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到义乌一趟,老同学一见面就问,《觉醒年代》看了吗?我说,看了,看到30集了。他说,他也看了20多集了。老同学一见面,就聊书,聊电影那样的日子好像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久到都想不出上次聊这类话题是哪一年前的事情了。和学生聊天时,他们会偶尔提到特别不喜欢近现代史。我问为什么,他们往往说,屈辱,乱,记不住。他们喜欢汉唐、喜欢宋。对于我这样一个出生于五四运动54周年纪念日那一天的人来说,我却好像对那些屈辱历史有着天然的兴趣。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晚清民国,一直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三个点。管不住、乱、各种冲突和可能、各种探索突破和不得不包容,确实乱到记不住,不过这才有意思。这些年我们的语文课堂内容,常常取材于这几段历史,现在对这几段历史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亲子交流时,什么时候心最远?什么时候心最近?特别是和已经上了初中、高中的孩子。试一下我们就会知道,聊学习、聊我们对他们学习的要求时,心很远;聊历史文化、聊时政、聊个人前途和社会发展、国家命运的时候,往往心最近。他们会觉得我们也不是那么落伍,那么庸俗、那么油腻。
当然,这样的话,对我们家长要求就有点高了。什么样的家长和还在读书的孩子最有话题?也许是自己也在读书的家长吧。下面就应几位非常会读书的家长要求,推荐几套家长和初高中孩子都可以看的书。这几位家长对书很讲究,不仅讲究文字内容、还讲究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有些甚至要求有一定收藏价值的签名本。这一次推荐的就属于这一类。当然,只注重文字内容的,也可以别的渠道买,也许便宜一点。
《觉醒年代》之前之后,是什么样的年代呢?怎样用方便清晰而又深入的方式了解那些年代呢?看影视,固然生动、有趣、不困,但比较费时间。为了收视率,会加进太多的个人纠葛和恩怨,历史的大视角不够,深度不足。好的书正好弥补了这一点。1、【1840年以来的中国】:法学家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史
军事的视角、政治的视角、文化视角、社会视角与观念视角的近代史叙述,我们都已不陌生。在这些范式下读历史,人们开始的反应不是“历史真相是什么”,就是“历史规律是什么”,但读完王人博老师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反应可能是——“历史的真问题是什么”。王人博老师说,“宪法,是现代国家的格林威治时间,有了宪法,人类历史汇入了同一条时间流” 。1840年,在突然跌入现代世界之后,中国也曾将宪法作为救国的药方,希望依靠宪法,让中国快速摆脱困境。为什么说是焦躁的心态,让中国近代法治之路变得痛苦而曲折?在本书中,抓住“法治”这样一个关键动作,王人博老师专注考察近现代史中的重大法治时刻: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以致1949年以后的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八二宪法。在对这诸多“法治”事件反思中,中国近代转型失败原因的一个宪法学剖面清晰显露出来。2、【马勇讲史:晚清四书】:以温情与敬意重新认识和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 “晚清四书”包含《觉醒》《维新》《国变》《革命》,叙述了1894—1911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亥革命,记录了清王朝由觉醒而自救,自救失败直至倾覆的全过程。中间涉及诸多重要历史人物,如慈禧、光绪、奕訢、李鸿章、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等。作者马勇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新的思路。这套书试图以一种超越功利的“第三者”姿态,重新回到晚清的真实。《觉醒》:甲午年的黄海海战惨败后,和比战难。李鸿章奉命和谈,受尽屈辱签下了马关条约。李鸿章是晚清破屋的裱糊匠,还是时代浪尖的弄潮儿?马关谈判是丧权辱国任人宰割,还是呕心沥血虎口夺食?甲午战败是洋务运动的灰飞烟灭,还是近代开启的幡然醒悟?此后,严复等人开始思考中国制度的改革,也由此催生了借法自强到立法自强的转变。《维新》:本书叙述了由改良派发动、光绪帝主导的维新运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却一夜之间被慈禧太后扼杀的全过程。慈禧是为求自保杀康党,还是恋栈权柄擒光绪?康有为是百日维新之首脑功臣,还是变法失败之罪魁祸首?袁世凯是力推新政领先锋,还是背叛改革真告密?本书将为您揭晓答案。戊戌政变彻底斩断了维新变法之路,刚看到一丝曙光的晚清政府再一次跌入黑暗的深渊。《国变》:本书详尽地叙述了义和团运动和庚子国难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八国联军入京原因。慈禧是错信神拳惹尴尬,还是被人利用遭国变?义和团是刀枪不入御外敌,还是装神弄鬼真愚昧?八国联军是为保使馆被逼入京,还是预谋已久瓜分中国?本书将为您揭晓答案。清政府引狼入室,终至统治力量显著下降,中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革命》:本书叙述了晚清政府欲通过君主立宪自救于危亡,却终被革命党人推翻的历史过程。载沣是政坛新锐力主宪政,还是跳梁小丑自掘坟墓?孙中山是百折不屈建共和,还是机缘巧合成总统?袁世凯是致力宪政忠清室,还是觊觎权力妄窃国?本书为思考清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3、【南渡北归】:再现民国最后一批大师和整个20世纪中国命运的史诗巨著
为了和前面几部历史年代上有个衔接,再次推荐《南渡北归》。上次有不少家长买了,反应不错,很值得一看。
《南渡北归》,讲的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决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后,各自命运的遭遇和剧变。
《南渡北归》,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系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
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
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幻想彻底破灭,中国开始建立新的格局。
这一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画了一条深刻的分界线。这一年,有些知识分子留在了大陆,有些知识分子去了台湾;之后,又有很多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自世界各地回国建设新中国,只有少数知识分子依然留在国外。
回望历史,有时如梦一般,真实与假设难辨真伪,清晰与模糊交替出现。
20世纪人文科学领域这部分大师的命运,这几十年来的陈情往事,都在岳南先生十几年心血之作100万字的皇皇巨著——《南渡北归》。
此书为最新增订版,未删节最全本,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隆重推出!增加十二万字增订内容,首次披露台湾中研院大量珍贵史料、照片,增加大量亲历者采访资料,如曾氏家族后人、刘文典等大师后人亲述。精细校订,用心装帧,附赠特制手绘大师藏书票。“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读书,是弥合亲子代沟的最佳方式,也是引领孩子向上的最佳方式。记得很多年前在卢梭的《忏悔录》中读到,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特别喜欢读书。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选卢梭爱听的书一段段读给他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深夜,有时还通宵达旦。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极端娴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儿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也催发了他心智的成熟。这个热爱读书的父亲,成了卢梭生命的启蒙人。有些人认为苏洵年轻的时候,自己不好好读书,不热衷科举,似乎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也漠不关心,只知道游山玩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嘛。但其实苏洵常常跟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讨论古今兴废之理。苏洵指导他们很快就进入了深度写作。苏轼十来岁的时候,苏洵就指导他写了一篇《夏侯太初论》,还教导他两个儿子写《春秋论》、《孟子解》、《论语略解》、《孟子解二十四章》等。 这种教育,想不成材都很难。 在这一年的开始,我们祝福自己的梦想,它萌自这个冷暖交替的早春,从此便如常春藤一般爬满我们的心间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