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泻火药——知母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备注(1)用于温热病、高热烦燥、口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之症及肺热喘咳、痰黄而稠。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故适用于肺胃有实热的病症。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强石膏的清热泻火作用。
(2)用于阴虚发热、虚劳咳嗽及消渴等症。知母能泻肺火而滋肾,故不仅能清实热,且可清虚热。在临床上多与黄柏同用,配入滋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旺、潮热骨蒸等症。又本品配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川贝等品,可用于肺虚燥咳;配清热生津药如天花粉、麦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3)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凉胃,下能泻肾火。配以黄芩,则泻肺火;配石膏,则清胃热;配黄柏,则泻肾火。知母既能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但它滋阴生津的功效较弱,用于阴虚内热、肺虚燥咳及消渴等症,须与滋阴药配伍,始能发挥它的作用。本品能润燥滑肠,故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
注意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
性状
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炮制
知母: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去毛屑。
盐知母:取知母片,照盐水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斤加盐2斤半用开水化开)。本品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菝葜皂苷元(C27H44O3)不得少于 0.90%。
复方
①治伤寒邪热内盛,齿牙干燥,烦渴引饮,目昧唇焦:知母五钱,石膏三钱,麦门冬二钱,甘草一钱,人参八钱。水煎服。(《伤寒蕴要》)
②治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炙),地骨皮各三两,常山二两,竹叶(切)一升,石膏四两(碎)。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猪肉、苋菜、生葱、生菜。(《延年方》知母鳖甲汤)
③治火冲眩晕,暴发倒仆,昏不知人,甚则遗尿不觉,少顷汗出而轻,仍如平人,右关脉细敷,脾阴不足者:知母、黄柏、黄芪、当归身。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补血汤)
④治消渴:生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捣细)二钱,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
⑤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烦热,下午身凉气爽,脉数有热者:知母三钱,黄柏三钱,人参二钱,麦冬五钱,广皮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⑥治肺劳实热,面目苦肿,咳嗽喘急,烦热颊赤,骨节多痛,乍寒乍热:知母、贝母(去心膜)、杏仁(去皮尖,炒)、甜葶苈(略炒)、半夏(汤泡七次)、秦艽(去芦)、橘红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母汤)
⑦治肺家受燥,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⑧治妊娠子烦,因服药致胎气不安,烦不得卧者:知母一两,洗焙为末,枣肉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下。医者不识此病,作虚烦治,反损胎气。(《产乳集验方》)
⑨痰嗽。用知母、贝母各一两,研细: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每夜,切生姜三片,二面蘸上药末,放在口里细嚼咽下,随即睡觉。次日必泻,痰嗽渐止。体弱者,不用巴豆。
⑩久嗽气急。用知母五钱(去毛切片,隔纸炒过)、杏仁五钱(姜水泡,去皮尖,焙过),同煎服。另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以绝病根。
⑾妊娠不足月,腹痛欲产。用知母二两,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粥送下。
⑿紫癜风疾。用醋磨知母涂搽。
⒀甲疽。用知母,烧存性,研末敷患处。
文献摘录
1.《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君 勿犯铁器行经上颈酒炒用
知母,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中之阴也。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阳盛∶滋化源之阴生。
