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律诗之体势(四)
含思落句势。
含思落句势者,每至落句,常须含思;不得令语尽思穷;或深意堪愁,不可具说。
即上句为意语,下句以一景物堪愁,与深意相惬便道。仍须意出感人始好。昌龄《送别》诗云:“醉后不能语,乡山雨雾雾。”又落句云:“日夕辨灵药,空山松桂香。”又:“墟落有怀县,长烟溪树边。”又李湛诗云:“此心复何已,新月清江长。”
解语:此势其论所解甚详,简言之,即上句为意语,下句以一景物相惬,是为无形变有形,使所言之思得以具象。
题外语:私以为此势可作起势亦可作收势,作起势其后可自由承转;作收势,前三联起承转亦可自由组合。
问春何处有?草色育郊南。斜日山阴坠,暮烟杨柳含。
长堤风落落,低语影纤纤。归坐风铃下,清光衣上沾。
拙作五言七言皆是作起势。五言以“问春”为起句,其思落入对句草色育春的郊野。再以“斜日”“暮烟”“长堤风”“低语影”来映衬,而这些景物却隐含着春息。归后坐在风铃下,任那清光轻轻洒落在衣衫上。
所记少年情事遥,流光拂过一支箫。且思亭榭处风絮,尤动心怀者画桥。
散漫柳烟声悄悄,忆来桃树色夭夭。那时多少天真语,闪烁眸中是火苗。
七言以忆“少年情事”而起,然后化身“流光”轻拂着一支箫。由此思起了亭榭处的风絮、动心的画桥,那是多美的情景。而今柳烟寂然,由是忆起那曾经的桃之夭夭,那时的言语是那么地天真,眸中闪烁着的是纯情的火苗。
相分明势。
相分明势者,凡作语皆须令意出,一览其文,至于景象,恍然有如目击;若上句说事未出,以下一句助之,令分明出其意也。
如李湛诗云:“云归石壁尽,月照霜林清。”崔曙诗云:“田家收已尽,苍苍唯白茅。”
解说:此势其论甚详,凡首二句出语必是其意旨明了,若是上句其事未能道出,必以下句来道明其意。
题外语:私以为,此势与下句拂上句势相若,区别的是下句拂上句势的下句是相违或注解,而此势是相辅成的。其后自由承转。
南岸风柔软,荷池春水平。朱颜画亭小,浮气远山轻。
故道寻无迹,空楼听有声。所怀何以寄?幽处一灯明。
拙作五言首句只写到“风柔软”实是不明意旨,二句以“春水平”相助,这样便道出是关乎春情的了。接以“画亭小“远山轻”来点染。颈联转到“故道”“空楼”来写主观感受,最后以“幽处一灯明”作结以留作想象。
初见春光芳道边,一堤杨柳一堤烟。清流低语依山近,水榭新容映日圆。
适意随风寻故道,沉言遗梦动心弦。如何独上层楼坐,无限生机正蔓延。
七言首句“初见春光”,二句辅以一堤杨柳烟来明了其意:亦是关乎春情。接与五言同,以“清流”“水榭”点染,颈联依然是主观感受,最后以“无限生机”籍以希冀。
一句中分势。
一句中分势者,“海净月色真。”
解语:一句中分,是为一句中两景平分,配以物之情语,或平行并列或递进相承或相悖相违或因果等等皆可。
题外语:其句可为诗中任一句。
正值风轻巧,出游当自如。气清原野阔,云淡柳林疏。
会意崇明景,入心春晓图。应知千里外,有月照平湖。
拙作五言此势句为“气清原野阔,云淡柳林疏。”因气清而原野阔,因云淡而柳林疏,是为因果。
千里青青草色齐,风从原上漫过堤。流光脉脉春波静,烟树离离夕日低。
值此寻花入园里,如何漫步在城西。那年细雨拱桥下,刻骨痕深每自题。
七言此势句为“流光脉脉春波静,烟树离离夕日低。”流光脉脉而使得春波平静,烟树离离而使得夕日低沉,是为相承。
本文转载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