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颂歌】 大地图卷 文/赵克明

 大地图卷 

原载 《史河风》2021年第2期(总第66期)

文 丨赵克明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革命战争年月,她为新中国诞生立下不朽功勋;和平建设时期,她又为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惊人业绩。

时光回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重整山河、振兴百废的火热年代,革命老区人民响应中共中央和开国领袖毛泽东“大办农业”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史河引灌工程建设之中,经过三年大干和三年续建,先后完成渠首枢纽、总干渠、干渠及其引水配套工程,共开挖纵横渠道1593条,总长4643.86公里,搬运土石方8949.72万立方米,用双手与双肩创造了人间奇迹,在皖豫之间的岗岭上描绘出壮美图卷。

一幅辐射丘岭的水网图

史河引灌是淠史杭灌溉工程体系的主体部分之一,灌区东界淠河,与淠河灌区隔河相望,西与同水源的河南省梅山灌区为邻,南起金寨县江店至六安分路口一线,北抵沿淮25至22.5米等高线,灌区控制面积3526平方公里。这一工程面大,点多,纷繁复杂。有红石嘴渠首枢纽,史河总干渠,沣西、沣东、汲东3条干渠,3条退水渠,4条分干渠和52条支渠;还有条条渠道上的各类建筑物、下级(下下级)渠系、反调节水库等。单看这幅被喻之为“长藤结瓜”的规划设计图,彼此联通,纵横交错,俨然一张密织的巨网,令人眼花缭乱。

如果说整个史河引灌工程是“长藤结瓜”,那么红石嘴渠首枢纽就是这棵瓜蔓的总根。它位于大别山北麓梅山水库下游,为史河灌区总干渠和河南省梅山灌区南干渠的渠首,同时还承担向河南省固始县梅山灌区的输水任务。工程由拦河坝、溢流坝、冲沙闸和史河总干渠进水闸组成。拦河坝长174米,坝顶高程73.4米,顶宽8.6米。溢流坝长620米,坝顶高程69.2米。冲沙闸1座4孔,闸底高程64米,闸上水位69米。史河总干渠进水闸为浆砌条石开敞式结构,1座3孔,后扩建成6孔,闸上水位69米,闸下64.3米。这一枢纽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宏大工程,它像瓜根为瓜秧提供养分一样,把梅山水库拦截的大别山水流源源不断地输入史河灌区。

史河总干渠,是这棵瓜蔓的主藤。渠首从枢纽进水闸下,循史河故道,穿冲过岭,逶迤斗折,进入霍邱,然后再越岗走洼,深入蓼地,全渠共长42公里。如果不熟悉这里的地理位置,一定会被绕得晕头转向,不知东西。再说,这可不是条波澜不惊的河渠,它经过大切岭3处,长达5.7公里,深度14至25.6米;跨过洼冲13道,长达11.5公里,填方深度9至12米。看看这组数据,便知这根“藤”可并非一般,在那种时代背景下,足以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沣西、沣东、汲东3条干渠,可以说是这棵瓜蔓的3大侧藤。沣西干渠,从史河总干渠引水,至蝎子山水库东侧,渠线蜿蜒77.52公里。渠道上有近20座水闸桥涵,还有6处切深10米以上的切岭。沣东干渠,自总干渠渠尾进水闸引水,转折至县城,全长53.6公里。汲东干渠,渠首位于总干渠节制闸附近,止城北节制闸,全长112.6公里,其中在霍邱59.1公里。渠道上有14座节制闸、渡槽、渠下涵,尾端建有5级跌水用于退水泄洪,渠道还经过6处10米以上的深切岭,9处10米以上的高填方。这3条“侧藤”几乎覆盖了霍邱全境,毫无疑问,是霍邱农业的3条命脉。

