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错误的认知,是人生糟糕的开始

一、

《道德经》有一句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了解自己,才算是真正的智慧。

在这世俗之间,很少有人能够客观清醒地去认识自己,因为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态度总是带着主观意识与偏见,而这样的偏见自然也会使他背离客观规则。

所以在很多时候,不管一个人看待这个世界,还是看待自己本身,通常都是存在问题的。

而人生所有糟糕的地方,都是源自于我们错误的认知所引发的结果。

在战国时期,当晋献公立骊姬为夫人之后,骊姬就想扶持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于是就心生奸计,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你的母亲齐姜,你要赶快去祭祀她。”

太子信以为真,就去祭祀自己的生母,祭祀结束之后,便把祭肉带回来给晋献公。

而当时晋献公正在外面打猎,骊姬就偷偷地在鸡肉上面放毒药,故意让晋献公发现,而太子申生被误会之后,只能逃往新城。

有人就对太子说:“您如果解释一下,国君一定会明白真相的。”

太子却说:“如果父亲没有骊姬的话就吃不好睡不好,我如果解释,那么骊姬必定有罪,我父亲年事也高,这样会让他陷入痛苦,那时我也不会心安的。”

别人又问:“那你打算逃出去吗?”

太子又说:“国君既然不能明察我无罪,那么我带着有罪的名声出去,谁会接受我呢。”

没过几天,太子便在新城自尽而亡。

在这件事情里面,太子的孝心毋庸置疑,但是他的这份孝心也并非值得提倡,因为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是非黑白都未能分明的时候,只是自以为是的相信心中一贯奉承的错误价值观,这样的人生反而是糟糕的开始,更谈不上正确的孝心。

就像太子申生一样,当自己面对骊姬这样一个蛇蝎心肠的妇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揭穿她的阴谋面目,还事情一个真相。

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去做,反而委屈自己,最后在葬送了自己性命的同时,也未能除掉骊姬这样一个国家祸患,这不就是因为自以为是带来最大的祸害吗。

《菜根谭》有一句话说: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屏藩。

名利欲望未必真正能伤害一个人的心性,而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死抱着偏见不放,才是残害心灵的毒虫。淫乐美色也不一定会妨碍一个人的品德,而自作聪明、目中无人,才会影响道德的修养。

二、

真正使人生变得更加糟糕的,不是那些看上去糟糕的事物,因为从事情的本身客观的状态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完全糟糕的,也没有任何一个事情是对人生完全没有任何益处。

对于那些从世俗观念出发所定论的善恶美丑,只不过是一个人由自己的主观心性主导,对事物做出的定论而已。

所以真正伤害一个人的问题,就是他的自以为是。

因为过度信奉一些错误的教条,不知道平衡事物在人生中存在的作用,从而导致一个坏的事情,产生坏的结果,好的事情也在他的自以为是之下转变成坏的局面。

《庄子》之中有一句话说: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抛弃小的智慧才能发挥大的智慧,只有去掉自以为善的心理,才能体现人生真正自善的本性。

阖闾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君主,他用孙武、伍员两人为大将,打败了楚国。

孙武就对他说:“出兵应该以义为号召,才能师出有名,因为楚王无道,我们才打败了他,现在我们战胜之后,就应该找到太子建的儿子,将他立为国君,让他主持楚国的宗庙社稷,这样楚国安定,也能对我们吴国感恩戴德,世代进贡,你虽然赦免了楚国,但实际上也掌控了楚国。”

阖闾听了之后不以为然,反而贪图彻底灭楚的利益,更没有采纳孙武的建议。

后来不久之后,楚国的大臣申包胥到秦国,在朝堂之上痛哭,斥责阖闾的罪过,并请求援助,最终终于求来了救兵,打败了吴国。

世间最聪明的人不是具备特立独行的智慧,也不是具备某种常人无法企及的技能,而是能时刻看清自己的缺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错不知悔改,才是人生最大的愚昧之处,而自以为是的人正是这愚昧状态的典型代表。

能够在别人的过失之中引以为鉴,在自己的错误之中悔悟觉醒,这样才能真正地驾驭自己的人生,不管自己当下所处的境遇是福分还是祸患,都可以将原有的基础作为一个更好的起点,出发到一个更美好的人生状态。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