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余氏

緣起

我是生長在台灣基隆市郊外靠近台北縣的一個余姓小村落,在我小時候在鄉下常看到長輩們在重要的場合,拿出族譜來翻閱討論,並提及我們的祖先是從福建省安溪縣遷徙來台灣,因此讓我心裡一直想有朝一日定要到福建安溪去尋找祖居地。

福建省安溪縣尋根之旅

我於公元1993年第一次有機會到大陸旅遊時,順便帶著祖先留傳下來的族譜影本,準備利用這次到大陸旅遊時空出最後三天的旅程,專程到安溪作尋根之旅。

在大陸旅遊到最後一個景點-桂林,正在旅館大廳櫃台辦理住房手續時,排在我前面那位先生拿出台胞證出來辦手續,我很高興就和他聊起來。辦完住房手續後我們就相約一起出去吃晚飯,我們倆在街上邊走邊聊天邊欣賞街景時,很自然的我們是用台灣通用的語言閩南話在聊天,正當我們在邊走邊聊天中忽然有人從背後拍我的肩膀,同時問我是不是安溪人。我反問他怎麼知道我是安溪人,他說我說的閩南話有安溪的口音,同時他也自我介紹他姓蘇是安溪人來桂林跑單幫做生意。因此我就邀請他一起和我們去吃晚飯,席間我向他表示有意願回去安溪去作尋根之旅。他說正巧他有一個哥哥在廈門工作或許可以給我一些資料和協助,因此他就將他哥哥在廈門的電話給我。當我飛到廈門到旅館安頓下來後,我立刻打電話給蘇先生,他說他目前是在一個台商的貿易公司工作且辦公室離我住的旅館很近,沒多久他就到旅館來接我到台商貿易公司的辦公室,這位老板姓詹非常好客,並邀請我在他公司吃晚飯聊天,席間我向他表示有意願回去安溪去作尋根之旅,並說族譜記載的詳細地址為安溪縣金田郷還一里石碇堡長壟厝。詹先生說這個舊地址可能清朝時代的地址,很可能無法依照這個幾百年前的舊地址到安溪去找到我想要找的余姓祖居地。

詹先生的貿易公司聘請了很多當地人工作,其中有一位周先生,他也是安溪人,問了我一個問題說台灣現在是否還流傳有一個習俗,每當有親人往十生時,是否會在公廳的大門兩旁上面掛著兩個用白色紙糊的大燈籠,上面寫著很大的一個“余”字,並且在其右上角寫上比較小字體的“雲”字;在其左上角寫上比較小字體的“山”字。我說沒錯!目前我們在台灣仍然流傳下來這個習俗,我反問他怎知道,他說他是安溪三洋村人,他有一位同學也姓余,是雲山村人,當這位余姓同學的父親往生時,周先生曾去雲山村幫忙過,並且記得其公廳大門上掛著兩個很醒目的大燈,倘若我們台灣的余姓宗親也有同樣習俗的話,很可我們是和雲山村的余姓宗親是同一宗派,甚至我們台灣的余姓宗親是從雲山村遷徙來台灣。

第二天詹先生特別安排他經常叫的特約計程車帶我去安溪,並且安排周先生陪同我一起去,現在從廈門到安溪的交通很方便,只要穿過龍門隧道就到安溪省城一個多鐘頭的車程很方便,但是在公元1993年時龍門隧道還沒有開通,從廈門到安溪要爬山越嶺很不方便。從安溪到雲山村又是一段更艱辛的路程,其路面的崎嶇不平有如早年台灣郷下農村田埂間的牛車路,翻山越嶺終於到達雲山村。到達雲山村口時已是下午三點多,進入村裡路口上有一個人在鋸一塊大木頭,計程車師傅下去問說這裡有沒有姓余的人家,他回答說我們全村的人都姓余,請問我們要找那一位姓余的人,計程車師傅說有從台灣來的余姓宗親要來你們這裡來撥草找親。這個小村莊很少有外人來,很快就圍了一堆好奇的人,聽說有人要來認祖歸宗,就有人大喊說去叫校長來。不久就看到有一個人快步從學校走出來,並向我們自我介紹說他是雲山小學的校長余少舟,當他得知我是遠從台灣來雲山村認祖歸宗,他就很熱忱接待我們到學校的接待室,並很快拿出他保管的余氏族譜,經過一個小時左右的核對確認我們台灣這個余姓宗派是從雲山村這個余姓宗派遷徙來台灣,在計程車師傅的催促下,雙方留下連絡的住址後就很趕緊的下山,時間不會超過兩個小時。

