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让:上海小住
以前也有过在上海小住的经历,但最多不超过七天,这次住的时间稍长,似乎也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感受。
我儿子原先的房子地处中环之内,是那种典型的老小区,厨房窗户正对另一户人家的厨房窗户,我在炒菜时无数次透过窗户看到一个主妇也在炒菜,我期望着她能像我看她一样也看我一下,然后我们相视一笑,就算认识了。可惜,直至我儿子搬家,我都没能等到她抬头。
小区里不时有人牵着狗或搀着小孩,要是在我的家乡,我对狗狗或小孩喜爱的神色,一定会令他们倍感自豪,进而将我引为知己,可在这里,有的只是冷冷的一瞥。
家附近有一个免费公园,无数老人在里面锻炼、聊天,可操外地口音的我们,永远也融不进他们队伍……
我儿子的新居地理位置稍微偏了点,但离地铁口只有两三百米,出行极为便利,附近生活设施也挺齐全。然而,令我们满意的不是这些,而是这里的人。
我们来的第一天就到附近的超市去买菜了,因为对附近不熟悉,来回都要用手机导航。在超市买完菜,结账时被告知没有方便袋,只有环保袋卖。我正在迟疑要不要买一个环保袋时,一位大妈居然竟然主动掏出一个布袋子,说是送给我。结完账,大妈问我们是不是来自南通,是不是她的老乡。原来是我们的口音“出卖”了我们。大妈说,她的老家在海安,多年前就来上海定居,是上海退休职工。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多聊就分开了。没想到,一会儿之后,我们竟然再次“相遇”。
从超市出来,跟着导航,我们竟然找不到住处了。我们在一个和我们小区长得很相似的小区里转圈圈,导航一会儿让直行,一会儿让掉头,正在我们一筹莫展时,忽然听到小区门口有人冲我喊“阿姨”,竟然还是刚才的那个大妈。她说,看你们乱转圈,是不是走错门了,是不是隔壁小区的?经过这么一提醒,我们发现果然是进错门了。
第一天就遇到好心的大妈,真的感到好幸运。后来又遇到几次,我主动加了她的微信,她也和我聊了不少家事,还给我们送了两根她煨了近两小时的玉米……
楼下经常看到一位大爷。他见我们每天进进出出,都会主动问:出去逛逛?回来啦?他义务帮大家收快件,还按楼号将快件整理好。我们有快件时,他就提醒我们放在哪一角。那么多快件堆在一楼,签收人就是“一楼大厅”,可从未听谁说少过东西。
……
在楼上,我们经常会听到楼下大人小孩的欢声笑语,恍惚间似乎回到了家乡……
是不是因为离市中心远了点,这里的人就不一样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