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心是谓中》初探|先秦人的天命观与身心关系

⊙看看我们先秦的心学吧,或许有意想不到的地方。

心,中。处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肢四者为相,心是谓中。

这样的一种中的理解,很有意思,不大像是我们过往理解的那种中心,倒像是中轴线。那地球来说,这个中不是球心,而是极轴。这样的一种理解好像是取象于天文历象。这种取象方式,不同与地面的东西南北中五位,更像是基于浑天说的对天球的取象。心与耳目口肢又有一种五行的对应关系在里面。因为论者不知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把身心这关系归纳为五数。
我们现在认识的“心”是能有如上这个认识的能力,就是心,那个认识的过程也是心。佛法就是认识心运用心,在《禅宗无门关》里有一句“佛法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其实谈心,绕不过佛学,也绕不过阳明心学。而先秦的文献里,这样以专题性质地谈心,极为少见。
那么,可以说是原生态的华夏的心学。阳明心学是融合了禅宗的思想在里面,其实并不纯粹的。
我们看儒释道的思想源流,尽量看思想没有融合前的样子。
心所为美恶,复何若谅?
心所为,有美恶之分。那么怎么去判断呢?这里先列出心之善恶之分。孟子与告子、荀子都有性之善恶之辨。孟子持“性善”之论,人总是有向善的趋向。告子认为性无善无恶。荀子持性恶之论,化性起伪,以善以礼抑心性之恶。这里这篇小文并没有展开,其实是埋了一个伏笔,后文在谈到生死的时候,其实是涉及到善恶的问题。你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伤害他人的生命可谓善,你无端伤害他人的生命就是恶。
心所出小大,因名若响。
心所处理的事情有大有小。名者,实之宾。响,响动,响应。心在处理不同的事情,其反应有大有小。这是心与事之应。
心欲见之,目故视之;心欲闻之,耳故听之;心欲道之,口故言之;心欲用之,肢故举之。
心和耳目口肢四相的欲动与行动。四相之动,源于心之动。这里谈到“欲”,是一种自然的势能,似乎是无善无恶的。
心,情毋有所至,百体四相莫不逸沉。为君者其监于此,以君民人。
这里阐述心、情与百体四相的关系。君公、侯王能够管理好庶人、平民,就如同梳理好心、情与百体四相的关系。心动与情动要合住,这样百体四相才能动得平正。心动,情不能有所止,百体四相就逸沉,就是放逸沉沦之意。情有所止,就如同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之意,有中庸之道在里面。
人之有为,而不知其卒,不惟谋而不度乎?
所以,接下来就谈到了人行事的度的问题。
如谋而不度,则无以知短长,短长弗知,妄作衡触,而有成功,名之曰幸。幸,天;知事之卒,心。必心与天两事焉,果成,宁心谋之,稽之,度之,鉴之。
对度把握不好,人即便成功了也是侥幸,叫做碰运气。人不能看侥幸把握自己的幸福和成功,还要靠心。心可以谋划,计算,揣度衡量,以及鉴别反馈。其实此时的心,已经融入了人之情。
闻讯视听,在善之攈,心焉为之。
眼耳口肢之动,有坚持为善的原则,动之源头在心。
断命在天,苛疾在鬼,取命在人。
这里谈了人的命运,生老病死。生死在天,疾病由鬼掌控,而如何过好这一生是自己能把握的。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天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从五运六气角度思考的话,天是天之五运,金木水火土五运,鬼是地之六气,风热暑湿燥寒。什么叫“取命在人”,拿健康来说,人可以通过自我调理健康,还可以通过医术治疗疾病,还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减少疾病。人还是可以把握住一部分的命运的。
人有天命,其亦有身命,心厥为死,心厥为生。死生在天,其亦失在心。
天命,就是我们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天我们也会经历很多,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影响。我们当前的生命状态有先天和后天共同影响而成为当前的样子。那这个生命状态如何变化呢?心可以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可以延续自己的生命,没有所谓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就认识到人在生死之间有自主选择的自由。人由天而生,最终肯定会死亡,这又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能决定人的生死,人也能在每个当下决定去生还是死。那么一个人杀人,就有要以命抵命之理,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而随意践踏他人生命之人,也最终会受到天的报应,我们古来有这样一套逻辑。但是总会有些人有些事会破坏这个逻辑,比如君王,比如战争。
而人都是喜生恶死,天赋予人生命,除了天和自己,没有谁能决定他人的生死。
一个人对天命敬畏,也就会对他人的生命敬畏,也就会尊重他人的生命,而不管他处在什么样的地位。
君公、侯王,庶人、平民,毋独祈保家没身鬼与天,其亦祈诸心与身。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除了祈求上天保佑自己的生命,还要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所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