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刺志论篇(五十三)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了解有关虚实的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翻译】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就壮实,气不足的,形体就虚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脉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脉搏小而细弱的,是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原文】帝曰:如何而反?
  【翻译】黄帝又问:反常现象是怎样的?

  【原文】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翻译】岐伯说:气盛而身体反觉寒冷,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是反常现象;饮食虽多而气不足,饮食不进而气反盛的,都是反常现象;脉搏盛而血反少,脉搏小而血反多的,也是反常现象。

  【原文】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翻译】气旺盛而身体寒冷,是受了寒邪的伤害。气不足而身发热,是受了暑热的伤害。饮食虽多而气反少的,是由于失血或湿邪聚居于下部之故。饮食虽少而反气盛的,是由于邪气在胃和肺。脉搏小而血多,是由于病留饮而中焦有热。脉搏大而血少,是由于风邪侵入脉中且汤水不进之故。这些就是形成虚实反常的机理。

  【原文】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翻译】大凡实证,是由于邪气亢盛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人体正气外泄。气实的多表现为热象;气虚的多表现为寒象。针刺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治疗虚证,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

(0)

相关推荐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3-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2-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篇名与要点 题解:志,同"誌" ...

  • 黄帝内经| 刺齐论篇(五十一)

    疾病查询 穴位查询  海量视频 学习网站  黄帝内经  针灸学 董氏针灸 诊断学 穴位艾灸刮痧 中医灸法  推拿手法  神奇的穴位图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通过巧调经络穴位的方法,为更多需要健康的人 ...

  • 黄帝内经| 刺禁论篇(五十二)

    刺禁论篇(五十二)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了解人体禁刺的部位. [原文]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 ...

  • 黄帝内经| 刺腰痛篇(四十一)

    [原文]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翻译]腰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 ...

  • 黄帝内经| 本病论篇{七十三(上)}

    本病论篇{七十三(上)} 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 [翻译]黄帝说:关于天元之气窒抑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还想听听气交变化,怎样叫失守呢? [原文] ...

  • 黄帝内经| 本病论篇{七十三(下)}

    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 [翻译]黄帝说:我听说天地二甲子,十干与十二支配和.司天在泉,上下相合而主治天地之气,其数能互 ...

  • 53刺志论篇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盛身寒,气虚身热, ...

  • 《黄帝内经》素问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译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石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 ...

  • 【双百征文党支部篇·五十三】让党旗在趸船上高高飘扬

    --记山东洙水河水运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 文/张圣楠 洙水河公司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收费流程,改善周边环境,创立了"运河红船"党建子品牌,传承和发扬了"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