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有情》 序言
《岁月有情》序薛家柱建国七十周年盛典过后,松龄先生寄来了厚厚的邮包,内有约二十万字的打印文稿《岁月有情》。松龄年逾古稀,却对写作乐此不疲,这是他今年第二本散文集了,我深深为之感动。他挽请我代为写序,因之欣然允诺。我打开沉甸甸的书稿,躲进书房,全神贯注地阅读起来,一口气读了半个多月。《岁月有情》是一个普通人的传记,也是二十世纪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史、心灵史。读着,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上个世纪纷纭繁复的难忘岁月。松龄和我相识近半个世纪了:他是作者,我是编辑;他任作协秘书长,我当主席;特别是他调到市文联后,我们成了同事,又都是主席团成员。看似我们平时很少联系、交往不多,但他与我都出身教师,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朋友,因此读起《岁月有情》来倍感亲切,颇有共鸣。本书的主人公就是松龄本人,他祖籍江苏泰兴,一九三九年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青年时代到天津谋生,白天在通成公司货栈当练习生,晚上在青年会英文夜校学习。几十年的历练,使他成为一位财会达人。松龄跟着父母从北京到天津,再寓居姑苏,一九五一年来到杭州,一住就是六十多年。他有南方书生的细致,也有北方汉子的大气,故给我以“南人北相”之感。松龄先生从小聪明好动、兴趣广泛,爱好美术、音乐,喜欢乐器、表演,还是体育运动爱好者。虽然家庭人口众多,经济也不富裕,但依靠父母的辛勤操劳,使一家人得以温饱,幸福和美。松龄先生有幸考上杭州师范这样一所百年名校,有顾西林、俞乃大等名师教导;毕业后又获得在市重点天长小学任教的机会,使他得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也使他获得了美好的爱情并筑起了温暖的小家。松龄此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他在学校是一名优秀教师,他在少年宫是一名先进工作者。改革开放后,他更在自己喜欢的教育本行发挥出全部才能,为上城区广大学子造福,做出可喜的成绩。松龄先生认为岁月本无情,正因为人生中有了亲人,有了师长,有了朋友,有了孩子……才使人生绚烂多姿,才能感受到真情的存在,才有这本《岁月有情》。《岁月有情》的显著特点就是“真实“。全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诡秘曲折的故事,没有你死我活的爱情,也没有缤纷绚丽的场景。令人感动的是这些文章所写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没有虚构,讲的都是真话,没有谎言。作品真实地书写了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些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可谓是时代儿女的一个缩影。它的写作完全出自本性、出于自然,故可信度很高。最典型的就是松龄先生为娃哈哈取名一事,《我和娃哈哈》一文原原本本地把取名经过写了出来,既不贪天之功,也不委曲求全,他实事求是地诠释了事情经过,让公众知晓了“悬案”的内幕,还历史,也还自己以清白,杜绝了以讹传讹的流言蜚语。《岁月有情》另一个特点就是由小见大、由表及里。作者擅长选用典型事例通过细节描写,来叙述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成长、拼搏、奉献的经历。如一块“蓝色纱巾”、一卷“竣工图纸”、一盆昙花,一些老物件、甚至一个错字、一个方言词语……都能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阐发出一番哲理,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岁月有情》在文学上也有其特点,它属于传记与纪实小说之间的文本范畴,我很难用传统的文体来将它界定。它是传记,但又具有强烈的纪实文学色彩,因为它不光是客观地记述作者的成长历史,而是希望从主人公身上折射出广大知识分子的命运,作品提出了发人深省的有关中国现状的一些重大问题,这使得《岁月有情》就有了广度和深度,有了较强的思想性。《岁月有情》的作者退休后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对家史、家学作了深入的整理研究,采访了大量亲友师生,参阅了许多历史资料,终于完成这二十万字的作品。其精神可嘉,其盛情难却,予应命,是为序。己亥晚秋于钱塘江畔江新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