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说新闻 | 巴以冲突再升级(2021.5.16-5.22)

小童/播讲

2021年5月以来,巴以双方爆发了7年来最严重的冲突,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全世界都在积极抗击新冠病毒的关键时刻,巴以双方为什么还要打仗呢?他们究竟有什么样的世仇?怎么帮助他们化解矛盾?面对小朋友们的许多问题,小童将用一整期的篇幅,为你们详细解答。

两个奇怪的国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巴以冲突的主要地点——巴勒斯坦地区。这里在古代的时候称作迦南,是西亚一个面积约2.7万平方米的区域。这里西到地中海东岸,东到约旦河西岸——死海一线,南与埃及接壤,相当于1.5个北京那么大,处于亚、非、欧三洲交汇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下面的地图展示了这个地区现在的两个主要国家,奇怪的是他们的国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绿色的是以色列,南北国土狭长,面积2.5万平方公里;粉色的是巴勒斯坦,它的国土被以色列分成了独立的两块:一块是约旦河西岸,面积稍大,约为5655平方千米,略小于上海;另一块则是地中海边的加沙地带,面积远小于约旦河西岸,仅365平方千米,比杭州西湖区略大。

巴勒斯坦地区地图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千年宿怨

这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奇特的国土分布呢?这要从这片土地的历史说起。

很久很久以前,在公元前13世纪末,也就是大约中国的商朝时期,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生活着一个名叫希伯来的部落。他们饱受其他部落的攻击,不得不迁徙到迦南。这些希伯来人就是犹太人的祖先。公元前1000年左右,希伯来人在这里建立了以色列王国,也就是今天以色列这个国家名字的起源。

接下来,迦南地区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强国侵占,犹太人一次次沦为“亡国奴”。到了公元70年,罗马帝国入侵,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家园。在此后的2000年里他们被迫流亡到世界各地。

再来说说罗马人。他们定居后把这里改名为“巴勒斯坦”。后来罗马人又被阿拉伯人打败,阿拉伯文化逐渐成为这里的主流文化,伊斯兰教成为统治这里的宗教。

就这样,这块土地数次上演兴衰轮回、王朝更替的大戏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各国相继通过内战、革命进入现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犹太人做了很多贡献,“犹太复国运动”也随之达到高潮,也就是犹太人想结束在外面漂泊的日子,重新回到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属于犹太民族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版图重新划分。1947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耶路撒冷归联合国管辖。

和平时期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它是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神圣之地。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决议让犹太人欣喜若狂,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

以色列的复国梦想是成真了,但是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则很不高兴。自己生活了1000多年的地方突然不再是自己的国家,突然有一群和自己种族、信仰都不相同的人挤进来分庭抗礼,这对于他们来说很难接受。

而且,按照这一决议,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以上。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且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因此,这一决议遭到阿拉伯国家的普遍反对。就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余人,向以色列发动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打赢了这场战争。

阿拉伯国家并未善罢甘休。随后接连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则在美国的支持下逐步控制了更多领土。

和平谈判VS武装斗争

几次中东战争给巴勒斯坦地区人民带来的是无尽的灾难。大家意识到,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已延续数千年,其中牵扯了历史、宗教、民族、大国利益等,可谓根深蒂固,困难重重。战争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和平谈判或许可以尝试。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布成立,定都耶路撒冷。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首任主席阿拉法特的积极促成下,1991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坐到谈判桌前,用协商的办法寻找解决矛盾之道。1993年,巴以双方最终达成了以“土地换和平”为核心原则的《奥斯陆协议》,就以色列与巴解组织相互承认、以色列从西岸逐步撤军、巴勒斯坦自治等事宜达成一致。

但是,尽管如此,巴以之间仍然不断发生暴力冲突,原因在于双方在耶路撒冷地位、巴以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等诸多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一致,加之几经大规模流血冲突,巴以谈判之路走走停停,至今未达成永久性协议。

一些激进分子看到用谈判手段不能达到目的,从而重新选择更加残酷的武装暴动手段。哈马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哈马斯是巴勒斯坦诸多武装组织中的一个,全名“伊斯兰抵抗运动”。他们反对与以色列进行任何形式的谈判,坚持通过武装斗争,甚至通过实施平民自杀式袭击的方式,反对以色列的占领。哈马斯的这一行为被许多国家认定为恐怖组织,屡遭制裁,但哈马斯凭借其激进的反以立场,得到了越来越多不满现状的巴勒斯坦年轻人的支持。特别是在2004年阿拉法特去世后,哈马斯以更加激进的方式对以色列进行武装报复,成为巴以和平进程中最刺耳的杂音。