河南省固始縣尋根之旅

余氏族譜記載著我先祖余章是於唐朝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從河南省固始縣遷徙來福建,因此利用我於公元1996年到1998年間在江蘇省常州市工作的機會,專程到固始縣作尋根之旅。

首先由大陸朋友的協助找到固始縣的台辦主任,再由台辦主任的幫忙找到一位在固始縣政府工作的宗親余保華,雙方經由電話的連絡後於公元1998年四月間,從常州開車到固始縣去作尋根之旅。這次的旅程雖然比第一次之尋根之旅平順多了。但一千多公里的旅程也瞞辛苦的。記得從常州到南京的高速公路相當高級和台灣中山高速公路同樣水平,車子也不多一路順暢。但從南京到合肥的高速公路就差多了。在合肥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才從合肥去固始,這段路程就沒有高速公路可走了,。到了固始縣很受到台辦主任和宗親余保華熱忱的接待,雖然沒有直接找到余氏族譜,但也找到兩份相關的文件來證我們的先祖余章確實是從固始縣遷徙到福建。其一是禹王廟碑文,另一份是重修禹王廟附文。文中記載著“炳公二子,曰文、曰章。惟章公懷大志,博覽群書,游長安,登進士第,入太醫院,累官太宰,於唐僖宗中和四年從閩王入閩,拓基岭南”。根據余保華的轉述文公生四子,其子嗣分成四個派系各自保留一份族譜,其中一個派系遷南京,另一個派系遷河南北方,有兩個派世居於固始縣。其中有一個派系將族譜放在余氏宗祠內,因對日抗戰時,余氏宗祠中了炮彈毀於戰火,另一份族譜於文化大革命時,上繳給共產黨。現在唯一的希望是遷徙南京或河南北方其中之一個派系能保存下來余氏族譜。

余保華宗親再轉逑禹王廟碑文及重修禹王廟附文保存下來的經過。對日抗戰時,固始縣的戰況非常激烈,禹王廟及余氏宗祠皆中了炮彈毀於戰火,但碑文是用石頭刻印,只是破損。當時有一位秀才召集宗親將其拼湊起來,他再用手抄其抄本,但還是有幾個字難以辨認。當台辦主任、余保華和我去拜訪這位秀才後裔時,他一直不敢拿出來。因為文化大革命是要破四舊,這些文件是要上繳給共產黨的,私下收藏這些文件是會被抓去鬥爭的。經過台辦主任和余保華一再保證不會有事,他才敢拿出來給我們影印。

江蘇省睢寧縣尋根之旅

根據很多余氏族譜的記載,余氏最早先祖始創於豫州下邳(今為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下邳是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古城,張良曾買通大力士刺殺秦始皇未果,逃亡到下邳隱藏起來,並獲得黃石老人贈送兵書,扶佐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我曾於公元1993年由大陸朋友的協助找到江蘇省睢寧縣的台辦主任朱元平先生,並曾去電請幫忙尋找,但是並未獲得任何訊息。我計劃於退休後再度到大陸去,直接到下邳去進行尋根之旅。

結論

修譜的工作要有長期的計劃,修譜的人要有恆心、毅力、肯為宗親服務、並且要持之以恆。

禹王廟碑文

皇清嘉慶九年歲次甲子春三月   裔孫 士喜謹具三牲素釀致祭於列祖之靈,敬 重修觀宇再建宗祠之事。鳴呼,吾先祖夏后氏之裔,爵尚余度,都於夏下邳,遂以余丘為姓,臣服商周,迨至秦紀始以余為姓焉。世代仰承祖 宗功,子孫繁延,箕裘克紹,詩禮傳家,丁口日繁,遍及九州。珩公徙蓼迄今千載,祠廟建於宋,而毀於元,復創於明,幾度增修,祭祀不衰。今沐   皇恩享昇平,議作粉飾,以壯觀瞻。惜子孫無德,未能顯榮褒大,光耀祖宗,方期世續統一,承先祖懿德開後昆,善排字六十鎴於石碑。吾族各房秉遵序。

銘曰;