2.《证类本草》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一名 (音歧)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 (音匙,又音提)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沉燔,一名 (杜含切),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一名昌支。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3.《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热,胁下邪气。《药性论》云∶君。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损,患人虚而口干加用之。日华子云∶治热痨、传尸疰病,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虚乏,安心止惊悸。
4.《药笼小品》
滋肾泻火,育阴滑肠。
热病阴不足者宜之,而便溏忌用。知、柏二味,寒而滋阴,其质粘腻可证也,故丹溪常用之,然配入养血剂中为善。
5.《药鉴》
气寒,味苦,气味俱浓,阳中阴也。主滋阴降火,或肾虚火动,而消渴烦渴者,皆当用之。补肾水,泻无根火邪。消浮肿,为利水佐使。初痢脐下痛者能却,久疟烦热甚者堪除。
又治骨蒸劳热,及虚火干肺而咳嗽者。或肺中停痰而咳嗽者。此足少阴本药,而又入足阳明手太阴也。若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不宜用之。引下盐炒,引上酒浸。忌铁。
6.《新修本草》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一名 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 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沈燔,一名 ,一名昌支。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7.《得配本草》
得黄柏及酒良。伏硼砂、盐。
辛,苦,寒。入足少阴、手太阴经气分。泻肾火,除骨蒸,退邪热,滋化源。疗初痢腰痛,治久疟酷热,消痰定嗽,止渴除烦。得人参,治子烦。得地黄,润肾燥。得莱菔子、杏仁,治久嗽气急。配麦冬,清肺火。
拣肥润里白者,去毛,铜刀切片。犯铁器,损肾。欲上行,酒拌焙燥。欲下行,盐水润焙。
肠胃滑泄,虚损发热,二者禁用。
邪热伏于肺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秘塞不通,用知母清金,而泉源滋长,此所以有知母补阴之谓。若真水不足,膀胱失气化之司,速当补肾,使阴气行而阳自化,便自通也。
知母苦寒,大伤肾水,尤宜禁用。
8.《长沙药解》
【本经】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清金泻热,止渴除烦。
《伤寒》白虎汤,方在石膏。《金匮》酸枣仁汤,方在枣仁。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在桂枝。并用之,以其清金而泻火,润燥而除烦也。
知母苦寒之性,专清心肺而除烦躁,仲景用之,以泻上焦之热也。甚败脾胃而泻大肠,火衰土湿,大便不实者忌之。后世庸工,以此通治内伤诸病,滋水灭火,误人性命,至今未绝。其诸主治,泻大肠,清膀胱。
9.《本经逢原》
知母沉降入足少阴气分,及足阳明,手足太阴,能泻有余相火,理消渴烦蒸。仲景白虎汤、酸枣汤皆用之,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热而除烦。但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近世误为滋阴上剂、劳瘵神丹,因而夭枉者多矣。《本经》言除邪气,肢体浮肿,是指湿热水气而言。故下文云,下水补不足,益气,乃湿热相火有余,烁灼精气之候,故用此清热养阴,邪热去则正气复矣。
10.《本草便读》
退肾脏有余之阳.能壮水清金.甘苦微辛质浓滑.清阳明独胜之热.治风消燥咳.沉阴且降气纯寒.(知母味苦.微带辛甘.气寒质润.气味俱浓.沉也阴也.故能入足少阴肾经.清有余之相火.以其色白味甘.故又能清肺火.除胃热.然阴寒润滑之品.过用则有妨脾胃耳.按知母须肺胃肾三经火盛阴亏之证.或热中消渴者.乃可用之.不可但知滋阴之功.而忘其损阳之害也.)
11.《本草撮要》
味苦.入手太阴足阳明经.功专治消渴烦热.得麦冬清肺止渴.得地黄滋肾润燥.得人参治妊娠子烦.蓐劳骨蒸.久疟下痢.然苦寒伤胃滑肠.多服令人泻.得酒良.上行酒浸.下行盐水拌.忌铁.
12.《本草分经》
辛苦寒滑,入肺肾二经气分,泻膀胱邪热下焦有余之火,使相火不炎肺金清肃,兼泻胃热润燥滋阴利二便,滑肠伤胃。
13.《本草害利》
〔害〕伤胃滑肠,令人作泻,凡阳痿及易举易泄,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症,法并禁用。士材云∶苦寒肃杀,非长养万物者也。世以其滋阴,用治虚损,则如水益深矣。
〔利〕辛苦寒滑,清肺热,泻肾火之有余,入二经气分。润肾燥滋阴,消痰定嗽,止渴除烦,兼能安胎,利二便,消肿,为凉脾胃大肠之品。知母须,其根也,力薄而苦寒性减。
〔修治〕二八月采根,凡用拣肥润里白者,去毛切,得酒良。上行酒浸焙干,下行盐水拌焙。忌铁。
14.《本草思辨录》
知母为肺胃肾三经清气热之药,洁古、东垣、丹溪,咸以知母与黄柏为滋阴之品,后人遂视为补剂。知母之润,虽不似黄柏之燥,然寒滑下行,使热去而阴生则有之,究无补性能益阴之不足。即以泻邪火,亦当适可而止。否则降令太过,脾胃受伤,真阳暗损,诚有如李濒湖所言者。
散皆无知母,白虎汤有知母而无渴证,加人参乃始治渴。盖以阳明热盛,清热诚要;然膏知无益阴生津之能,于清热之中再加以人参,则病去而正即复,其用意之周密,千金外台且逊之,桂枝芍药知母汤,仲圣之用知母,即本经所谓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者。邹氏解之,但以知母为治火阻于下,则未免肤浅。试历引他说以补之∶张隐庵云∶知母皮外有毛,故除皮毛之邪气;肉浓皮黄,兼得土气,故治肢体浮肿。张石顽云∶除邪气肢体浮肿,是指湿热水气而言。叶香岩云∶肾恶燥,燥则开阖不利而水反蓄,知母寒滑,滑利关门而水自下。合观三说,而此方之用知母,可晓然矣。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0)

