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越是没有出息、层次低的人,越喜欢频繁发朋友圈

在信息交流日益便捷的今天,家家户户必备手机电脑,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因为互联网的发达,我们能与整个世界有着更加强烈的联系,我们也能与朋友的交流更加频繁。毋庸置疑,互联网方便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对于情感的维系,足不出户就能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微信朋友圈成为很多人承载情绪的一个小天地。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可以看到这么一个现状,朋友圈里大致分为了两种人,一种是整天频繁分享生活的人,一种是从不分享生活的人。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其实也是他们性格的体现,如果再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这两类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截然不同的,而越是喜欢发朋友圈的人越是没有出息。

一、越是一无所有的人越爱炫耀,越爱发朋友圈在日常生活中,朋友圈的动态无非就是一个人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有的人分享自己的明显。生活并不是为了让朋友了解他的近况,而是想让别人知道他现在的生活多么富足。成日在朋友圈频繁发一些旅游的动态,发一些名牌包包和衣服,这就是一种明显的炫耀心理,这类人往往会频繁的发朋友圈,因为朋友圈真假难辨。朋友圈也给了很多人伪装自己人设的机会,外人了解他只能通过朋友圈来切入,朋友圈里自然是随心所欲的发布自己想要别人看到的。这类人往往有着极强的炫耀心理,或许是来自于小时候贫穷的家庭生活,也或许是家里真的非常有钱,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生活中似乎没有其他可以证明自己的事物,因此发朋友圈成了他们唯一可以获取尊重的方式,爱炫耀的人往往都是低层次的,也是没出息的人。因为他们的生活都用去了伪装自己的朋友圈,伪装自己的人设,而人的注意与分配都是有限的,对朋友圈的过度投入精力,自然而然没有其他精力放在自我完善上。这类人还很容易沉湎于自己所设立的人设中,沉迷于别人的赞美中,精神上的满足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得到了“救赎”。他人的关注,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这种虚无的快感,频繁分享动态满足了他们低层次的自我需求的获取。

二、频繁发朋友圈的人心智不太成熟,难有出息从某个角度来看,频繁发朋友圈让朋友了解自己的近况,其实就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小时候我们会极度地依赖自己的家人与朋友,当自己经历什么事情后就总会想着把它分享出去,小时候的我们一哭一闹都极为明显。因为越是明显的哭闹越能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需求,感受到我们处境,从而让父母帮助我们处理我们的处理与困难。频繁发朋友圈也有这样的作用,那些未曾谋面的朋友可以知道我们的处境,我们同样也可以获得更多人的理解,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得到那么多人的理解。

爱哭爱闹,爱获得理解的心理就是心智不成熟的体现,因为自己无法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于是想要从外界获得一些支持与帮助。而作为一个成年,心智还不成熟,那么他真正是一个达标的成年人吗?心智不成熟的人也很难有出息,有大作为。然而这种支持与帮助会成真的概率也微乎其微,大部分时候你得到了是别人的理解与甚至是同情,总是渴望别人理解的人又如何面对真正的风浪。频繁发朋友圈也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自我暴露(Self exposure),依靠这种自我暴露在短时间内你确实能收获到一些理解,可是时间一长没人会真的关心你。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大家都在用力地活着,都已经自顾不暇,如何再来“拯救世界”?频繁发朋友圈的人很难获取自我成长,他们的层次也无法提升。

三、频繁发朋友圈的人精神世界不充盈,难以有长远发展正所谓“牛羊成群,猛兽独行”,要么孤独,要么平庸,无法忍受孤独的人,也难以获得成功,仔细观察身边的“独行猛兽”你会发现他们的朋友圈几乎没有多少动态。忙着发朋友圈的人都忙碌于网络世界上的交际,从不发朋友圈的人在与真实世界接触,他们往往更享受付出的时光,而不是喧闹又假意的寒暄。频繁发朋友圈的人,大多都渴望拥有好的人际关系,拥有更多的朋友,因为他们很乐于展现自己,同时也不喜欢冷清与孤寂。他们的生活重心不是自我建设而是分享生活,过度的分享生活其实会让人看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因为人的天性就是越缺乏什么越炫耀什么。

频繁分享自己的生活的人,没有多余的心思进行自我建设与自我提升,他们确实热爱生活,但是热爱生活和底层人并不矛盾,很多人都在苦中作乐但是不一定有出息。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足够充盈的话,他思考问题的深度绝对会比整天只是爱发朋友圈的人强,因为他的主要能量来源不是朋友圈里别人的点赞和评论,而是来自于他自己。有出息的人,有长远发展潜能的人不会频繁地分享自己的动态,因为他知道这些分享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比起毫无意义的分享他更愿意默默努力然后一鸣惊人。底层人之所以层次低,会在底层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种自我提升的能力与思维,他们很容易满足当下的现状,然而平凡与平庸是两回事,认不清现状甘于平庸还安慰自己难能可贵。

总而言之,一个频繁发朋友圈的人大多没有什么出息,因为过度关注虚拟世界的人很难认清生活的真相,他们多半沉溺于网络世界的虚无快感,对生活持有更多的逃避心理。因此也很难从泥泞的现实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实现长远的发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编辑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oreland, R; Beach, S. (1992). Exposure effects in the classroom: The development of affinity among stud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28, Issue 3, May 1992, Pages 255-27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