史河引灌工程的“长藤”还远不止于此。在史河总干渠上,有直灌支渠、斗渠、农渠共17条;连接沣西干渠的,有分干渠、支渠20条;与沣东干渠相连的,有分干渠、支渠、直灌分支渠、斗渠、农渠137条;与汲东干渠相接的,有分干渠、支渠24条。此外,还有众多如毛细血管一样的“最后一公里”下级、下下级渠系,还有中小型反调节水库和沟、塘、堰、坝,还有大大小小的补给提水站。据统计,共兴建中小型水库366座,新建、扩建、整修沟、塘、堰、坝4.8万处,建机电排灌站38处,兴建较大的灌、排、节制闸511座。这根“长藤”不仅枝叶繁茂,触角发达,而且瓜果累累,蔚为大观。难怪有关专家誉之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幅泽被千秋的水利图

霍邱地属北亚热带,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天气多变,降水量年际与月际之间变化较大,容易形成旱涝灾害;此地又是淮河中游重点行蓄洪区,全县地势南高北低,非涝即旱,水旱灾害一直困扰着这块土地。旧县志上就有触目惊心的记载:“赤地千里,籽粒无收;担水千文,半米千串;卖妻鬻子,到处可见。”当地流传着一些民歌:“天水田,种地难,又怕涝,又怕旱。”“水田每亩八九担,天水田每亩只收一二担,如遇天旱不见面。”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霍邱人民一直在同自然灾害进行不懈的斗争,治理淮河,修塘筑坝,圈堤建圩。着眼于国家治淮大局,曾有3000民工参加建设坐落在金寨县的梅山水库,总蓄水量达22亿立方米,既降低了淮河洪灾的程度,也为引水灌溉、调节用水提供了水源条件。

顺应当地群众的期盼,1958年,当地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兴修淠史杭大型水利工程的时候,霍邱县委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带领全县人民投入到兴修史河引灌工程之中。1959年基础工程竣工,后经过1961年的调整,又经过70、80年代的续建和配套完善,工程效益逐渐显现。至1970年,整个史河灌区已实灌农田209亩,到80年代,灌溉面积285万亩,相当于史河灌区内耕地总面积的92%。霍邱全县受益222.3万亩,占灌区总面积的78%。霍邱农业安全、品位提升的水利网已经成功编织。

史河引灌给霍邱带来的福利历历可数。让人记忆犹新的是,1978年,安徽遭受30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淮河断流,长江水枯,中小水库见底,塘堰沟坝干涸,禾苗焦枯,饮水告急。而史河灌区内却细水长流,秧苗青青,瓜果飘香,俨然成为“世外桃源”。省委书记万里前来视察,看到这里的水情,当即决定从皖西调水,以解下游百姓燃眉之急。史河引灌工程经受了这次“大考”,受到国务院的高度评价:“淠史杭灌溉工程经过多次大旱考验,证明是经济效益好的工程。”

《霍邱县志》上有这样一串数据:

1965年,水稻面积扩大到122.9万亩,比1961年增加23.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6.14亿斤,增产67.3%。1970年,总产量达到6.6亿斤,比1969年增产20.5%。1972年,总产量达到7.5亿斤,比1971年增产500万斤。1973年,总产量达到8.45万斤,比上一年增产1亿多斤。1974年,总产量达到9.4亿斤,比上一年增产近1亿斤。1976年,总产量10.2亿斤,首次突破10亿斤大关。1981年,总产量达11.66亿斤。1987年,总产量稳定在11亿斤以上……

1966年,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到20万亩,单产提高到30斤,总产6万担,人均占有皮棉7.6斤。1976年,单产提高到46斤。1984年,单产提高到64斤。1987年,单产70斤……

1966年,油料总产量7.61万担,单产70斤。1976年,总产量7.97万担,单产87斤。1981年,总产量13.3万担,单产131斤。1982年,总产量40.69万担,单产139斤。1987年,总产量53.34万担,单产146斤……

进入21世纪之后,霍邱县农业更是突飞猛进,粮食产量不断攀升,从2005年起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连年获得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嘉奖。由非旱即涝的贫困县到旱涝保收的丰产县,并且获得国家级的殊荣,在诸多促成因素中,应该说史河引灌水利工程功不可没。

