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应用秦艽丸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秦艽丸出自宋《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由秦艽二两、黄芪二两、漏芦一两五钱、乌蛇四两、防风一两五钱、黄连一两五钱、苦参二两、大黄二两组成。炼蜜成丸,以温酒送服,主治遍身生疥,干痒,搔之皮起[1]。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收载此方,主治脓窠疥 [2]。两书所载秦艽丸组成相同,区别仅在于乌蛇的用量变化,由四两减为五钱。
秦艽丸方中秦艽为君,味苦、辛,性微寒,功效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本经逢原》曰:“秦艽阴中微阳,可升可降,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3] 乌蛇(乌梢蛇)味甘,性平,可祛风、活络、定惊,善搜剔血中伏风;防风味辛、甘,性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二者共为臣药,可辅助秦艽祛除肌表、经络之风湿而止痒。苦参味苦,性寒,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漏芦味苦、咸,性寒,能清热解毒、消痈脓、下乳汁,《药性切用》记载该药能“软坚消瘿,泻热解毒,为外科专药”[4]。三药配合,能佐助君药、臣药除湿热而解毒。大黄味苦微涩、性寒,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日华子本草》云该药能“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利大小便,并敷一切疮疖痈毒”[5],在本方中既配合苦参、黄连、漏芦清热解毒,又加强秦艽、乌梢蛇入血入络之功而活血祛瘀,为佐药。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亦为佐药。诸药配合,能散能降,寒温并调,攻补兼施,可使风去、湿除、热清、毒解、瘀散。
现代对于秦艽丸的应用,首推北京皮外科泰斗赵炳南。赵老常用该方加减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寻常性痤疮、盘状红斑狼疮等疾病,效果良好[6]。赵老非常重视秦艽的应用,他认为该药除具有除湿热、退虚热、止痒消疹的功能外,还有散结除邪、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之作用[7],因此治疗诸多皮肤病时经常使用。赵老晚年将秦艽丸减去苦参、黄芪、大黄、防风,加入白花蛇舌草,组成“秦艽五味方”(秦艽、乌梢蛇、川黄连、漏芦、白花蛇舌草),常与四藤(天仙藤、夜交藤、鸡血藤、钩藤)配伍,用于治疗阴阳失调所致的皮肤病,以共同发挥散风清热、除湿解毒、调和阴阳的作用[7]。
高老师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中医医院工作期间,曾系统整理过赵老的临床经验,执笔并出版了《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他在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实践中继承并发挥了赵老的临床经验,认为秦艽丸祛风兼清热、解毒、燥湿、化瘀,功效确切,适合以“风”“湿”“热”“毒”为主要病因的各类皮肤病,尤其对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皮肤瘙痒明显,皮损肥厚粗糙的皮肤病。高老师对于静止期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期,以及反复发作的神经性皮炎、荨麻疹、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常以秦艽丸为基础方加减。若瘙痒明显,常酌加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以祛湿止痒;皮疹色红或红斑明显者,加凌霄花、牡丹皮、赤芍、槐花以入血分而清热凉血;热毒重者,加黄芩、金银花、连翘以清解热毒;湿盛者,加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或车前草以健脾祛湿;湿热两盛者,则合用赵老经验方土槐饮(土茯苓、槐花、生甘草)以祛除血分湿热;皮损呈斑块状增厚者,加桃仁、红花或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皮肤粗糙者,加当归、白芍、鸡血藤、丹参以养血润燥。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8-15]:防风、黄连、大黄、黄芪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秦艽、乌梢蛇、防风、苦参、大黄有抗炎作用;秦艽、防风、苦参、漏芦、黄芪有抗过敏及免疫调节作用;秦艽、乌梢蛇、防风、苦参有镇痛、镇静作用。足以说明秦艽丸之所以能治疗多种皮肤病,可能是通过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调节机体免疫、镇静镇痛等药理作用而发挥功效的。
(王文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