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体解剖学,有时真是‘斯文扫地’…”
本文受权转载自我是科学家iScientis(id:IamaScientist),作者:隋鸿锦
上课时,老师流着眼泪鼻涕教,学生也是流着眼泪学。
棕熊背部能看到非常厚的一块脂肪,很多观众看到这块脂肪都会“哇”地一声——我们把这叫做“掉下巴效应”。
为什么流这么多泪?是从事人体解剖学的人都感情丰富吗?
答案是——绝不是因为我们情感太丰富,而是因为工作环境太恶劣,充斥着福尔马林(甲醛)的味道。大家在博物馆中,看到过很多瓶瓶罐罐里被药水浸泡的标本,这药水就是甲醛。同样的,解剖学用到的尸体,也用甲醛浸泡过。
甲醛的刺激性很大。装修时的油漆中就有甲醛,所以房屋装修好后要空置一段时间。而我们的工作环境中,甲醛浓度要高于装修时的几百倍,所以解剖学教学的条件非常艰苦。
1992年,我第一次接触到生物塑化技术,当时我就意识到,这项技术对解剖学的教学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可以改善解剖学的工作环境。
不同于传统手段,生物塑化技术不采用甲醛作为防腐剂,而是用一种高分子材料,替代标本中易腐败的物质,比如水、脂肪等等,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不止如此,二十世纪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时,很多医学院校也把瓶装标本拿来展出,效果也不错。
但我们举办这个展览却受到很多批评。当时我也仔细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
后来我想,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是一项全新的技术。一个全新的事物,推向社会之后,社会了解它、认识它、到最后接受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那么我们从业者,要坚定自己的信心,坚持把这个展览做下去。
当时,让我非常受鼓舞的是观众留言。跟一些媒体的报道意见截然相反,观众留言绝大多数是正面的,其中一个老红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第一,熊为什么不怕冷,我们穿上这么厚的皮大衣也不怕冷;第二,熊冬眠的时候营养从哪来,它可以几个月不吃东西,甚至母熊还可以生小熊、哺乳。它营养就从这些脂肪里来。
通过动物标本,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理解每一种生物的优势,还能更好地进行环保教育。
演讲嘉宾隋鸿锦:《人体标本旁,有人签下了人生第一份不吸烟合同》| 摄影:V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