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利后,才知道考研究竟是什么
01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是第一次考研的那天,笔者发在朋友圈的话。
这两句是来自乐府诗《箜篌引》,说的事也很简单:“妻子叫丈夫不要渡河,丈夫最终却偏要渡河,因为渡河而溺死,又能拿你怎样呢!”
不出所料,自己淹没在了考研的人潮之中。现在回想起来,竟也和这首诗处处契合。
不得不说,由于是报考本校,总归是有一种“迷之自信”,无论是上届的学长学姐,还是分析辅导员给出的数据,都有一种无为而治,水到渠成的感受。即使听了别人的考研历程分享,也没有对整个过程的难度有清晰的认知。而当意识到时间紧迫时,已经错失了许多应当开始好好准备的时机。
上半年的时候,觉得提早复习,下半年开学时就会忘记许多;
暑假的时候,觉得三四个月十分漫长,完全够用;
国庆假期结束,觉得两个多月也足够过录取线;
直到考前的一个星期,当意识到自己连轴转尚不能把课本看完一遍时,为时已晚。
知道时间紧迫,知道复习差得很多,知道最后的结果不会理想,但是也只能踏上考场,真可谓“其奈公何”啊!
02
几个月后,成绩陆续出炉,因为自己没有录取希望,只能趁这个机会,了解下周围上岸同学的心路历程。这时,更是倍感羞愧。
一位平时成绩比我好得多的同学,自1月开始就每天拿出8-10个小时来复习考研科目,到考研时,几门主课都复习了一千小时左右。而自己所有的课程加到一起,复习时长最多是几百小时而已,更不要说自己的效率远远不如。
另一位同学平日基础差些,就报名了暑期开始的全封闭培训班,在那里听课自习到考前的最后一刻。虽说补习班的作用见仁见智,但也要比自主复习多了一层约束,最终效果也不错。
现在,如果让我们重新审视考研,其实它和高考在各个方面都十分相似。考取更高的分数,获得更好的排名,进入理想的学校,仅此而已。
可是,考研不仅专注于各个学科的基础,也会有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涉及到的知识十分广泛,这就需要全面复习,而很难考前速成;在考研的历程中,没有老师监督的早晚自习,没有多次模考和排名,没有直接的每天都能看到的竞争。正因如此,紧张感被冲淡。不否认确实有考前突击几天就能名列前茅的大神,可更多的是像笔者这样的学生,掉以轻心,马马虎虎,最终失利。
03
经常有人说,“一战打基础,二战985”——一战其实只是感受下考场气氛,体会下考试流程,二战才是真正发力的时候。可实际上二战的过程也并不简单而美好。
不必说前半段时间的毕业设计,处理毕业相关的事情,并做出是否要边工作边考研的选择;即使真正翻开课本备战,大部分知识也已经忘记,其实又是从头再来的过程。另外,毕业后能够获得的相关信息和资源也远不如在学校丰富,更没有了与同学讨论问题的机会,复习得可能还不如第一次充分。就拿笔者自己来说,看似是5月开始准备,可8月才处理完毕业的事,等到全心开始复习,距离考试已经不足百天了。
然而,二战最难捱的莫过于“不能失败”的压力。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脱产考研,再次失利便意味着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于是越临近考试,心理负担就越大。这样不断的累积,到考试时,只怕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笔者虽马马虎虎上了岸,但如今回头看来,最大的遗憾便是没能在第一年就提早准备,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学习。
04
研究生逐渐成为每个人受教育的标配时,考研就成为了另一场能改变人一生命运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讲,考研比高考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即使之前准备不足或不够努力,没有进入较好的大学,考研也是翻盘逆袭的机会。“只看分数,英雄不问出路”,这样的机会已经不多。
而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准备高考,那为什么不能用本科三年的时间准备考研呢?
换句话说,考研什么时候准备都不早。
比如,从一开始就注重基础科目的学习。入学时,就可以提前了解公共课与专业课包含的科目,对重点部分认真钻研究。即使没有推免的机会,对考研也大有裨益。
而考前一年,就应当做好规划,开启较高密度的复习。
之前,有一位刚考上大学的学弟问笔者:假期应该准备些什么。
笔者说,买一本你喜欢的的高数和英语,从现在开始学习,尽可能记住其中的每一条公式,每一个知识点。因为以后,它们会有用的。
笔者没有说的是,当你知道它们有用的时候,就已经错失良机了。
作者系在读研究生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