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211):钟鸣鼎食——释“鼎”

本文约6200字,阅读约需要12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探微

(211)

钟鸣鼎食——释“鼎”

朱英贵

一、“鼎”字小引

钟是古代乐器,鼎是古代炊具,“钟鸣鼎食”的含义是指击钟列鼎而食,借以形容贵族宴饮的豪华排场。一方面,鼎是古代礼器的神圣之物,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它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但另一方面,鼎原本却是用于烹饪容器——炊具,所以要了解“鼎”字的含义,则需要从它的炊具属性入手。

早期陶鼎(良庙陶鼎)

早期陶鼎(北辛遗址陶鼎)

早期陶鼎(二里头陶鼎)

大约在一万年前,那时还没有文字,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容器兼炊具——陶鼎,形象地说它就像是一个非常大的火锅。早期的原始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后,就可以在一堆篝火中烧烤猎获的动物了,于是,人类开始尝到了熟食肉香的美味。与此同时为了取水与存水的方便,人们掌握了制陶工艺,于是便有了各种纯容器性质的土陶。终于当有人大胆地将盛装水的土陶放到火上烧的时候,奇迹出现了,人们发现了沸腾的水,从此华夏的祖先可以喝到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灭菌的开水了;当有更大胆的人将食物放进沸腾的水中的时候,更大的奇迹出现了,人们不仅尝到了跟烧烤熟食味道不同的烹煮熟食,而且还尝到了更加美味的汤与羹。

为了架在火上烧煮的方便,人们开始给煮食物的陶器增加支撑构件——鼎足。“鼎”者“顶”也,把陶器用足顶起来,才便于火焰的充分利用。于此同时,人们在烹煮之后还惊人地发现,土陶经火烧过之后更加结实耐用,于是制陶工艺(古人称之为“陶”)与用火烧制工艺(古人称之谓“冶”)相结合,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陶冶”二字的来历。美食与美器相互促进,经过“陶冶”的各种素色鼎与彩绘鼎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后来在掌握了青铜冶炼工艺之后,“鼎”便以青铜材质为主了。

青铜鼎

二、“鼎”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鼎”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鼎”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均为独体象形字,象古代的一种烹饪容器之形,常见者为三足两耳大腹的圆鼎,也有四足的方鼎。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鼎字,正是这种容器的形象写照,字形的上部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

晚期金文及小篆鼎耳的形象已经不明显,鼎足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形,特别是小篆字形的上部已经而变为近似于“目”了而且鼎腹与鼎足的比例也有些失调。

现代汉字的“鼎”字是在小篆字形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形成的,但仍能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

“鼎”字的造字本义为烹饪容器,相当于后代煮食物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肉类食物。

《说文解字》卷七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爲貞字。凡鼎之屬皆从鼎。”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为:“鼎”,它有三只足两个耳,是烹煮调和各种有滋味的食品的珍贵有用的器物。它是很早以前的时候,禹收集天下九州的金属(红铜或青铜),在荆山之下冶炼铸造而成。以至于进入山林川泽,魑魅魍魉都没有谁能遇得到,人们借助它的帮助承受上天的恩赐,生存繁衍。《周易》的卦象:用“木”进入火下,就是鼎卦。就像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的样子。籀文中的“鼎”字借用的是“贞”字。大凡跟“鼎”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鼎”作为表意偏旁。

青铜鼎

三、“鼎”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鼎”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古代烹饪容器,盛行于商周时代。其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便可以烹煮食物。例如:“若杀则特豚,载合升,离肺实于鼎。”(《仪礼·士冠礼》)郑玄注:“煮于镬曰亨(烹)……在鼎曰升,在俎曰载。”再如:“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唐·杜甫《槐叶冷淘》诗)

“鼎”字由烹饪容器的初始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用作祭祀神灵的礼器。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例如:“鼎簋十有二。”(《周礼·秋官·掌客》)郑玄注:“鼎,牲器也。”再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红楼梦》第三回)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一些意思:

一是用作王权象征的宝器。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后遂以指代国家政权和帝位,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和国家的重宝。例如:“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左传·宣公三年》)这便是历史上“问鼎”的典故,其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王孙满所言意谓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再如:“未几,宋鼎果移,此固天地之大数,亦有关于山川之气耳。”(明·郎锳《七修类稿·天地三·天目山》)

二是用作寺庙焚香的容器。秦代以后,虽然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但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却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三是用作卦名之一鼎卦。《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五十卦为“鼎”,其卦象为巽下离上,异卦相叠。燃木煮食,化生为熟,含有除旧布新的意思。例如:“鼎,元吉,亨。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易·鼎》)再如:“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易·杂卦》)王弼注:“鼎者,取新成变者也。革去故而鼎成新。”

其二,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也是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一些意思:

一是表示显赫,尊贵,盛大。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二是比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例如:“公出自宗室,位登台鼎。”(《后汉书·陈球传》)再如:“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又如:“辛卯则冯临胊为政,时负海内重望,自爱其鼎。”(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北场口语之多》)

三是指地位和功名。例如:“(世胄子弟)非甚不肖,犹自爱其鼎。”(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一·国初荫叙》)再如:“当自爱其鼎,勿同乎流俗。”(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忍庵先生》)

其三,用作炼丹煮药之器。例如:“其法以铅满一鼎,按中为空,实以水银,盖封四际,烧为丹沙云。”(唐·韩愈《故太学士博士李君墓志铭》)