安山聳峙    泉水泱泱

吾祖徙此    始於中唐

子孫昌盛    爵列廟堂

嶺南毓秀    淮北名揚

幾經劫燼    數歷滄桑

瓜瓞延綿    璚 煌煌

吾祖盛德    山高水長

余氏派字

上承

天祐恒永泰    木石言火康

下續

昆曾昇 利    彥汝顯斌聖

步昕則柱英    岸璉相棣宏

全映建勝信    桓濟尚禮守

奉子仲樹同    孝現士淮水

德維金 貴    學道啟家祥

天開海雲大    日月星光明

皇清嘉慶九年歲次甲子春三月立

重修禹王廟附文

大清嘉慶九年, 次甲子春三月,吾余氏族人沐皇恩浩蕩,享盛世昇平,乃集資重修禹王廟宇,再建余氏宗祠,斯為溯源固本承先啟後之舉也。惟吾余氏,夏后氏大禹之裔,禹受舜禪,傳子啟乃家天下。啟封弟罕為余度,建國豫州都下邳,因以余丘為姓氏焉。歷商周世為諸侯,子孫承襲罔替。秦併六國,統一文字,去冗就簡,余丘去丘存余,遂為姓氏,子孫繁延,遍及九州,世稱望族。吾固邑余氏一支源於晚唐,下邳安史浩劫,宅第毀於戰火。吾先祖諱珩者,精於歧黃之術,遂家飄泊,覓地安居,途經國邑之東北隅,距縣治所約六十里。泉水如帶映東,史水如環繞於西,遙瞻安山於南,側視蚌阜於北,遂懸帳設壺以醫濟人,拓莽芟榛以務耕織,權作桃源,定居斯地焉,時乃唐代宗永泰二年次乙巳秋九月事也。珩公二子長曰謙、次曰誠。謙公習武,從戎抗胡, 蜀於薛嵩部,戰績顯赫,受封鎮遠將軍。魏博之役,裹尸馬革,誠公萬里奔喪,未睹遺容,奉衣冠而歸,葬於史河西岸,號為衣冠大冢,存頭盔一頂,供於宗祠,留瞻後世。謙公乏嗣,誠公一子承兩祧,故我固邑余氏皆誠公之裔也。誠公一子諱炳字廷秀,承祖藝習,曾從孫思邈游,為一代名醫,享年九十,壽終正寢。炳公二子,曰文、曰章。惟章公懷大志,博覽群書,游長安,登進士第,入太醫院,累官太宰,於唐僖宗中和四年從閩王入閩,拓基岭南,五代殘唐,戰火經年,音書遂 。文公四子,悉務農、習醫,五代紛爭,樂安林泉,而丁口日繁,分居各爨子孫,有佃於淮河之濱、有佣於於安山之麓、或從商於陽泉、或行醫於金陵。然春秋祭祀,則不畏跋涉,遠道來歸,歷時百載。趙宋定鼎,華夏初安,我族人議建寺廟宗祠于蓼北故里,以祀祖先,眾口一聲,咸襄壯舉。乃於宋仁宗景佑四年擇地破土,老四房貧者出力,富者捐資,兩年而成,廟貌莊嚴,祠宇壯觀,齒石立碑,增續派宇,勵后昆涉天涯,永志根本意也。惜乎哉胡馬長驅,中原鼎沸,山洪突發,洪水漫溢,祠廟淹沒,凡四百年香火暫渺。迨至明宣宗宣德三年,族祖諱子涵者,以灃塘之蚌育珠成葯,因之富甲一 ,遂首倡重修廟宇,再建宗祠,購置沃田,以供祭祀。又經四百春秋,其間多次增修,為我族人歷年祭祀聚首之地。本年陽泉族人與當地吳姓因建祠興訟,久爭未得其直,乃族吾祀請先世祖謙公所遺頭盔供於陽泉,吳姓析服。陽泉吾之族眾感祖先盛德,捐資紋銀八百兩,錢兩千六佰串,招募良工,粉 祠宇,述祖宗豐功懿德,勵子孫克紹箕裘,為斯文以志。青陽余氏族譜總序

