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莱芙||晋北自然生态的变迁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地史时期森林概况

漫长的地史时期,经过了三次大森林造煤期,这需要在物种进化到木本植物以后才能进行。距今约三亿五千万年,全球性的大森林造煤期开始了。

1984年,在怀仁鹅毛口的土石崖上,发现了长约三十米、粗约四十五厘米的一株树木化石,大约为距今两亿年中生代中期树木未被碳化的遗体。此外还在右玉县邓家村、杀虎口发现了松树根化石成片排列。这属于距今约两亿多年至一亿三千万年的第二次大森林造煤期,这些化石证明在中生代时期晋北属于茫茫林海。

距今约六千万年至五百万年,为第三次大森林造煤期,其时植物和动物已接近于现代,在晋北形成了怀仁、天镇等处煤层,在怀仁的褐煤层中,尚有亚热带的枫杨、紫薇、山核桃、栗等孢粉,证明其时晋北尚有亚热带树种留存。始新世时,年平均气温约比如今高4-9℃,亚热带北界曾达到北纬42°阴山一线,晋北森林茂密。到距今约五百万年至二百万年的第三期末上新世,亚热带北界南退到北纬35°的运城一线,晋北的温度和湿度都大大降低,产生大树种、大森林的条件消失,大森林造煤期也就结束。

在整个造煤期过程中,人类的出现还十分遥远。我说这话的意思是,目前我们晋北所形成的煤田,开始于距今三亿五千万年,结束于五百万年前,经历了无数沧海桑田的地史变化,得来实在费功夫,我们生长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享受着天的恩赐,理应像神一样敬重煤炭。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它,以及如何管理和保护它,使它为人民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幸福,是一件丞待解决的大事情。

秦汉时期毁坏森林情况

秦朝专门在今朔城区筑城并养马,该城名叫马邑,而且有楚国人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数千群”。秦汉时对匈奴作战,马的需要量动辄二三十万匹。大量养马牧马,必然要毁坏森林,扩大草原。

从西汉到东汉前期的二百几十年,晋北进入繁荣期,人口大增。《史记》载:“汉兴,海内统一,弛山泽之禁”。“山林池陂,任民采取”,伐木和打渔以及狩猎均不受任何限制。想想也是,那时候的树木也是太多太多了,隐天蔽日,豺狼虎豹成群,毒蛇巨蟒出没;河湖相连,沼泽遍布。这么多的树这样多的水,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是生命危险,谁能想到要保护它,就像人在童年少年时期,身体那么棒,生命那样长,谁还愿意去锻炼身体。那个时期的人们,能砍倒许多大树,就像如今的歌星一样受人崇拜。

汉初推行屯田,晋北农耕业开始起步,汉武帝从关中向本区移民,伐倒森林,焚烧莽草,开拓农田,种植谷物,加上西汉和东汉皆大力推行边防军屯垦,进入军民大生产阶段,屯田规模相当可观。汉朝推行“代田法”,扩大了每个劳动力的耕作面积,而铁农具普遍推行到农耕上,农业生产的效率比先秦大为提高。但那时的农耕还刚刚兴起,畜牧业的比重还大于农业,农田的开拓也仅仅限于平川区域的森林,森林毁坏是有限的。

但是汉魏时期厚葬成风,尤其是西汉墓室多用木筑。有的封王和功勋老臣,除数层棺椁外,还赐“黄肠题凑”。如北京大葆台发掘出一座西汉燕王墓,小棺外套中棺,中棺外套大棺,大棺之外又有两层墓椁。墓椁之外又用15880根黄心柏木垒成“黄肠题凑”,整个墓室共用木材600多立方米。

朔州境内的汉墓有广武汉墓群、马邑汉墓群、威远汉墓群,虽然没有特大的封王和功臣墓,但从目前在平朔生活区发掘的1500多座汉墓看,大墓椁有四间房屋大,棺椁用木达40多立方米,并且士卒和平民死后都要棺椁厚葬。所以我们说,在西汉时期,朔州这块区域因建造墓椁所毁坏的树木非常之多。