“幸福河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流来幸福千万载,流去灾难不回头。”老百姓把史河引灌工程赞为“丰收之源”“发展之源”“小康之源”“生命之源”。

一幅砥砺后世的精神图

淠史杭史河引灌这一非同寻常的伟大实践,不只是带给了当地民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涵,凝聚成一种精神,一种极富文化涵养的精神。

淠史杭工程首先面临的是立项问题。当时,工程尚未得到国家计委的认可,省水利厅也无法开“绿灯”。不能立项,就意味着无国家投资,也得不到和投资挂钩的水泥、钢材、木材。在这种情况下,征得省委书记曾希圣支持后,工程以“社办公助”的形式如期实施。在兴建史河引灌工程的整个过程,地委、专署统一谋划,地、县领导坐镇指挥,县委书记处书记邹立汉率领技术人员,先行现场查勘,确定渠道路线,成立施工机构,筹措经费器材,动员民力参战,史河引灌工程全面施工。

工程大,难度强,施工过程步履维艰,仅平岗等4处切岭和史河总干渠拦冲大坝的高填方,就是几块硬骨头。

平岗岭是史河灌区的第一个拦路虎。切岭长3公里,最大切深25.6米,土、石343万立方米,可谓淠史杭工程中最高、最长、最艰巨的钉子工程。引灌工程开工之初,霍邱6个民工团1.6万常备民工便集结于此。指挥部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工程任务越是艰巨,领导力量就越要加强。从县委到公社党委,都由书记亲自挂帅。县委书记郝利钧任前线指挥部党委书记,县委书记处书记邹立汉任前线指挥所书记,副县长周振华任前线指挥所指挥,他们都亲临第一线指挥平岗切岭,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当指挥员、宣传员,又当技术员、战斗员。

石质软、风化重、变层多,机钻打眼不断卡钻,装上炸药又漏气,爆破功效极低,施工陷入僵局。工地指挥所现场召集技术人员,进行分析研判,集中众人智慧,经过探索实践,终于发明了“洞室爆破法”,即在风化石中凿4到5米深的竖井,长1米宽的洞室,再在井底开挖3个洞室,每个洞室装炸药1600斤,连成爆破群,4个竖井一次爆破。终于,突破了一大难题。

开挖的问题解决了,运土的矛盾又凸显出来。当时主要运土工具是扁担、箩筐,稍为先进的也只是木制独轮车,费时耗工,效率极低,特别是在高填方、深切岭工地,这两样工具更难奏效。平岗切岭平均深度24米,再加上坡上的堆土,高程高达近10层楼,用民工的话说,“抬头掉帽子,上坡碰鼻子”,运土只得斜着攀爬,往返一趟需数十分钟,每人一天运不到1方土。指挥部领导又与群众集思广益,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明了“倒拉器”运土工具,就是在坡顶装上滑轮,用长绳子系住独轮车,一个人掌握车把,两个人拉着绳子往上拽。这样缩短运程,轻巧灵活,省力省工,而且操作简单,很快就在工地推广。受此启发,举一反三,工地上相继发明了“脚踏运土器”“三面倒土滑车”“快速上土器”“翻斗车”等一系列较为先进的运土工具,功效翻了几番。创新工具与革命干劲相结合,终于拿下了平岗岭这个拦路虎。

沣西干渠白龙井一段渠道,穿岭深切20米,刚扒开黄礓土挖成河道,流沙很快就涌上来将河道堵塞。乳白色的流沙像发酵的面团,粘性很大,铁锹插进去都很难拔出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天也只能清除几寸厚,而且第二天又恢复原状,挖好的河坡还不断塌方。工程受阻时,党委领导与工程专家实地研究对策,发现河坡陡的地方流沙上涨得快,常会塌方,而河坡缓的地方流沙上涨得慢,也未见塌方,于是决定扒宽河道上游,放缓坡度,以减轻压力。民工们昼夜奋战,用木盆、木桶、笆斗等工具装运流沙,清除河道,清出一段后就在河底铺上一层石块,最终制服了魔幻的流沙。