人生天地忠孝為重,雖窮達不同各宜隨分,自盡彼法守典今餔腹於堯舜日而祝焉天子萬年者亦忠也,繼祖述事尊敬揚隆重祖宗功德而垂裕於後昆者亦孝也。顧世遙遠必歷數之相承祖宗之所由肇而後可推之以及窮遐稽我祖先,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大禹,禹生三子名空,一名罕,封余度王而以此始建下邳。歷大夏四百五十八年、有商六百四十四年、成周八百七十四年、西秦四十二年、大漢四百五十二年、一百五十五年、大唐二百八十九年、前五代宋齊梁陳隋一百五十五年、大唐後五代梁唐漢周南北宋三百二十年、元八十九年、皇明二百五十八年、大清皇帝萬萬年之今日一百四十年共三千九百二十六年, 有奇日久人多蔓延天下者皆一本之親而以忠孝為世守者也。惟譜誌不及編修是以或秦或越耳,爰稽我本相一派自南京泗水而入河南光州固始縣,余度王之世孫章公為光祿大夫,中和四年從閩王王審知入閩為王府良醫,正創業三山即福州西門內余府巷,二世祖深公為唐太宰,三世祖清公為唐侍制,至宋余安道十世孫旭公為臨安太守,旭公生天溥公為雲南臨安府守御,榮歸三山。余靖公相宋仁宗天下太平。繼而遷于劍水延平府之溪,出吏部,又遷于漳平之四嘉山。天溥公生養浩公,養浩生祖德,祖德生德謙,德謙生昉公,即四十九公也,昉公號東園,年十三入泮,元朝大德四年平寇有功賜官指揮使超陞為雲南都督,功成名遂年老辭歸,與子天德天祐尋隱于龍興里九車。至大德二年兄弟共居,卜遷烏坭格林頭,葬四十九公于龍興里雞冠崎形,分長房天德公,二房天祐公。天德公以貢出身為江西廣信府通判,拓基青陽,子孫蕃衍,分立通譜而傳世之。天祐公廿四歲入泮,住烏泥,後曰 河園,公媽俱葬九車雞籠山,生子昆貴公,十六歲進科場食餼恩貢出身,亦葬祖家,生子明舉公即十四公也,十四歲入泮,擢拜右議大夫,建祠字烏泥祖厝坪,生子千九公、千十公。千九公子孫分祠基于下坪,建祠宇而祀十四公神主。十四公貳房千十公生仲民公、仲民公生佛保公、佛保公生一治公、一治公生仲生公、仲生公生深懷公、深仁公、深成公、深陽公。深懷公子孫蕃衍而世傳之, 深仁公生世珍公、世亮公,世亮公生君方公、君w公、君器公、君皿公,子孫蕃衍分立通譜。世珍公生君聖公、君守公、君育公、君撫公、君佐公,子孫蕃衍各提圖於譜中, 上序始祖而并推其所自之帝上及曹孫而并可垂之千萬世之子孫,彼今之世天子之神聖文武敬老尊賢朝野清平四夷賓服超帝王而追配唐虞我族中父與子言孝共享太平之福, 有出類振萃之子孫立勤王之勳率乃祖派使內外稱為忠臣孝子豈非我余族之洪福。王右軍云後之視今亦今之視昔各宜盡職無忝祖考焉耳。

皇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正月朔旦

明舉公十五世孫皇恩籠錫頂帶和揚子扶敬識

余氏宗族的遷徙史

依據「台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佈」研究報告顯示,民國45年9 月台灣人的余氏人口共11,718人,佔台灣人總人口的0.5%,是台灣姓氏排名的第41 大姓。在全台21個縣市中,余氏是基隆市的第17大姓,而七堵區的余氏人口則佔該市余氏總人口的40%至50%,堵南里又為台灣余姓的最大聚落。因此堵南里的余氏後裔實義不容辭的提供余氏宗族遷徙史。

根據「余氏族譜」記載, 余姓出自夏禹后氏,大禹生三子,長曰啟,登基為天子;次曰宰,封於顧,則以顧為姓氏;三曰罕,封為余度王,則以余為姓氏,始建於豫州,都下邳,後裔蕃衍全國。

晚唐由於下邳遭遇安史浩劫,吾先祖余珩者,為規避戰火,於唐代宗永泰二年(西元765年),遷徙至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珩公生二子,長曰謙,次曰誠。誠公生一子曰炳。炳公生二子,長曰文,次曰章。 章公心懷大志,博覽群書,登進士第,入太醫院,累官太宰,於唐僖宗中和四年(西元884年)從閩王王審之入閩,為開閩始祖。

