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后劲不足?

《吕氏春秋·义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给孩子解释过这个成语的意思,而且讲得是绘声绘色,可惜偏偏世人多半选择做了狐偃。

经常有家长问我:贼老师,孩子小学的时候成绩挺好的,为什么上了初中就不行了?贼老师,孩子初中的时候成绩挺好的,为什么上了高中就不行了?

当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年级越高,知识量越大,区分度就越高。初中一年能顶小学三年,高中一年能顶初中两年,无论是质和量都不可同日而语。

小学大家都举10公斤,根本看不出谁力气大;到了初中变成举50公斤,于是就有人吃不消了,但是还有人硬扛;到了高中举150公斤,大多数人都趴下了。

应该说这是为什么年级越高,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少的最根本原因,这也不是家长能掌握的。那么家长能把握的是哪种呢?

正如文章开头说的,我认为不切实际地拔高,超负荷地提前学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而这部分恰恰是家长自己作孽。

原来有小升初掐尖,小奥是刚需。指挥棒放在那里,你说再多也是白搭,家长是用脚投票的,考什么学什么,你不学小奥几乎不可能通过小升初考试——有多少家长愿意承认孩子普通呢?所以你告诉他们不要提前学,不要学小奥,有用么?作为务实的数学老师,我也只能说那就学吧。。。

现在公民同招了呀,大部分地区上好初中都是摇号了,刚需既然不存在了,那为什么还要逼孩子呢?

注意啊,是逼孩子,不是正常地教育。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孩子越小抗压能力必然越差。你都知道弹簧一直绷着绷久了就没弹性了,咋能不知道孩子压久了就疲了?你不能总拿极少数长期高压下出息的孩子来当做普遍例子,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普通孩子,超过他的极限要崩这是常态,而没有极限那是郎朗(可自行百度郎朗学琴的历史)。

孩子的精力就像银行的存款,每年会有利息,规划好正常支取可以生生不息,但是你总以为这存款都是首富家的那个数字任意支取,那能经得住你这么霍霍?不是没有精力无穷潜力无穷的娃,但那都是别人家的。事实上以前拼命掐尖进的名初中的学生多少后劲不足的?你不能光看那出息的前一二百名,后面那三四百名也是掐尖的胜利者,他们又去什么地方了呢?

小学就拼尽全力的孩子,相信我,走不远。

学习的事儿是万米长跑,不是一百米的时候领先就是最后的赢家。说到底,孩子书能读到多高的份儿那是生出来就定好的,你不可能通过极限压榨的方式帮他突破天花板,必须要根据孩子的特点科学规划,不能饮鸩止渴竭泽而渔还自以为懂教育,实则害了孩子!

当然,这样逼孩子,最好的结果就是厌学,要是逼到孩子没了,你就哭去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