在史河总干渠普荫寺工段活跃着一支“妇女野战营”,全营600多人,从营长到炊事员,都是清一色的女同志。她们同男同志一样,劈岗切岭,平沟填壑,开凿出一段底宽45米、长800米的干渠,渠道切岭处深达8米,填方处高达7米,共计10万多个土方。普荫寺渠段被县人委命名为“三八渠段”,“妇女野战营”受到全国妇联表彰,并获赠奖旗一面。

二期工程进入紧张阶段,灾荒严重蔓延,指挥部原定每日补助民工0.5斤粮、2钱油也无法兑现。腹内无以充饥,大量消耗的体力得不到起码的补充,不少人患了浮肿病,甚至发生非正常死亡现象。但是,忍受着饥饿与病痛折磨的几十万民工,仍继续勒紧裤带,在炎炎烈日下,在凛冽的寒风中,抖擞精神,挥动钢钎、铁锤、铁锹、铁镐,背负箩筐、草袋等运土工具,将一个个岗岭切掉,将一处处沟壑填平,用坚强的意志力和双肩双手让山岭让路,让泥石退却,在古蓼丘壑书写“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新神话。

人民群众迸发出革命干劲与奉献精神,不仅踊跃出工,而且无偿献料。据统计,在一、二两个工期中,社员自筹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2.16万立方米、树材22万多棵、圆竹65万公斤、毛竹12万多棵、旧钢铁437吨。许多群众把自己准备盖房子的木头、门板都献了出来,有的甚至把为老人准备的棺材都拆散作为木料抬到工地上。老区人民就像当年抗击日寇、支援解放军渡江战役一样,投入到新中国建设和改变家乡面貌的伟大实践中,至今想起这一幕幕动人场景,我们依然心头热流涌动,肃然起敬。

曾参加和采访过工程建设的老干部和媒体记者,回忆当年,感慨万千,高度概括出“史河引灌精神”——

大胆谋划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依靠群众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协作精神,牺牲自我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

如今,历史已步入新时代迈进新征程,而史河引灌工程所积淀的这种伟大的文化精神,依然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牢记初心、砥砺前行,创造新时代英雄业绩的巨大动力,也将成为世世代代永远传承的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河引灌,是一幅图卷,更是一座丰碑。

赵克明,皖西洪集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小说、诗歌和文学评论散见《中国校园文学》《写作》《散文选刊》《广州文艺》等纯文学刊物,入选《初心》《精短散文佳篇选粹》等文学作品集,获得全国教师文学奖、淠河文学奖、映山红文学奖、安徽省新闻奖(副刊)等奖项,出版《赵克明教写作》等写作类专著,自编《悼念一条河》等文学作品集。

2021年第二期
总第66期

《史河风》杂志常设有本土作家,好看小说,世象写真,人在旅途,史河诗韵,校园新生代,蓼城书画,人物等栏目,接受固始及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投稿,力争原创首发!

一本标志固始人精神高地的文学刊物!

(0)

相关推荐

  • 2019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分析及2020年粮食生产情况预测[图]

    2019-12-11 14:04:52 自古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粮食成为延续华夏灿然文明的基石,是维持国家稳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 ...

  • 十七连丰 | 北大荒集团2020年粮食总产达到426.8亿斤

    喜报 2020年北大荒集团 粮食总产量 426.8 亿斤 实现十七连丰 12月13日,笔者从北大荒集团经济分析与统计中心获悉,2020年北大荒集团粮食总产量达到426.8亿斤,比上年增加21.4亿斤, ...

  • 2021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582万吨

    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数据,2021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582万吨(2916亿斤),比2020年增加296.7万吨(59.3亿斤),增长2.1%.其中小麦产量13434万吨(2687亿斤),比2020年 ...

  • 《渠 水 悠 悠》

    <渠 水 悠 悠> 张帆 岷江水有岷江水的意志 他穿越高山峡谷雪域草地 大海才是它的方向 大海才是它的归依 在都江堰 因为遇到了李冰父子 岷江水有了新的温度 天府之国写下不朽的传奇 今天 ...