由此又可引申指烹杀罪人的刑具。例如:“赴鼎非冤,诚知所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唐司马贞述赞)再如:“秦磨利刀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唐·白居易《咏史》)

其四,表示三方并立或分立。因为大多数的鼎为三足鼎,由此可引申出三者并立、三方如鼎足般分立的意思。例如:“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史记·淮阴侯列传》)再如:“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汉书·蒯通传》)又如:“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曹失纲纪,晋有其政。”(《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

由此又可引申出支撑、树立的意思。例如:“夫以革故鼎新,大来小往,得丧而不形于色,进退而不失其正者,鲜矣。”(唐·张说《梁国公姚崇神道碑》)

其五用作副词。主要有如下两种意义用法:

一是表示程度,相当于“最”,“顶”。例如:“张芝经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其中的“鼎能”意谓最有才能。再如:“这两点怕不是鼎,那一块也欠十成。”(明·冯惟敏《仙子步蟾宫·十劣》曲)“鼎”着“顶”也,其中的“鼎”相当于“顶”。

二是表示时态,相当于“正”,“正当”。例如:“陛下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宋史·张洞传》)再如:“鼎来敝邑,甫次近郊,传闻使旌,适在州部,将亲盛德,尤激欢悰。”(宋·王安石《与张护戎启》)又如:“长兄年力鼎盛,万不可蹉跎自误。”(《儒林外史》第三九回)

其六用作量词,以鼎为计量单位。例如:“其有亲戚者,必遗之酒四石,肉四鼎。”(《管子·轻重乙》)再如:“那庙前路台上,原铸有铁鑪一鼎。”(《英烈传》第十二回)

根据上面对“鼎”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鼎”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西周淳化大鼎

四、“鼎”的历史文化意义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也有史学家认为,九鼎并非是九个,而是只有一个,因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简称九鼎。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后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原器1939年3月19日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长方、四足,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一说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最重的商代单体青铜礼器。发现于1939年3月,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后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后母戊)大方鼎上的文字

这三个字为金文:上字为“司”或者“后”,

左下字为“戊”,右下字为“母”。

司母戊鼎的命名,因鼎腹内壁上铸有的三个古文字而得名,这三个字有解作“司母戊”和“后母戊”两种说法。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现有人主张改称“后母戊鼎”,理由是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

解读为“司母戊”的含义是: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司母戊”即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解读为“后母戊”的含义是:后,指王后,母,指母亲,“后母戊”即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王后母亲而铸造的鼎。

毛公鼎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也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金文的经典名作。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简朴庄严,腹内铸有铭文 32行、499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

毛公鼎内的铭文首先追述周代国君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诰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宣王一再教导毛公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以一些器物以示鼓励。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

毛公鼎内铭文

综上所述,在如今这群情鼎沸之时和四海鼎沸之际,我们回访了鼎鼎有名的中华特色文物“鼎”,既无钟鼎人家之追求,更无列鼎而食之奢望,当存鼎鼎有名之向往,心怀革故鼎新之抱负。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一言九鼎的皇权,也有问鼎中原的野心;既有四海鼎沸的繁荣,亦有三国鼎立的对垒……当我们穿越了春秋鼎盛,再穿越了青铜文明的商彝周鼎,我们走向远古,发现了陶鼎,它原来就是一只烹煮食物的锅,但它却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上天的神灵也是要吃饭的,于是祖先用最好的“鼎”烹煮“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的全体的牲畜祭品),敬献神灵,于是鼎就成了古代最神圣的礼器(祭祀用具)。鼎的质料,青铜铭铸是它的胚胎;鼎的仪容,阔大威武是它的形貌;鼎的气质,天子九鼎是它的权重;鼎的身世,华夏文明是它的一生。关于“鼎”的来龙去脉告诉我们,华夏社会发展追求鼎盛繁荣,个人群体发展希冀鼎力相助,都是跟中华历史上悠久的“鼎文化”息息相关的。

彩绘陶鼎

五、含有“鼎”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鼎”字在常用成语中的使用情况大致有六种文化含义:

其一是指烹饪容器例如:成语“钟鸣鼎食”的意思是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语见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而“牛鼎烹鸡”这个成语则是说用煮一头牛的大鼎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其二是指国家重器例如:成语“一言九鼎”中的“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是古代国家的宝器。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源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而“商彝周鼎”中的“彝”和“鼎”都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这里指商周的青铜礼器,用以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其三是指支撑树立例如:成语“三足鼎立”的意思是鼎有三足,缺一不可,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共同支撑。而“革故鼎新”这个成语则是指革除旧的,树立新的。原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制度,建立新的程序。源自《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其四是指显赫尊贵例如:成语“鼎铛玉石”中的“铛”(chēng)是一种普通的三足平底浅锅,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语见唐·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而“钟鼎之家”这个成语则是指富贵宦达之家,又作“钟鼎人家”。

其五是指盛大庄重,例如:成语“鼎鼎有名”中的“鼎鼎”是盛大的样子,形容非常有名。而“鼎鼎大名|”则是形容名气很大,也作“大名鼎鼎”。“春秋鼎盛”这个成语中的“春秋”指年龄,指正值盛年,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其六是用作比喻义例如:“四海鼎沸”这个成语是说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用“四海”指全国各地;用“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中的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而“人声鼎沸”这个成语则是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情绪异常激动,平静不下来,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210):一苇可航——释“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