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让俘虏喊话劝降,他却对着城上疾呼:援兵马上就要到了
元末又是群雄并起之时,这一次的主角是朱元璋。然而,朱元璋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他出身寒微,投靠红巾军后又屡遭打压,即便在江南立足,仍然处于四战之地,强敌环伺。1363年,他正与东吴张士诚激战,却得到了陈友谅进攻洪都的消息。
陈友谅诡计多端,选择的时期确实很好。朱元璋不足以支撑两线作战,即便调兵支援,也是远水不解近渴。而且,洪都就是今天的南昌,地理位置重要,“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但是此处正好适合陈友谅发挥水军优势。更何况,洪都虽大,却藏不了太多兵马,陈友谅却是倾巢出动,带着数百艘战舰,六十万兵士。
这个架势,陈友谅不仅要攻克洪都,而且还将顺江而下,一举荡平朱元璋的老巢。然而,他们到达洪都后,却大吃一惊。平日花天酒地的守将朱文正早已严阵以待,他早就下达与洪都共存亡的指示。更牛的是,他甚至没有向朱元璋请求援兵,似乎并不将陈友谅放在眼中。
事实发展也确实出人意料,明明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陈友谅,就是打不开洪都的大门。围困一个月,城下成了尸山血海,可洪都却岿然不动,如同拦路虎一样。
其实,这一个多月下来,洪都也频频告急。朱文正看到实在难以坚持,便派出一个叫张子明的书生向朱元璋求援。洪都早已被围成铁桶一般,张子明怎么出去呢?原来,他被安置在一艘小船之上,趁着夜色放入水关,急匆匆前往应天。
出城之后,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洪都大后方是应天,但并非说一路都是朱元璋的地盘。当时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地盘犬牙交错,还要途径陈友谅的控制区。所以,张子明白天休息,夜晚赶路,用这种方法蒙混过关。
这个办法很笨,却很实用,张子明果然顺利见到了朱元璋。他描述了城中的惨状,希望朱元璋能够迅速发兵增援。而且,他信誓旦旦保证,洪都惨烈,陈友谅也不好过,何况河水就要干涸,那些战舰发挥不了威力,只要援军一到,完全能够克敌制胜。
朱元璋何尝不知道洪都的重要性,又何尝不知道当时的凶险。但是,他沉默良久之后,还是告诉张子明:洪都虽危,但大军集结需要时间,快回去通知主帅,再坚持一个月我将亲自解围。
还要一个月!张子明生怕自己听错了。再等一个月,不知道朱文正还能不能站在城头。但他没有办法,只能将消息带回。由于返城心切,他没有昼伏夜出,结果还真被陈友谅的士卒所抓。
陈友谅上下打量了这个文弱的书生,感觉不是硬骨头。他先是好言相劝,说明自己是王者之师,朱元璋等人都是螳臂当车。张子明不住点头,也让陈友谅越发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不耐烦地告诉张子明:快去城下向报信,告诉他们朱元璋不会来了,速速投降。
陈友谅连奖赏惩罚都懒得说,他冷冷看着张子明,直到眼前这个软柿子好欺负。张子明也连连点头,愿意前去劝降。
就在张子明前去喊话时,陈友谅依然饶有兴致观看他的背影。乱世的小人物就是如此悲哀,总是心有不甘地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轻蔑地笑了笑,张子明的报信,定然会动摇洪都民心,让他攻城能变得顺利。
张子明踉踉跄跄来到城下,后面是敌人的大部队,前面是自己熟悉的战友。与此同时,朱文正也在盯着他。因为他知道,张子明要说的话异常重要,如果散布动摇军心的话,洪都就更被动了。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柔弱的书生,对着城头清亮地喊道:我是张子明,我已经见到了主上。你们放心,援军马上就到了,请你们再坚持几天!
说完此话,愤怒的陈友谅发现自己被愚弄。他拿起一把长槊,从后往前捅破了张子明的身体。然而,他却发现,张子明回眸的眼神居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慌,这与刚才的张子明判若两人。
原来,这位书生知道,他的使命尚未完成。当时的隐忍,只是因为并未传达朱元璋的口谕。所以张子明选择偷生,只为在城下头痛快一场。
最后,洪都坚守了八十多天,打了无数次攻坚战,却没有颓势。陈友谅只能悻悻离开。历史固然是英雄人物造就的,但一些普通人,也起到过关键作用。张子明就以自己的勇气,为天下大势明晰了方向。此后,朱元璋为了表彰他,特意将他封为忠节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