章公榮歸福州三山, 其後裔遷徙至延平劍水之尤溪,續遷徙至漳平四嘉山。先祖四十九公諱昉復遷於泉州府安溪縣青陽鄉。惜劍水嘉山舊譜所傳茲不復見,故以四十九特分一派,後人尊昉公為安溪第一世始祖。昉公生二子,長曰天德,次曰天佑。先祖天佑公復遷於安溪烏泥(今蘆田鎮雲山村),其後裔樂安林泉,士農工商各安其業,而後子孫蕃衍,丁口日繁。傳至第十七世,先祖志莫公,則慶公及則侯公於清朝乾隆庚寅年(西元1770年),自福建省安溪縣,遠渡重洋遷徙至台灣省基隆市七堵區堵南里,繁衍吾余氏子孫,至今約為230年。

一、六安余学铭

(0)

相关推荐

  • 【地名故事】虹霓山大井的故事

    虹霓山大井的故事 虹霓山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女埠街道北部,紧邻浙中枢纽金华市50公里.离兰溪市区15公里,交通便利.位于省级风景区白露山下,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虹霓山村历史悠久,于北宋建 ...

  • 入祠登堂看姓氏家风

    宗族祠堂作为一种文物建筑,也作为中华姓氏的一种文化图腾,一种姓氏信仰符号,它毫无疑问地,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民俗和建筑等信息,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最初对于祠堂的关注, ...

  • 东莞市东城区——余氏宗祠(12)

    2021年2月14日(大年初三)下午2点,参观位于东莞市余屋村--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余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据宗祠介绍:余氏先世为福建人, ...

  • 【金华一村】走进虹霓山村:去寻觅以刘继童后成大族的历史

    走进虹霓山村:去寻觅以刘继童后成大族的历史 虹霓山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女埠街道北部,紧邻浙中枢纽金华市50公里.离兰溪市区15公里,交通便利.位于省级风景区白露山下,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虹霓山村历史悠 ...

  • 卷一百七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光州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光州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 ...

  • 福建安溪员山林氏慈善会、理事会举行迎新春座谈活动(0104)

    相关链接: [林氏字辈]0104-福建泉州安溪蓬莱镇龙居员山 福建安溪龙居员山林氏慈善会教师节慰问龙居小学教师 带您走进泉州安溪县蓬莱镇龙居村 2021年2月12日,福建安溪蓬莱龙居林氏员山慈善会.理 ...

  • 余氏始祖余焕是怎么到福建古田杉洋的,你知道吗?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余",先点上面蓝字余姓余氏,再点关注,每天免费阅读. 古田建县在公元741年,余焕开拓杉洋时间是在公元755年.相传,唐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官从八品 ...

  • 福建诗人|余佩祥

    余佩祥,笔名东南风,网名东南飞鱼,毕业于福州大学,现为福州国翔国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古今詩詞天地编委及九州格律诗社会员. 诗词选 功禄悟 千秋事,谨慎行, 功与禄,莫须赢. 海域无疆 山河有界, ...

  • 广西贵港余氏族谱

    广西贵港余氏族谱 家族堂号:新安堂.堂联:祖德千秋留谏草,宗支万古绍书香 族谱编号:17636 访问状态: 公开 创建者:余修远 本支余姓族人出自由余53世余渊海.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期) ...

  • 湖南余氏源流

    湖南余氏源流 湖南余氏源流 - 长沙谷塘余氏 始祖振公,明初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徙居长沙省垣黄道门内,历五世至爵公,字蒂锡,号阶斋,明嘉靖间置业善邑一都双塘冲.邱家冲及罗塘冲.至九世衍为四房:学益.学葱 ...

  • 广西恭城余氏

    广西恭城<余氏族谱>载,余氏之先,上至黄帝之子玄嚣,三世至羿.传至十六世文王昌.武王发.成王诵.封同弟虞于晋.后州余氏有苗裔名由余,在晋怀才不遇,离晋游戎.赤班用之,出使聘秦.被秦穆公苦留 ...

  • 台山余氏源流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余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 ...

  • 余氏开饶先祖及迁台世系族源略述

    一.余氏开饶始祖 饶平开基祖余瑢,號懒云公,又名罗十六. 二.余氏开饶沿革 余瑢,號懒云公,又名罗十六. 余瑢为余英第七世孙,余英本姓黄,为富媪余氏收做养子,元至正年间进士,相传余英授广东封川县节度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