哈马斯战斗人员5月22日在加沙城游行。图片来源:网络

本次的冲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021年5月10日是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夺得耶路撒冷全城控制权。当天巴勒斯坦民众与以色列警察在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穆斯林称“尊贵禁地”)爆发了严重冲突。

随后,在当地时间5月10日18时至午夜,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武装人员向以色列发射逾150枚火箭弹,其中数十枚被拦截。作为回应,以军空袭了哈马斯位于加沙地带的多处军事目标,打死8名哈马斯武装人员。

就这样,巴以双方的冲突逐步升级,发展成为2014年以来巴以之间最大规模的冲突。在短短的11天内,超过200名巴勒斯坦人在冲突中丧生,其中包括数十名儿童,以色列方面也有12人死亡,包括一名儿童。另据联合国统计,在加沙地带,至少有6000人因本次冲突无家可归。

5月17日,10岁的巴勒斯坦女孩纳丁·阿卜杜勒·塔伊夫站在加沙的废墟旁质问;“我们做错了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冤冤相报何时了?

尽管本次冲突以5月21日双方共同遵守停火协议为标志暂时停止,但巴以之间的宿怨怎样才能解决?实际上,每次巴以冲突的时候,国际社会都会派出调节机构、观察团体提出各自的建议,做出各种呼吁。就以本次冲突为例,联合国安理会在5月16日举行了巴以冲突紧急公开会,绝大多数安理会成员呼吁双方立即停火,防止爆发全面危机;要求保护平民,不能以平民作为武器进行自杀式袭击,应避免更大伤亡;坚持通过政治协商途径解决,呼吁巴以双方尽早在“两国方案”基础上恢复和谈。

可惜的是,目前巴以冲突并没有在国际社会的协调下有改善迹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巴以冲突的协调过程中,还有一些国家没有站在公正立场上,而是出于某种目的偏袒一方,特别是阻挠联合国安理会公正推进巴以和谈进程,甚至对巴以冲突推波助澜。

不论国际社会各个国家有什么样的目的,作为普通人,我们都向往宝贵的和平,厌恶残酷的战争。冤冤相报何时了?大道至简,这个简单的道理小朋友们都能明白;然而一旦涉及到成人世界里的宗教、信仰、国家这些宏大的理想,是否就可以不遵守这个原则了呢?人类究竟能不能抛弃过去的恩怨,一起向前看呢?小朋友,这方面你们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欢迎和小童一起讨论哦!

小童说新闻写作课堂

第11期  导语的基本要求之二

上周,我们了解了要写出好的导语,要注意有实质性内容。今天我们来看看写好导语的第二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新闻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总结了一下,有三类材料内容可以作为首选:

第一,最新的内容,或者迄今为止人们尚未知晓的内容。有些事情如果错过了最佳报道时机,就要寻找新的亮点,在导语中突出新意。比如,1997年4月9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国际商会第32届世界大会上发表讲话,谈到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与问题,介绍了中国经济现状,对大会及世界经济合作提出了希望。

其中,有一个信息很新、很有吸引力,他谈到“从今年到本世纪末的4年中,中国将向世界提供将近7000亿美元的市场……”。记者在采访报道该大会的新闻时,如果只一般性地报道大会开幕、李鹏总理讲话,就会了无新意。如果把“7000亿美元的市场”这个信息放入导语,在国际上就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第二,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比如,若要报道某地政府工作会议上相关部门负责人汇报暴雨灾害情况,如果导语只泛泛提到政府相关负责人在会上汇报了受灾、抗灾情况,就缺乏吸引力。需要记者在导语中突出直接反映灾情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受灾民众人数、死亡人数、失踪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数据。

第三,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比如,1999年,安徽农民史小六左前臂受重伤,北京市博爱医院在无人交费的情况下为其做了手术。然后,史小六为了逃避交费,竟然在尚未痊愈的情况下带着伤口的引流条悄悄离开了。医院发出了一条寻人启示。《北京晚报》记者灵机一动,将该寻人启事原样作为消息的导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写好导语的第二个基本要求,下周咱们接着讲第三点,小朋友们再见!

扫码加客服 | 欢迎一起聊育儿

●  微信号 : wenhua_mengmeng  ●

新浪微博:@文话童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