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中:对当代书法的一种评价

编者按:

2020年11月2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美术观察》杂志社主办,北兰亭、恒都美业集团承办的“中国书法当代发展与未来展望”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恒美国际花都艺术馆举办。研讨会围绕当代书法理论发展、书法创作技法与文化表达、书法研究方法、不同书体的创作现状与未来走向、书法审美的多元、中国书法的国际视野、书法创作与评审机制、书法与文化产业等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与会专家的发言予以摘录,并配以作品图分期刊发于此,以期进一步促进与广大读者的交流。

——北兰亭学术部

2021.1.2

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教授以“对当代书法的一种评价”为题,提出,如果对传统认识不能达到深刻的地步,继而发展出一套对当今书法的科学评价体系,我们这个时代即使出了一部崭新意义的作品,我们恐怕也认识不到。而这一切都将取决于书法的理论创新。

邱振中,当代艺术家、书法家、诗人、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展览审查委员会委员;潘天寿研究会副主任;宜春学院书法研究院院长。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水墨顾问。于北京、日内瓦、奈良、香港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教育奖、艺术奖。获第十届“上海文学奖”诗歌奖。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神居何所》《书写与观照》《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与诗集《状态-Ⅳ》等。

人们说到对书法的忧虑,我觉得这是事情的一面,确实书法领域有很多让人担忧的地方,但是书法还有另一面。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书法理论和创作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一百年或两百年以后,人们可能会说,这是书法史上一个非凡的时代。这个时代改变了书法史上的一些东西。

如果我们说到一个艺术领域、文化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必须做到这样几点:第一点,揭示前人未能见出的现象;第二点,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书法史的框架,由此获得对作品构成机制和阐述机制的认识,以此作为判断作品的依据;第三点,找到作品通向人性深处的道路。

这里包含这样一些问题:对传统的反思、思考书法的方式、历史的脉络与动力,以及创作与“人”的关系等。

总的来说,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对传统的认识和创作的进路。

“现象”为什么重要?杰作中许多重要的细节,千余年来人们视而不见。不揭示这些细节,便无法了解书法史的真相。超越前人所把握的细节,是深入书法的第一要务,否则只能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简化和误解来认识书法。——要证明这一点并不困难。对作品笔画的边廓进行细致的观察,便可以发现所谓的“大家”“名流”对书写的把握到底是怎样一个状态。

大家都说理论很重要,但是重要在什么地方?没有交待。我认为理论以及有关的思想、观念是前提,也是基础。如果这件事情不做好,创作是盲目的。

阐释机制决定了我们是否能揭示出一件作品的意义。意义指作品的蕴涵、贡献、价值,特别是被理论、时间检验过的蕴涵。——个人评点,依据的多是习惯、趣味、师承,但一个时代的取舍,依据的只能是意义。可以说,一个时代如果没有合理而深刻的阐释机制,有意义的作品便不可能被认识。

意义与书法史、艺术史密切相关。一个人可以不考虑艺术史,但一个领域必须考虑。

阐释机制便是由理论来支撑的。理论的重要性亦可由此见出。

我说的历史认识、构成机制、阐释机制,它们构成了一个时代书法领域不可缺少的骨架。

再说第二个方面,找到作品不断进入人性深处的道路。找到道路的依凭,就是前面说的几个基点。暗中摸索,恐怕不行。写得不错的作品和有意义的作品是两回事。

这些话说得很苛刻。什么叫“人性深处”?书法还能不能进入今天的“人性深处”?这个时代有没有进入“人性深处”的作品?哪些作品看起来不错但与“人性深处”无关?这是不能不思考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这个时代的书法与书法史、文化史的关系。

你今天不思考,一百年两百年后别人会用这把尺子来量你。

李颀《古从军行》 34x138cm 2018年

唐 杜甫·登兖州城楼  97×60cm 2018年

唐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134×68cm×2 2018年

唐 范成大·诗二首  34×134cm 2013

唐 李德裕·赠圆明上  68×45cm 2020

唐 王昌龄·春宫曲 43×43cm  纸本水墨  2016年

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70x35cm 2019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