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苏实:摄影观念中的一道门坎
近日阅梁琦博文《纪实摄影,你在哪里》及其讨论回贴,马上回了一帖,谈了一些我的认识,大致如下:
我想大概是两种人在谈两个问题,但却硬是把它们放到一起说了.
纪实摄影是以客观记述为主,兼以主观的表述.而电影,包括越来越多的观念摄影,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为主,只是借客观的影像一用而已.这些主观的东西当然也是客观存在,也许可能更真实,是真实的思想认识,甚至是去芜存真的客观(而不是良莠并存的杂乱的客观),这也没什么不好.
区别在于:看你要干什么.
如果要报道自己亲眼所见的事物,包括记录社会历史的真情实景,那就要老老实实地记录,不要弄虚作假;如果只是想借客观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认识思想,而无意报道什么真情实景,摆弄摆弄又何妨?
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事情要弄清:
摄影无论是客观的记录(新闻报道),还是主观的表达(观念摄影),都越来越明确地在用[让人无论怎样看都是非常客观的影像]来做文章.正是这一点把人们搞糊涂的.
这其实是摄影区别于其它任何艺术形式的根本所在——摄影是在用影像做文章,而不再是绘画的线色笔触.拍摄影像只是一个基本操作,都是在利用"摄""影",写社会调查可以(客观记录),写小说诗歌(主观抒发)为什么不行?
这贴的要点,在于提出了客观影像在整个摄影范畴中的意义问题。而不论是客观记录性的摄影,还是艺术表现性的摄影。
倒退若干年,人们执著于探索摄影和绘画的区别。那时最大的难点,在于同是平面,同是画框,同是色彩、线条, 很难区分摄影和绘画的个性。显而易见的区别便是真实性,客观性。因此,人们始终围绕着这一点做文章。
摄影物理性的复制,特别是“抓拍”、“偷拍”手段,的确记录下了自然世界及人类社会中自然存在的影像。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做到了真实。
选择就可以改变真实:
同在一室,镜头对向干净的桌台,与对向阴暗的角落,就有着本质的区别;
同拍一人,捕捉笑脸,或捕捉哭脸,同样有着本质区别;
同一个生活现场,捕捉善良和捕捉罪恶,肯定有着本质区别;
摄影人知道:不同光线、不同色彩,甚至不同构图,不同焦距,特别到了今天的数码时代,photoshop,随便什么,都可能轻易改变画面的客观、真实性质。总不能为了摄影,而阻止摄影科技的进步和充分利用吧?
抓拍源起于穆卡西、布勒松时代。与其说是为客观而抓,不如说是为了捕捉自然存在,却难以想象的更为内在的东西;或难以拿捏,却无比微妙的偶然关系。过去所谓“生动”、“自然”,其实也是在讲这种内在的气蕴;以后抓拍给人带来的震撼和感染力,除了难度之外(这是一种艺术魅力、技术魅力),与其说是来源于客观、真实,不如说来源于难以构想的细节罗辑,和可以继续发现的系统记载,也来源于建立在客观真实基础之上的题材的共鸣性。
按理说,用抓拍来描述摄影的个性(客观性、真实性)是行得通的,只是机械了一些而已。就象让小学生上课要手背后,其实是为了控制他淘气,不要总猫腰,长大变罗锅。摄影人也从抓拍中慢慢悟出许多更深层的道理。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完全的抓拍是不可能的。再老实的摄影人也会不断地摆拍,否则他根本完不成任务。去某人家里采访,你能说他根本不知道有人在拍他吗?你当然可以说:“象平常一样”。但这本身便是一种“摆”了,他极少可能象平常一样接受你的摄影采访。慢慢地我们得知,从卡帕、萨尔加多、尤金·史密斯开始,都有摆布的劣迹(见伍振荣兄的《影像谎言》),而纪实摄影的盛世精英FSA小组成员,没几个人明确拒绝摆拍。因为客观、真实与否,并不由抓与摆决定。
抓拍人如果持否定态度,他一定可以在美好的事物面前,抓到丑恶的“证据”;抓拍人如果想美化丑恶,同样极容易得手。要举例吗?抓拍可以成为作假恶人的挡箭牌!
更大的问题还在后面:进入到今天的创作兴盛时期,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总是绕不过去:难道摄影就只能“客观”吗?
这便是上贴所要点破的问题:
新闻、报道摄影也罢,纪实、文献摄影也罢,观念、艺术摄影也罢,包括以写实为主要手段的风光、花卉摄影,他们已经绕开了那个难解的迷团,意识越来越明确、取材越来越专一地利用现实世界中的真情实景,来传递信息、记载社会、表达观点、抒发心胸了。因为这真情实景,以及由它而来的更为内在,更为微妙的东西,连布勒松也承认,是画者无法想象,也难以实现的。这才是真正属于摄影所独家拥有的东西。
一个问题需要讲明:客观不等于真实;主观不等于不真实。
首先,“真实”本身便是主观的尺度。是人认为它真实,它才真实。于是,盲人摸象的故事便与此对应:摸到了腿,象是粗的;摸到了鼻子,象是长的:都是“真实”的。
其次,主观(认识)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主观本身就是客观存在;2、主观认识的东西,许多时候,的确比“客观”的摸到要真实得多。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许多只能存在于主观之中。即使无法看到象的全貌,也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认识到象的全貌,包括认识到象的五脏六腑,经络、血脉。这恰恰是“主观”的功劳,是科学意义上的真实。
因此,追寻真实的绝对化本身就是不客观的。对于拍照的人来说,真实存在于自己的人性和道德之中;对于观照图片的大众来说,真实存在于通常的、普遍的信任之中。没有依据,不需要随便猜疑;一句话:制约只能靠道德和法律(当然包括必要的制约手段,例如马路上的标线和警察)。
这样说的目地在于:
1、让记录社会客观、历史客观的人,在拍照之前,首先要扪心自问:“你尊重事实吗?”然后放心大胆地去记录自己认为的真实。哪怕必要时摆弄摆弄也无妨;
2、让担心上当受骗的大众,放心(当然也要机智些)地阅读和理解真实。真出现做假和欺骗,有法律和伦理在制约呢;
3、让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放心大胆地构思,放开手脚去摆弄那些从现实中捕捉来的影像素材,踏踏实实地去塑造自己内心的真实(当然也应该扪心自问);去发展和完善摄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4、让后人通过这些客观的,或主观的影像语言,去理解今人的喜怒哀乐,去体会今天的真实(或不真实)。
5、让人通过照片中的摆与抓、真实与否,去认识拍摄人,进而去认识那个社会。
我们今天可以说:摄影既是一种记录客观影像的技术,也是一种利用客观影像的艺术。当人们需要记载社会、历史时,摄影可以发挥独到的记录功能,给后人留下真实可信的影像遗产;当人们需要表达自己的心胸时(包括在记录时,例如新闻、纪实摄影),摄影可以用其独有的方式,内在而深厚地表现自己的认识、思想、感情,和(仅限于艺术创作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当人们需要娱乐时,尽可以发挥小型相机的轻便、快捷;和photoshop的强大影像处理功能,玩得随意,玩得开心……
只需要象使用其它任何工具一样(例如菜刀、斧头),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
抓拍是一种功夫。
抓拍是一种艺术。
但摆拍,未必不是一种功夫,也未必不是一种艺术。
还是那句话:看你做什么用了。
拍摄中永远包含着摄影人从行为到内心世界的客观真实。
跨过摄影观念中的这道门坎,天将无限宽,海将无限阔。
201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