北魏时期毁林规模加大

北魏建都平城近百年,对我区森林植被的变迁影响很大。在长达130多年的安定局面中,各地被掳掠的人口、牲畜以及百工技匠、名门望族和知识财富一起,源源不断地集中到这里,晋北的经济迅速繁荣并赶上和超过了中原。

平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共持续营建宫殿、宫城、城墙等90多年。这还不算寺庙和道观,单宫殿、宗庙和苑囿。都城的建设周方约数百里,而且近畿之内也多成片建筑群。加上陵寝、行宫的建设以及云冈石窟的凿建,所用木材之多,波及到畿内各地。

并且北魏非常重视农耕业,大量新辟农田。将俘获自河北、中原等农业较发达地区的数十万农民迁入晋北,由朝廷分配给土地和耕牛。此其移民众多,成分复杂,时间集中,次数频繁,使这一地区的人口峰值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

经过大规模的砍伐、焚烧,平川盆地基本上变为农田,并且畜牧业仍旧繁荣发展,比如占居北秀容川(今朔州市朔城区北)的军阀尔朱荣拥有马牛羊十二山谷。

由于大肆毁林拓田,毁林放牧,大兴土木,尤其在平城,风害多起来了,水旱灾害出现了。虽然孝文帝大力推行植树,并且这也是我们晋北植树的开始,但与大规模的毁林开荒以及毁林放牧相比,实在是区区小事,不足道也。

辽金元时期毁林程度严重

自辽重熙十三年(1044)将大同升为西京,作为陪都计81年;金代大同仍为西京达90年。尽管属于陪都,但两朝都在此大兴土木,从宫殿到官邸衙门以及其它宏伟建筑。如辽兴宗为其皇后肖氏在应州司马镇所建别墅,规模宏伟。同时辽国佛教盛行,“一岁食僧至三十六万人,一日祝发至三千人”,寺庙建筑大增。如在应州建宝宫寺和释迦木塔,在大同建华严寺,所消耗木材以应州释迦塔为例,据古建筑专家陈明达测算,单木塔净用木料五千余立方米,连同塔下“九间殿”等建筑物,约用成品木万余立方米。元朝忽必烈继位后,用了20年时间新建规模特大的元大都,大肆砍伐桑干河流域的森林。无论是建木塔还是建大都,都需要擎天之巨木,这使我区一些原始森林遭到极大破坏,从而不可再生。

辽代重视农业,燕云十六州成为农业重点开发区。其时平川已无地可耕,遂向山丘山陵发展,朝廷也鼓励农民入山斩伐,辟山造田。

金代统治者也设法扩大耕地面积,把种植和开垦面积的多寡作为对官员升降的依据。

元朝在大同等地设置屯田万户府,设屯储军民万户府,屯田不计其数。这三个时期屯田开发了大同盆地的中部和南部,也包括山阶地和山麓缓坡及丘陵,偏远山区的森林植被还未受到破坏。

辽初,朔州朔城区西南部山区还有很多连片茂密森林,辽建朔州之林太师署,木材取自朔城区东南麻家梁一带缓坡,直到元末深山及边远山丘区还有大片森林。金代,右玉仍松柏遍野,杀虎口佐近山梁尚有合抱巨木。

经过辽金元四百多年,晋北的森林由占总面积的一半,减少到六分之一。森林质量降低,总生物量减弱,出现了各种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桑干河已开始浑浊,本区生态环境开始趋于恶化。

明代滥伐成风

明朝二百七十余年,连续不断地修筑、展筑和加固长城和其他防御工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体系之完备,都是此前各朝所没有的。

内外长城大同段至朔州段经过反复修筑加固绵亘一千几百里,内外重叠就是二千多里,此外还有城池营堡的修建。有人可能问了,这与树木有何关系,曰有,并且还不小。我们不是常说土木工程么,凡动土没有木材不行。比如工具、架木、夯木、夹板、烧火用材等,我们仅以明代在右玉所筑军堡民堡一百多座来说,建筑时它们周围的大小树木必至于大量砍伐。那么多人做饭,烤火取暖,那家伙简直是人山人海,浓烟滚滚。

