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游记(2016年)(旅游散记之六)
之六 雨中“藏山”(10月)
公元前近6世纪,晋国簪缨世家赵氏被灭门,仅留婴儿赵武独活。
元杂剧《赵氏孤儿》将其铺排成英雄蒙难复仇故事。
后来民间传说将元杂剧与《左傳》和《史记》的记载嫁接,出现了更加扑所迷离的情节。
于是,故事里的义士陈婴怀抱幼孤先是躲进叫“大围”的村落,后又被迫藏入深山。屠岸贾派大军大包围和搜山无效,赵武便在藏山长大成人,学了一身复仇本事。
2004年,历史学者们煞有介事地开会,拍板盂县藏山是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地。此后,藏山大开发便顺理成章。孤儿的藏身洞坐实了,陈婴坐骑踩出的马蹄泉也有了。游客们互相打听那个“藏身洞”还远不远?赵武到底是在哪条沟里练武?
盂县藏山位于中太行深处,去县城约五十里,大山夹峙,峡谷幽邃,仰望绝壁藏于雾,平视高树隐于雨,万籁俱寂,唯听淅沥雨声,山影空濛,似有几缕清风。太行博大,可藏历史,藏人文,藏悲欢,藏精神。藏山,万物皆可藏也。言藏赵氏孤儿,亦可行矣。
赵氏孤儿复仇记历时两千六百年而不衰,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其原因深奥,恐脱胎于并能反哺于华夏文明有关。
农耕社会宗法体系是个体生存的基础,个中孕育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家族的荣辱沉浮相共通。摒弃个体人性的集体献身、集体复仇成为中国式的伦理归宿。因此,才有围绕救孤,赵武生母、大臣公孙,陈婴亲子先后殒命;才有赵武得知曾对己有私恩的屠岸贾是杀父仇人时,复仇大业压倒一切,且无一丝犹豫。
这种集体主义的献身与复仇,成为传统“忠义”的注解。如果忠义不是得到褒奖而是遭到贬斥甚至毁灭,便会激起被忠义二字捆绑的民众内心的巨大波澜。
因而中国式悲剧中忠义形象陷入苦难和死亡深渊的结局,总是能引起几代人的叹息,同时又固化了对忠义的忠诚感。悲剧形象由此而升华为英雄的不朽之美。
盂县藏山,你或许真的见过赵武,哪个山洞是他藏身的地方?他练武的地方是在这条沟吗?
藏山沉默,只有风雨飘过,湿漉漉的山道上,点缀着几片黄叶。哦,深秋来了。
注:藏山在山西中太行深处,盂县境内。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