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文悼念葫芦娃之父:24年前我曾面对面为他画像
这几年,随着70末80初的一代步入中年,我们也无可奈何的开始迎来“与童年偶像告别”的密集时刻。每一年,时间总会把那些在二三十年前曾带给我们快乐和美好的人和事一一带走,令人无限伤感。这个初夏,葫芦娃之父胡进庆导演也去了。。。作为胡导曾经的同事和“画像者”,金柏松先生特著小文以示纪念。
+++++++
胡进庆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一位开创式导演。听到他驾鹤西去,令人悲痛,令人叹惜。中国的动画界又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不幸去世。他是美影厂第二代出类拔萃的动画导演,前一代就是万氏兄弟,特伟,钱家骏等一批更老的动画导演代。
他们1953年从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系毕业后就来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很长时间里,这里是国内最好最大的动画片生产基地,也是国内唯一的独立动画片厂。
美影厂的动画片分三大片种:动画,剪纸,木偶。胡进庆在剪纸片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剪纸片的制作技术中创造了新颖的工艺材料和过程,开拓了剪纸片艺术的新视觉效应,把中国水墨民族风格在软性边线和整体墨韵搬上了动画银幕。
在材料的运用上不光是纸质,还用上了许多过去没有用过的材料,如羽毛,贝壳,金纸,金粉,各种铜絲。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电视已经普及到中国的几乎每个家庭,日本人大量的系列动画片先于我们占据了我们的荧屏,社会上急于看到中国自己的系列动画片。美影厂压力很大,从未搞过13集以上的系列片,于是组织了两部较有代表的系列片,一部是动画片《邋遢大王奇遇记》,另一部是剪纸片《葫芦兄弟》。胡进庆成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我曾在上八十年代中期为他写生了一个肖像速写,右下角他签名,押月。我多次采访过他,曾写过好几篇有关他的报道。有一篇比较完整的采访录,试图把他的艺术,生活,健康等各立面联合起来,有机的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我所理解的胡进庆。此文后来发在《电影艺术》上。如今百度上都能查到。
胡大师的肖像原作如今仍由我自藏。见到此画,如见到胡进庆,潇洒,机灵,实干,聪明,而且出手非凡。可惜我没有画下那灵巧的手,细长细长,亲手制作出那么多让全世界同行都佩服了的动画人物。《草人》《葫芦兄弟》《鹬蚌相争》,这些都是永远的经典。
补充一句,胡进庆的爱人陆女士,也是美影厂的职工,她可以说是动画世家,姐妹四人都在上海美影厂的各岗位上工作。其二姐夫就是又一大名鼎鼎的动画片导演王树忱。大姐陆青是《大闹天宫》中的优秀女动画家。这在中国动画史上也可算是奇迹。不知这样一个动画大家族在聚会的时候是怎样讨论中国动画事业的?可惜今日的讨论里已经缺了好几位了,今天又缺了胡进庆。
愿胡进庆大师一路走好。
这是许多影迷们的共同祝愿。
金柏松,1944年生,浙江绍兴山阴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美术电影理论研究人员。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干部。发表有大量论文,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第三届荔波国际动漫节评委;代表作:〈卡通人之歌〉原创者(与丁立清先生合作),电影《南征北战》海报、油画《聂耳》等。
1
END
1
【童话往事:中国译制动画片(1979-1992)丛书介绍】
“童话往事”创作团队花费8年多的时间,采访了130余位当年的电视工作者和配音艺术家,期间还前往中国国家音像资料馆、上海音像资料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以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等全国十多家图书馆,调阅和查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珍贵视频。书中对1979年至1992年间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热播过的主要外国动画电影和电视动画片进行梳理与回顾。内容包括这些动画片在原出品国的制作播出情况,以及引进中国后的译制、播出情况和社会反响、观众回忆等。丛书涉及作品粗略统计约150部。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各省市两级电视台首播的时间顺序为序,每篇介绍一部片子,两卷总计约67万字、500余幅图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中国大陆引进播出外国动画片的时间路线图。
1、对全书回顾的约150部外国动画片当年的引进人、译制者、配音员等历史亲历者,在每一篇撰文时均以不同方式进行了相应的采访,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生动鲜活的采访内容定会令读者感触良多,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风貌。
2、在梳理和回顾每部外国动画片之余,做适当的延伸,通过大量的图表、注释、附章等形式,以及章节概述等,对当时与作品制作、引进、播出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事件、政策法规加以盘点介绍。信息丰富,史料翔实,是从业人员及研究学者理想的参考资料;
3、早年引进的一些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经典之作,由于部分作品较为冷门,作品情况及所属公司情况曾长期为国人或动画业界所忽视,国内鲜有介绍,此次,丛书就其制作发展史、作品特色、品牌营销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均属国内首次。
“影像 情感 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