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历法知识与五运六气理论——阳历、阴历、农历篇

杏林医典

【杏林医典】在线学习中医-汇集中医学习资料 (杏林医典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公众号

《黄帝内经》的历法知识与五运六气理论(1)

——阳历、阴历、农历篇

张登本

I 摘要:不懂天文历法,就无法研读古代经典,就无法学习《黄帝内经》。这是缘于古人应用五种天文历法知识构建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随处运用这些历法知识,度量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康复过程,解释相关理论。因此说,研读其中的历法知识,有助于明白相关原文的真正意涵及其发生背景。

不懂天文历法的文化继承,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瞎子摸象”,二是“树林中捡叶子”。两种现象,一个结果——不及根本。不懂天文历法的文化批判,只有一个结果:只能是大门之外的呐喊。

对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文的研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为《内经》构建其生命科学理论体系时运用了五种历法知识,如在《灵枢·九宫八风》篇中运用其独有的北斗历法,论证八风致病理论;以“河图”“洛书”为背景的十月太阳历法知识,在原文中多次应用,如“三百六十日法”“七十二日”等等,而且其中广泛应用的阴阳、五行理论,也与这种历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研读和运用《内经》知识之时,务必要对其中的历法知识有所认识,否则就无法准确理解相关的原文精神。正因为如此《素问·着至教论》有“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之说。并且在《灵枢·官针》和《素问·六节藏象论》均认为“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年之所加”,即处理历法与天文时间节点的关系,也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积气盈闰”的方法‘气之盛衰”,指相关年份、季节、时日气候变化的太过与不及“虚实之所起”,指是何背景下引发的何种虚实病证。这是作为从医者的基本要求。

何谓历法?所谓历法,简称“历”,是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气的方法。历法可以规范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人类的一切生活的、社会的、科学的行为活动,生命科学的研究也不例外。因此,历法知识的出现和运用,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必须遵循的法则。在《内经》中是有五种历法知识来构建其理论体系的,正确理解这些历法知识,也是研习原文精神的重要门径。否则,就必然对其中的相关原文有不知其所以然之虞。

1十二月太阳历法(阳历)

十二月太阳历(阳历),这是在古人“太阳崇拜”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是以太阳回归年(365又1 /4日)为背景构建的知识体系。《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中的“候、气、时、岁”节点即是这一历法的时间要素,故而具有“年实’“月虚”特点。为了确保与太阳周年视运动同步,故在“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的基础上,通过“积气盈闰”的方法,每四年有一个366日闰年。

为了让该历法虚拟的12个“月”有其实际意义,每个月都有2个节气,使二十四节气与虚拟的月紧密地联系。该历法有一大特点,是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别有孟(第一)、仲(第二)、季(第三)三个月。《内经》中广泛应用这一历法知识构建其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但凡涉及“四时”概念的相关内容,无一不是以此历法为背景构建其相关知识的,如“四气调神”养生理论,“四时刺逆从”的针刺方法,“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的四时诊脉方法等,无不如此。

由于这一历法是以太阳回归年天文背景构建的历法知识,必然以太阳回归周期为其依据,所以大凡《内经》中涉及到365,366之数表示人体腧穴数、溪谷数、肢节数时皆为该历法的应用,五运六气理论内容也不例外。

2太阴历法(阴历)

太阴历法,简称“阴历”。这种历法是在古人对“月亮崇拜”文化背景下发生的,至今仍广泛地应用于穆斯林界。该历法以是以日、地、月为天文背景构建的历法体系,有年、月、日时间要素,其中“年”是虚拟的,而“月”是真实的。

“月相”变化周期则是该历法确立的主要时间节点,十二个月相变化周期为一年,故一年的时间为354日或355日,显然较一个实际的太阳回归年约少11天。大凡《内经》中运用354或355计数溪谷或腧穴时,即是该历法的具体运用。

《内经》应用阴历的原文举例如下。

2. 1实际天文“月相”周期构建生命科学中的生理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月事”。

2. 2解释临床病证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阴阳别论》)中的“女子不月”;“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素问·腹中论》)中的“月事衰少”。

2. 3确立治疗方法

如“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素问·八正神明论》)。

2. 4刺灸时增减取穴多少的依据

如以“月生’“月死”为“痏数”(《素问·缪刺论》)等等,均是太阴历法中有关“月节律”的应用之例。

3阴阳合历(又称“农历”‘夏历”)

这是流行于我国的历法。由于阳历和阴历每一年的岁差为10-11日,加之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与阴历一样,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个闰月。

阴阳合历则是阳历与阴历兼顾的历法,融合了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周期。月份依月球运行周期为准,年的长度则依回归年为准,闰月则是为了让月份和四季寒暑相配合而设计的。阴阳合历一直沿用至今,也是中国传统的固有历法。

阴阳合历的年是如何设置的呢?阴阳历的平年有6个30天的月,6个29天的月,加起来是354日,与一年的长度365日差11天。如果总是这样安排的话,那么,每三年就会差出一个多月。于是古人就想出了每三年加一个月的办法,这个多加的月就叫做闰月。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三年加一个月太少,不能补上三年差出的33天;五年加两个闰月太多,又超出了五年差出的55天,如果在19年中加上7个闰月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19个回归年是6939. 75日。19年有228个月加7个闰月是235个月,235个月合计是6939. 55日,与19个回归年的日数6939. 75只差0. 2天,也就是差不到5个小时。这就有了“十九年七闰法”。

阴阳合历的月是如何设置并置闰的呢?阴阳合历按照月亮的运行分为月。小月、大月十二个加起来,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两者相比,相差约十一天。为了协调二者,古人采取“设闰”的办法来处置,若干年中就有一年是十三个月的。现在从商代的甲骨中还可以看到“十三月”的记载,就是设闰的明证。上世纪有学者报告,南方的瑶族还保存着“十三月”的叫法。现行“十九年七闰”的制度起源相当早。我国的历史自《春秋》以下,就有干支历日可查,足以为证。

从阴阳合历的“置正”及其沿革来看,但置闰月,必造成一年两个“立春”,或没有“立春”。这里又涉及“置正”的问题,即以哪一个月为正月的问题。从历史记载来看,这种“置正”比较复杂:夏朝以寅月为正月,称为建寅;商朝以今十二月为正月,建丑;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建子;秦朝以十月为正月,建亥。汉朝建立,初承秦制,以为得水德,亦建亥;后来到武帝时,经落下阂推算,又改成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不同“置正”,就有不同的新年起点。例如建寅的,就以寅月的起点为元旦(即正月初一)。这种办法,自汉武以来,二千年中,虽经不断完善,但大体沿用不变。

阴阳合历相较阴历的优点:阴阳合历基本上能保持月份和气候的冷暖相一致。阴阳合历的另一特点能准确地表达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天文训》第一次明确表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节气之序,认为“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是大寒……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加十五日……曰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加十五日……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加十五日指已则小满……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一加十五日……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故曰秋分……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了标记和度量太阳在一个回归年中,不同时间运行于黄道的相应时间节点表达概念,并与气候变化、气象特征、人类的农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二十四节气的内容,是以完全的太阳回归年为背景的。

今人将其归纳为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在六二一,下半年在八二三;有时与此不相符,相差不过一两天。

之所以将阴阳合历称之为“农历”,就是缘于其有利于指导农耕活动。在传统的农耕活动中,农民可以依据二十四节气的规定,不误农时地予以播种与收获。

《内经》出自于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实际需要,也多次应用了刘安的这一研究成果,如“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运气七篇”所构建的“五运六气理论”则更是全面应用了二十四节气的科研成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