建好了之后就要驻军,如明正德九年(1514),大同右卫驻军6744名,朔州卫6334名,马邑1600名,山阴1524名。遇有战事吃紧还要增兵,如嘉靖三十三年(1554),大同右卫驻军增加到9902名,马1883匹。你说驻扎一年半载吧,也好说,问题是从明初到明末二百几十年,就没有撤离过。他们分散在许多偏远地区,以树木为薪,对森林的摧毁必相当可观。

明燕王篡位后,将国都迁往北京,重新建造宫殿等建筑群,工匠达23万人,民夫上百万,桑干河流域的树木被大量采伐,并且还在易州设立柴厂,大量伐薪烧炭,供宫廷燃用。明朝廷大肆砍伐山林,并允许商人变卖大宗木材,军民群起而滥采乱伐。并且明英宗下诏,于每年深秋沿长城全面烧荒,可使“胡马即无水草可持”。由于反复烧荒,把塞外几百里树木野草烧光烧尽,使之成为无人区。

明朝的屯垦规模继续扩大,大多陡坡也被开荒,屯边兵丁每人耕种土地竟达三十多亩,广种薄收,亩产甚低,呈现越垦越穷的局面。

明初,右玉北混元峰和威远西南山上有成片林,与平鲁接壤的山上,森林面积还比较大。平鲁的成片林由于地处偏僻,较多较好,如平鲁旧城东八十里与山阴接壤的黄草梁等高山上,还有不少成片林;平鲁旧城与井坪间天门山一带也有一些成片林;井坪西南打鹰沟等村与朔州接壤的十二连峰等山上成片林也不少。《朔平府志》载,清前期,朔平府唯有平鲁生产木炭。但是总的情况是我们此处已成为极端缺少树木之地,如朔平府建造府衙的时候,全部木料都是从大青山远购的。明前期,山阴雁门关一带高山,成片林还不少。稍东,山阴旧城南三十里之南山,林木茂密。应县南山森林规模更大一些,茹越口、龙湾峪后山均有不少成片林,北楼口后层峦茂林。但是到明中叶后,如天启年间计划重新朔州南城楼,因本区无材可取,只能动用此前储备的木材。总之,到明末晋北的森林几近覆灭。森林覆盖率约由明初的百分之二十降至明末的百分之二三。灌草植被也备受摧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由号称沃野演变为贫瘠不毛。

清朝扫荡残林

明末我区的森林植基本上被毁坏殆尽,到清朝时出现了土地瘠薄化、沙化、盐碱化,生产能力降低。人口大量增加,只有劝民开荒,不断扩大坡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很低。每个男劳力耕种一百几十亩地甚至更多,而“岁丰亩不满斗”。

人口增加,亩产降低,如解放前平均亩产三四十斤,丰年五六十斤,至少要十几亩地,甚至二十亩地才能养活一人。晋北向为十年九旱之地,旧社会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土地,每个人平均占有十几亩地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明末清初,无数平民百姓开始了长路漫漫的走西口,倾家倾村,扶老携幼,走口外逃荒谋生。几百年来,晋北的广大劳动人民演唱了一曲无比心酸的走西口,成为中华民族大迁徙中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流亡。走西口的起始和频繁,和晋北的自然生态的毁坏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经过历史上不断的毁坏森林,破坏植被,导致了晋北日益成为穷山恶水。河流枯竭、山洪暴发、水情恶化;地下水位下降甚至流失;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风沙、霜灾、旱灾、洪涝司空见惯,使晋北成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泉源大都干涸

北魏时黄水河源头一带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涌泉和小池,其中以三泉最著名,为上古时期天然牧场。

朔城区一带,城关四面有东井、南井、西井和御井。城南五里有南泉,城西五里有泥泉,城北七里有七里河泉源,城北十里屿涧河源有从地表涌出的平地泉,西南九十里马邑川上游有杨泉,尤其是桑干泉群,城中“洪源七轮”,古昔皆为深泉。

