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饿, 可能是缺阳气! 一张方子, 喂饱阳气, 治好善饥, 发人深省的故事

点击加载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和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为什么有些人,总饿,总想吃东西。

我跟你说,之所以这样,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阳气不足。

也就是说,因为阳气少,所以你才总觉得饿。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我给你说个真实的例子。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32岁。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动不动总饿,总想吃点啥,但吃又吃不下太多。

另外,他自己说,最近这五个月来,身体总感觉到发热。但是通过体温测量,发现他是正常的,没发烧。

点击加载图片

另外,他还特别爱出汗,头晕乏力,腹胀吞酸。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患者走了不少医院。大家普遍认为,可能是消化道疾病。但是经过治疗,发现没有任何改善。

无奈之下,此人决定看中医,喝汤药。

刻诊,见这个患者脉象比较弱,舌质淡白,舌苔厚腻,体质看上去很瘦弱,精神萎靡。说话的声音很低微,不凑到他身边,都听不见。另外,就诊当时,都四月份了,可是此患还是穿着厚衣厚裤。患者自己解释说,他怕冷,手脚不温乎,所以必须得多穿。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制附子10克,淫羊藿15克,肉桂6克,补骨脂10克,良姜10克,干姜10克,煅龙骨、牡蛎各20克,山药30克,薏苡仁30克,扁豆30克,茯苓30克,公英30克,厚朴10克,枳壳15克。

所有这些,每日一剂,水煎服。

另外,医家嘱咐,患者还需配合服用补中益气丸。

结果如何?这药,患者服用10多剂,复诊的时候,患者表示不那么容易饿了,饮食基本恢复正常,自觉低热之感消失,大便比较正常。

后来,医家嘱咐,用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成药调养收功。

这张验案,最初刊载于1992年的《河南中医药学刊》上。我几乎原封不动地说给你。

从这里,你能看出什么门道呢?

你看,这个患者,主诉是善饥,特别容易饿。

点击加载图片

人,为啥容易饿啊?就疾病状态而言,第一个,我们考虑是不是胃阴不足,有虚火。有虚火的人,消谷善饥。这就好比一口锅,水快干了,温度特别高,你装进去多少东西,都不够它腐熟的。这批腐熟完了,它就要下一批。所以,患者这个时候就容易饿。这个状态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多见。

第二种原因,就是这篇医案所展示的,属于阳虚善饥。

你看这个患者,脉弱,苔厚腻,舌淡白,畏寒肢冷,穿厚衣厚裤,语音低微、精神萎靡、体质瘦弱、头晕乏力、自汗。这一看,就是阳气不足啊。确切地说,既有阳虚的一面,也有明确的气虚的一面。尤其是这个患者,总感觉到自己身上发热。这实际上,就考虑气虚发热了。气不足,气机郁滞不行,久而生热。

那现在的问题是,为啥这个状态,容易让患者饥饿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食物,吃进来,你得能被胃腐熟才可以。胃不能行腐熟之事,这东西填到肚子里,身体就没法用,吃了等于白吃。胃的腐熟之能,依赖脾胃阳气。现在,脾胃阳气虚弱,胃腐熟不及,造成的结果,一是患者腹胀吐酸,消化不良,二就是身体得不到应有的滋养,于是发送信号给胃,让我们产生饥饿之感,迫使我们再吃东西。但是你越这样做,胃的负担越大,脾胃阳气的恢复就越困难。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就剩半条命了,奄奄一息,你非得踹他一脚,让他站起来跳舞。他肯定是更加虚弱啊。

所以说,这个时候,不能再吃东西了,而是要温补阳气。什么时候,阳气充足了,脾胃恢复了受纳和输布之能,吃进来的东西被很好地利用,身体就不会再指使胃发出饥饿信号了。

我这么说,你懂了没有啊?

好了。现在,我们看看当时医家开的方子——

制附子10克,淫羊藿15克,肉桂6克,补骨脂10克,良姜10克,干姜10克,煅龙骨、牡蛎各20克,山药30克,薏苡仁30克,扁豆30克,茯苓30克,公英30克,厚朴10克,枳壳15克。

点击加载图片

这里头,制附子、淫羊藿、肉桂、补骨脂、良姜、干姜,这是温补脾肾之阳的。龙骨和牡蛎,用于止汗,改善患者因为气虚、表卫失固导致的多汗问题。厚朴、枳壳、茯苓、扁豆、薏苡仁、山药,健脾理气,解决脾虚气滞、腹脘胀满的问题。最后,来一个蒲公英。蒲公英这东西,可以健胃,也可以清热,应对因为食物积滞可能带来的郁久化热的问题。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我说得不全面,也不够准确,只不过是抛砖引玉罢了。您有什么认识和想法,请一定要提出来。

总之,这就是通过补益脾肾阳气、健脾益气的办法,来治疗善饥的例子。我个人认为,它还是挺有意义的。

老早年,我曾经随同行到一家养老机构做服务。当时,我就遇到了一个老者。这个人,长得很瘦小,看上去一点都不精神,但是总说自己饿。可是每一次进食,就只能吃那么一点点。后来,养老机构认为他是在“磨人”,索性不搭理他。我当时就说,这么做不对,应该考虑是不是阳虚善饥。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是不难发现的。

当然,也不能说,人只要容易饿,一定是阳气不足所致。阳虚导致的善饥,其实只是一种情形,而且是相对不多见的情形。因此,有这方面困扰的人,应该及时看中医,从整体角度,科学辨证,准确把握治疗的方向和思路。文中的方药,不过是抛砖引玉,并非有很广泛的借鉴意义。因此,不经辨证,盲目照搬,是不对的。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