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有意思


【作者乃饱学之士,涉猎甚广。本号将连续刊载作者多年写就的读书笔记、随笔随想,以飨读者。】


说华夏千年來有争议的人物,王安石(荆国公)要算一个。

北宋人邵伯温,假托苏洵名义写的《辨奸论》,被选入《古文观止》。此文可看做宋元明清主流意识形态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定论。

到底《辨奸论》的作者是邵是苏,到现在读书人还在争论。某件事一旦成了学术问题,注定会一直存在下去,因为读书人也要吃饭,不断争论就是他们的饭碗。

王安石变法始于1069年,苏轼老爸苏洵当时已不在人世,但架不住苏洵名声大,几乎在变法同时,《辩奸论》便开始流传。文章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我“苏洵”“见微知著”,早就看到以后有个人会搞啥变法祸乱国家。

文章对号入座,直至指王安石:“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

王荆公不修边幅,穿着像个仆人,文章说他是不食周粟蓬头垢面而邀名的伯夷叔齐;王尊儒重法,被称为一帮人在煽动舆论以乱视听;王有盖世之名,将酿天下大患;王之掌权,当由“名相”(欧阳修)举荐。

“苏洵”真是个伟大的预言家,在正统派看来,所言几乎分毫不差。王安石如此劣行,《宋史》却没把他列入《奸臣传》,太客气了,简直是丧失原则。要是按后来正统派的意见,凭啥追随过他的弟子们一个个列入奸臣传,而他就列不得?

不同意见者说,正统派的恶评完全是颠倒黑白。王不仅不是倒行逆施者,而是彪炳千古的大英雄。

梁启超大唱王荆公颂歌,说他是夏商周以下的“第一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之日莫之能废。”且不说对错,梁的彩绘般言词确有些极尽夸张之能事。

外国政要也加入到合唱中来。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曾说美国对付大萧条的农业政策,依据的就是王安石的好主意,还说想看看王的老家和后人云云(《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和《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曾有文章论及)。

1949年之后,对王变法自然是一片赞扬之声,后来将其上升到关乎法儒斗争的大原则。《人民日报》在文革后期还发表了“罗思鼎”(螺丝钉)的文章。近40年来,对王的争论仍占据出版物的一定版面,总的看来是褒大于贬。

王安石的名字靠什么能得到千年青睐?不是靠他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不是靠他两度登上相位,不是靠他刚直峻峭的性格,也不是靠他一尘不染的品行,而是他能够在混浊的世界里,张起一面奋斗前进的旗帜,点燃了一盏指向未来的明灯。旗帜可以不存,明灯可以熄灭,但他的突破历史局限的创新思想,无疑成为人类前行的精神力量。

历史与现实,只是处于一条河的不同位置。既往历史,构成了现实运动的动力和基因;现实运动则是历史前进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实践拼图。当下人们评点王荆公,实际上也是在评点现实生活自身。

东晋大政治家谢安自称“安石”。诗仙李白赞曰:“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王荆公以谢安作为人生标杆,其功业能与孔明、谢安并列吗?这个话题,有点意思。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