」。最后,大家只能像是布尔迪厄所说的,想要进入游戏,想要融入圈层,就必须接受圈层/阶级中的各种游戏规则和价值设定。想要不被「梗」所淘汰,就必须融入「玩梗」的群体——你拍拍我,我拍拍你。而「梗」什么时候会被抛弃?大概就会圈子/阶级的人已人满为患,大部分的群体都已对这个「梗」了如指掌之时,圈子/阶级中的规则制定者又会开始创造新的规则和价值——新「梗」又出现了。大概就像是英国贵族为了彰显自己在美国资产家面前的身份尊贵性,创造出一套又一套的社交礼仪和下午茶规范来划分出自己的阶级地位一样吧。「网上冲浪者」也正在「用梗」划分阶级。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愿意第一时间和你分享「拍拍你」的人参考文献:[1]Facebook将惩罚加载过慢网站页面,提高消息流速度;新浪科技;2017.08.13 晚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