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心慌,病在心、肝、胃!请学习孔伯华后人的方子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很多读者朋友跟我说,文老师,通过阅读你的文章,我学会不了中医知识。拿过医案来,都想着自己去尝试辨证了。

我觉得,这是好事儿。如果中医学的道理,作为中国人的常识,像数学小九九一样,扎根在老百姓的心里头,中医的复兴何愁不会到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何愁不水到渠成?

现在,我再给你讲一张真实的医案故事。从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些东西。

话说有这么一个患者,年纪40岁,姓刘。

他怎么回事呢?就是心悸心慌,心里乱跳。什么时候心慌呢?说来也怪,就是在吃完饭以后。这现象,已经持续一个月了。

一开始啊,他觉得可能是吃的东西不好,太油了,或者太腻了。但是,食谱几经变化,症状依然存在。

到医院去,大夫给做了一系列检查,没看出啥毛病出来。

这怎么办啊?他后来决定看中医。

看的是谁啊?是当代中医临床家,孔令诩老师。

孔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基础所养生研究室主任。他的祖父,乃是当年京城四大名医的孔伯华。

刻诊,见患者舌尖红赤,苔薄黄,脉象弦滑而细。仔细询问得知,患病以来,睡眠不好,胃部不适。

了解到这些以后,孔师寻思良久,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珍珠母30克,生龙骨15克(先煎),炒栀子10克,酒黄芩10克,白芍10克,竹叶15克,橘络20克,灯心草3克,枳实15克,槟榔10克,合欢皮10克,黄柏5克,炒枣仁15克,丹参10克,莲子心5克,五味子3克。一共是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结果如何,患者一剂药喝下去,就感觉到心头烦乱之感减轻。再用数剂,诸证悉平。

好了,这就是所有的医案内容,十分简单。

这里的学问,我给你解说一下。

你看,这人的舌头,什么特点?舌尖红赤,舌苔薄黄。对不对?

这特点说明什么?有心火。舌为心之苗。舌尖红,主的就是心火。也是因为有心火,所以才睡眠不安、心悸的。

但是,患者这个心悸,为什么出现在饭后?

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这个人的脉象啊,弦滑而细。脉弦,主肝郁。脉滑,主有痰湿和食积,有的时候也主有热。脉细,说明气血生化不足,脉道不充。

这么一看,患者的肝有事儿,也就是肝郁。患者的胃也有事儿,就是胃有积滞,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他其实是肝胃不和啊。肝郁,肝气不平,影响到脾胃的运化。脾胃运化失常,食物进来以后,憋在里头,就会化热。这个热邪,会传导到心里去。《灵枢》就说“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于是,患者就开始心悸心慌了。

由此可见,这个人的问题,属于心、肝、胃同病。要想解决,就得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对心而言,要清心火、宁心神。对肝而言,要疏肝解郁。对胃而言,要理气和胃,清胃火,消积导滞。

那好了,我们看看,孔令诩老师用的方子——

珍珠母30克,生龙骨15克(先煎),炒栀子10克,酒黄芩10克,白芍10克,竹叶15克,橘络20克,灯心草3克,枳实15克,槟榔10克,合欢皮10克,黄柏5克,炒枣仁15克,丹参10克,莲子心5克,五味子3克。

这里头,有大队治心的药材。五味子安心神,莲子心、灯心草、竹叶和丹参,用于清心热,枣仁养心血而安心神,龙骨和珍珠母,镇静安神。

白芍、合欢皮,用于柔肝疏肝。

橘络,理气化痰和胃,槟榔和枳实,善于行气消积,以通胃气。

最后,炒栀子、黄芩和黄柏,化一身之热,清上中下三焦,令患者火退人安。

这就是基本意图。

你看,经过这么一分析,这张看似复杂的方子,其实也是层次分明、容易理解的,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

说起来,心慌心悸这个事儿,在生活中常见。医案中患者这样,专门容易在饭后发作的,还真就不少见。因为中医讲,胃气通于心啊。很多心脏病的急性发作,就出现在饭后。这里是有道理、有原因的。我希望有类似这样饱食饭后心悸、心慌、心难受的人,要及时地看看中医,早日用药调整。我在医案里说的思路,并不适合所有人,只是在说明其中的一种情况。您呢,一定要找中医师当面辨证,看清楚问题,再合理用药,不要盲目照搬。

关键是,我希望你能通过这篇文字,再次领会中医辨证施治之妙。很多时候,中医对疾病的看法、认识,是非常有道理的,甚至是超前的。我们多体会一点,就等于多了一些认识身体的视角。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大有帮助。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