  • 【春风诵读】杨传熙诗两首

    作者  图片  杨传熙 编辑  黄骏 文史采访---北庙行 三阳春润 一路满乡音, 故枝相摇频, 白露河水晴波温, 露花醉 梦绕云. 岁月深处古街深, 文庙牌坊乡愁纹. 南风吹尽多少事, 纯情不变古乡 ...

  • 王生飞 | 七月颂歌(抒情诗)【特约作家】

    七月颂歌(抒情诗) 作者:王生飞 七月颂歌(抒情诗) 你, 驾着红船 从南湖扬帆起航 怀揣玉壶初心 朝着理想的远方 你,历经惊涛海浪 血雨腥风孕育的坚强 黄河长江养育民族魂 铮铮铁骨锻造国家脊梁 邀来 ...

  • 【陕西渭南 郭明】原创//七月颂歌

     2021第182期总第1526期  七月颂歌 盛夏的七月烈日炎炎, 盛夏的七月红旗飘飘. 在这盛夏的七月, 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岁华诞  . 让我们载歌载舞,放声歌唱. 鲜花簇拥,铁锤镰刀熠熠 ...

  • 我和党,七月,大地

    红色的部分是血 是告诫,是隔着时空 集合的队伍 七月,大地灿烂 我摸到铁,匆促的光  镰刀说,斧头说 黑色的腔调,说革命 并非硝烟,弹片 还有死,把一些家庭  拆散,把一些骨肉 送至渡口,暗夜 烈 ...

  • 《七月的风 》文/寻梦 ||诵读/花开半夏

    沐兰之香 拙兰香逸远,无风蝶自来 七月的风 文/寻梦 ||诵读/花开半夏 风,总有它的缠绵情意,总有它的放荡不羁,总有它的坦然自若,也总有它的咆哮不已.而七月,风的性格全都展露在这碧翠,绚丽多彩的季节 ...

  • 《信阳颂歌之三》文/黄振国||诵/难得糊涂

    沐兰之香拙兰香逸远,无风蝶自来 祝福信阳 文/黄振国||诵/难得糊涂 -----信阳颂歌之三 当东方天际出现了一片霞光, 我就默默的祝福您-- 魅力信阳. 想必那鸡公山上的报晓峰, 早已洒满了金色的辉 ...

  • 《神州大地》 文/Alan||诵/面对大海

    神州大地 文/Alan||诵/面对大海 翻阅五千年回忆 抒写华夏风华录 远有神话励前行 引流志气高远洋 古有神将筑梦城 征战四方守故乡 近有抗日民族魂 鞭挞入侵立国雄 今有华夏种花匠 梦远归根知本源 ...

  • 《信阳颂歌(之一) 》 文/黄振国||诵/沐兰

    沐兰之香拙兰香逸远,无风蝶自来 信阳颂歌(之一) 文/黄振国||诵/沐兰 歌唱信阳 信阳,我美丽的家乡一一 青山绿水,五谷金黄, 人杰地灵,歌舞之乡, 叫我怎能不为您歌唱! 信阳,我美丽的家乡-- 春 ...

  • 同题作品:《花开,在希望的大地》文/清澈如泉||诵读:沐兰

    同题作品: 花开,在希望的大地 文/清澈如泉||诵读:沐兰 编辑:花开半夏 花开的春日 晨风吹送着惬意 你的长发飘逸在一袭红裙里 你循着清香 漫步在花开灿烂的大地 这是希望的田地 孕育着春的盎然 勃发 ...

  • 《一枚新春的鸟蛋叩响大地》文:温青||诵读:沐兰

    一枚新春的鸟蛋叩响大地 文/温青||诵读:沐兰 版式设计:沐兰  编辑:沐兰 春天还是个原点的时候 一枚鸟蛋就开始呼唤大地了 那是漫长的寒冬 翅膀抱紧的一丝体温 只为泥土保留一颗火种 就这样 一枚新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