怀仁一带也有许多泉池,如怀仁南,北魏孝文帝筑早起城、日中城和日没城,就是基于有不少泉池可饮。

山阴县南夏屋山一带有众多泉水流经,汇为“东湖西浦”。

应县南山泉池众多。

旧平鲁城东北,有著名滴水崖,古昔认作为中陵水之源。

右玉大南山下,北魏时冬涌清泉。

明正德《大同府志》载:朔城区西南九十里有杨泉、神池,洪涛山下有洪涛山泉,西北二十五里三答巍山半有三答巍泉,山下有圣水井。

山阴城西北四十里有沙家泉、西北四十五里有神泉,城西南四十里桦皮岩有“石罅滴水”。

应县城东二十里有唐泉,城东北三十里胡疃平地涌圣泉,城西南四十里南山有龙湾泉,城东北隅有金凤井。

怀仁有灰泉,1305年地震漂出松柏朽木,城东南海子村西北有圣水泉,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有下石井、一百一十里有双井。

经过清代和民国,除神头泉群以外,以上泉水消失,当然有些泉水比这消失的还要早些。

大泽的消失

弥泽在《魏书》中多次提到,一般认为在今朔城区东北以合盛堡为中心的大片滩洼地,大约在元明之际干涸消失。

《水经注》记载的两湖,即东湖西浦,从文字分析,应从山阴县南山麓,向北至旧山阴城南,北魏时这里渊潭湖泊相连,水域深广而鱼鸟类群聚。今故驿古城(金代忠州城)西南不远还残留两个枯海,当地人称作大海、小海,民间还有许多美丽传说。

北魏时怀仁东南还有较大的润泽,后因水源减少,泥沙增多,被分割成镇子海、梨园海、玉龙海等小池泽。三湖中镇子海较大,大约在元明之际,此泽还周四十五里,中产鲤鱼,有鹅有雁,明万历年间枯竭;清末民初,梨园海、玉龙海干涸,只留下上海子、下海子、海北头、清泉、高镇子等村名。

古昔,苍头河流域也有一些泽泊,其中以善无北泽最大。该泽北魏时较广大,大约在明朝前消失。明正德《大同府志》载,旧右玉城东南有羊圈海,为一小泽泊。威远西南三十里也有一泽泊,清初泽面已很小。

行文至此,粗略地把我区的自然生态变迁过了一遍。

有人说过:人类是地球的癌细胞,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会使我们丧失对于将来的信心。但回顾往昔,总结教训,不能不令人痛惜。发展不仅仅指的是经济,发展不仅仅指的是物质,发展更重要的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应该说这两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付出艰辛的努力和长期的奋斗。

朔州市委和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两宜城市”的发展目标,宜于生存和宜于发展,这是两个非常好的命题,抓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和核心。宜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宜于全社会的进步才是我们民族复兴和繁荣的根本。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回归自然和人性的时代,因为所有的毁坏总要我们重新建设,所有的沧桑总要露出崭新的容颜!

留言之窗

*孙莱芙||《走进朔州》(选)秦汉马邑北方重镇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在作品推出一月内支付。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0)

相关推荐

  • 【一个人旅行的第九站】山西:重走梁林路,品古建之美

    山西 这个省份,仿佛总是被游客们忽略,人们对它的印象永远停留在"煤炭"二字.此次在 山西 短短的四天三晚完全改变了我对它的看法,这是一个质朴而内涵丰富的省份,它拥有众多的珍贵的古建 ...

  • 朔州作家(转

    摸着石头过河.朔州在这两种文化背景下,如何走好自己的文化之路?建市之初,朔州的文化是从文艺起步的(受李尧老师委托经采访得知).地方小戏小品舞蹈的一路调演和获奖,让外界从此知道了朔州,群众文化十分繁荣. ...

  • 妇幼保健工作手册 晋北

    妇幼保健工作手册 晋北 --图书欣赏之五一〇一 <妇幼保健工作手册 晋北>,晋北专署卫生局编.晋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大同市东门外) 大同日报社印刷厂印刷 晋北专区新华书店发行.编号:027 ...