相关推荐

  • 一味中药,“上则清肺,下则润肾”

    有一种滋阴保湿的中药,它可以清热降火,是治疗上火,阴虚,体液不足等问题的常用药材之一. 它就是知母,五味为苦味.甜味.四气属寒.归肺经.胃经.肾经,具有清热清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肺 ...

  • 《本草精荟》:滋阴清热:知母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广东等地,以河北历县产者为佳.常生用或盐炒用. 一.功效应用 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常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 ...

  • 廖医生带您认识:中药中的知母!

    每日一分钟,让您真正走进中医药! ▶ ▶ ▶ - Best for you - 知母与石膏常常相须为用,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其性味苦,寒,入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肾润燥之功.知母能治疗以下 ...

  • 清热泻火药之知母的用法(补)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谢参的感造,面制名别卖市集偏,营对到 ...

  •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中医大鱼 12小时前 点击下边链接,听课程音频: 25 清热泻火药概述:石膏.知母 下面我们开始介绍清热药的第一节清热泻火药.在介绍清热泻火药的含义之前,有必要对热和火做一个简单地说明. 在目前的一些 ...

  • 清热泻火药之石膏及祛湿药简表

    清热药 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称清热药.根据其作用不同,分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暑.清热明目.清虚热七类.清热药物大多药性苦寒,故脾胃虚弱.虚寒或便溏者慎用. ...

  • 清热泻火药——【芦根】【性味归经】性寒,...

    清热泻火药--[芦根]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归肺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临床应用] 1.热病烦渴.多与麦冬,天花粉,石膏配伍. 2.胃热呕哕.如芦根 ...

  • 中药大全-清热类-清热泻火药-栀子

    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l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 ...

  • 清热泻火药——石膏

    性味归经 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大剂可用6-8两):或入丸.散.外用: ...

  • 清热泻火药——芦根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胃热呕哕,热淋涩痛. ①用于温热病高热口渴,胃热呕吐,以及肺热咳嗽.痰稠而黄等症.温热 ...

  • 清热泻火药——天花粉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1)用于肺热燥咳,热病伤津.口渴等症.本品能清肺润燥,生津解渴.故临床上用于肺热燥 ...

  • 清热泻火药——淡竹叶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用于热病烦渴,小便短赤涩痛,口舌生疮. 用于清心,可与黄连.生地.木通.甘草等配伍:用于渗利湿热,可与滑石.茵陈.通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