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98章)
当历史的车轮辗转驶入755年时,任是再迟钝的人,也嗅出了隐藏在大唐繁华盛世背后的异样。
这其中,有一个人用他的如椽大笔记录下了这些变化,他就是杜甫。
747年,李隆基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但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没有结果。
751年正月,李隆基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于750年冬天向天下有才之士征集《大礼赋》。杜甫闻讯写了《大礼赋》,终于得到赏识,有了进入集贤院的“参列选序”资格。然而,因集贤院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杜甫最终没有得到官职。
杜甫一直客居长安,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过着拮据的生活。
755年,在杜甫客居长安八年后,终于被授予一个低阶官职——河西尉,但杜甫不愿意赴任,朝廷就让他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等)。
对于43岁的杜甫来说,得到这个官职,不知是该高兴还是失望,但最后为了生计,他还是接受了这个所学无用之职。
755年十一月,杜甫积累一些盘缠后,决定回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看看久未见面的妻儿。杜甫一路星夜兼程,不料刚进家门,就听到妻子惨烈的哭泣声,原来是小儿子活活饿死了。
这不啻为一道晴天霹雳,将杜甫劈得心痛如绞,泪如雨下,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愤,将自己在长安近十年的感受和回奉先路上的所见所闻,一口气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字字啼血,句句哀嚎。
杜甫在诗中悲愤地描述了长安皇室权贵的荒淫腐败——“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痛心地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一方面,长安贵族在豪宅里尽情挥霍——“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一方面,长安贫民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最后,杜甫看着眼前痛哭哀嚎的妻子,怀着无比内疚的心情谴责自己:“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痛失幼子的遭遇,并非他的个例;杜甫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也绝没有半点夸张。
这些发生在盛世大唐的惨剧,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日积月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