  • 历经沧桑话雁北,朔州市的来龙与去脉

    山西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古我国就有"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的传说,又说后稷教民稼于稷山,螺祖养蚕于夏县,随着科学的发 ...

  • 西游记忆之《朔州城标》

    (踏云追日龙马精神) * "藏头诗" <朔州城标> 张湘晋 朔风晋北来 州域绿青裁 城头望世界 标准显胸怀 *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五代 ...

  • 【山西游学】从太原到大同,从晋祠到云冈石窟,一览晋北精华古迹 4/30-5/6

    山西地形图,图源:地图帝 <左传·昭公十五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山西,处于华北平原腹地,东连幽燕,西望长安,南临中原,北通云中.其南是华夏民族的核心,其北紧 ...

  • 图说大同:大同战役

    工兵扫除车站外围障碍 为扫除晋北国民党反动势力,解放全晋北,经中央军委批准,人民解放军于1946年6月16日发起晋北战役.先后攻取朔县.山阴.繁峙.代县.宁武.原平等县.同蒲铁路北段被解放军控制,为大 ...

  • LAC 课程笔记 | 自然·生态·人居——爱丁堡东南楔形绿地景观设计

    UK爱丁堡设计学院 |导师| |课程设置|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课程设置 爱丁堡的景观设计题目很多,项目的主题每年都有变化,老师会根据不同的项目地点带学生去做考察. 第一个学 ...

  • 保护好自然生态是乡村恢复人文生态的前提

    如果仅仅以身体结构和强健程度来说,智人是不及直立人的,也就是说,今天人类的祖先--智人的单独战斗力是不如已经消失了的多种古人类,包括北京人.元谋人等.但是,今天的世界是以现代人类为中心的,是因为现代人 ...

  • 孙振华:以“生态”的方式重新定义雕塑

    2014年11月,"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在成都开幕,此次展览由孙振华担任策展人,以"生态"为主题,邀请了包括傅中望在内的3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雕塑家, ...

  • 别墅花园设计:打造自然生态水景的4大技巧 可可景观

    在别墅花园设计中,水景的设计究竟有多重要自是不必多说,需要了解到的是水景的打造很简单,但是如果将一个水景打造的生动有灵性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一个漂亮的水景也能惊艳花园每一刻的时光!下面就来看看打造一个生 ...

  • 西南边地生态环境变迁管窥:基于大象的视角

    本文转载自 西南环境史研究公号(2021年5月31日) 摘要 大象属长鼻目, 是陆栖哺乳类最大体型动物, 对生存环境变迁较为敏感.远古时期曾广泛栖息于中国大江南北, 现野生象群仅存于云南西南部一隅.象 ...

  • 课程资源•自然生态|伤不起的强对流!

    伤不起的强对流! 强对流有多凶? 遭遇雷电你该怎么办? 遭遇冰雹你该怎么办? 遭遇短时强降水你该怎么办? 图文参考自中国天气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如此这般学地理 rczhbxuedili

  • 自然生态|干热河谷:打破植物生长界限的特殊小气候环境

    干热河谷:打破植物生长界限的特殊小气候环境 干热河谷是一种特殊的小气候生态环境,按照词典解释,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的河谷地带.干热河谷是对具备干.热两个基本属性河谷带状区域的总称,在地理学上是一种小 ...

  • 区域透视 | 昆明如何从自然生态之城到创新生态之都?

    作者:徐苏涛,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总 一."七彩云南"核心是生态性 每次到昆明,一出机场出口,就能够看到"七彩云南"的标志.但每次看到"七彩云南 ...

  • 心念的力量,让她深深扎根在了土地上!(1) | 绿土地自然生态园创办人专访

    编记|农耕专访系列 土地是养育万物的根本,健康的土地,是所有健康生命的源头.有这样一群农耕人,她们秉承着自己的信念,默默的呵护着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自然居采访他们,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并认识到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