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问答录(一)
关于书店的问答录
这篇是和一位在厦门读书的哈尔滨朋友·缺的聊天,其实看似无关紧要的对话,每一个具体的细节都可以拿出来做一个深入的话题探讨。这个世界最无知的事儿可能是我们把复杂的事情看得太简单,最可怕的是我们又容易把最简单的事儿做得太复杂或太随意了。
(其时夜雨图)
问1.1:厦门都有什么比较好的书店?
答2.1:去年去过厦门,逛了晓风·琥珀·小渔岛等书店
1.2:后两家我都没去过,等返校后去看看;前一阵倒是去了纸的时代,搞得还蛮豪华的。
2.2:好像纸的时代从厦门起家的,所以肯定做得豪华些。
1.3:哦原来是连锁啊。我只在厦门见过,都不了解
2.3:纸的时代在合肥·郑州·厦门都有,是跟你大摩广场地产走的。另外十点书店也不错,我朋友之前在那儿选品,后来也离开的,不如他意…
1.4:哦哦,长知识啊!你的工作是考察调研各地的书店吗?
2.4:其实是维护和扩展渠道,客户调研也算,不过最主要还是促成交易,其他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1.5:哦哦,主要是线下?
2.5:主要是线下书店的批发,线上也做
1.6:哦哦,我总有一种错觉:社科类图书销售主要靠线上,线下书店生存还是很大程度上依赖卖咖啡和周边,再就是搞民宿;社科类书籍的批发,怕是不好做吧?(其实这些我不懂,说的都是些个人感受,你别介意哈)
2.6:那是细分市场的不了解,其实真正的线上销售的永远都是畅销书,然而社科类书比文学·经济·历史·儿童·公版·教辅类书永远都是畅销书之后的小众型的,社科类书一般是线下书店沉淀下来的产品,其实回答你这个问题也蛮考验我的,毕竟我没有拿出这份数据来论证我观点的正确性。然而,从上游出版产品线的布局来看,社科学术类书永远都是已经在其他产品线赚钱后才开始布局。当然社科文献·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不在我所的范围,毕竟他们的主打产品也一直都是社科学术类书。社科类书本来出版印刷量少,一般先出平装本,之后销售好的话再出精装本,哪怕也是出平装本,价格也会上涨1/3以上
1.7:哦我明白了,你应该是做所有品类的渠道维护扩展,而不是限于社科类,可能因为是在会社群和看理想群认识的吧,我竟然陷入了这个莫名其妙的思维定势;所以以后见到喜欢的新书,还是得果断入手。
2.7:嗯嗯,你老家在是哪儿的哟?是哈尔滨的吧?
1.8:嗯嗯。话说你们有没有想过拓展一下高校里面的,比如学院楼里面的咖啡店的渠道呀,现在学院里面的咖啡馆都越盖越大,学生老师出入多,规模应该也不小。
2.8:高校书店目前已经颓废不堪了,看看去年发文高校配套一家书店的文件,看看今年是否有新一轮高校书店复活了,毕竟目前来看很多都是套取项目资金的一种模式,哪怕城市书房建设也是如此。毕竟书店行业属于输血容易造血难。烧钱容易赚钱难的行业。
1.9:这么惨啊。哎…
2.9:哈尔滨中央大街&学府书城&果戈里书店&众创书局都不错,可惜重创书局最烧钱打造成网红店,可惜所有从业人员都参差不齐;书店行业必须重新洗牌,进入员工专业化&销售市场化模式。
1.10:嗯,我也有参加过哈尔滨这边一些书店举办的活动,爆款还是畅销书作家签售,读书会之类的都不大搞得下去。学府书城,感觉主要还是靠卖教辅书(偏见哈)
2.10:
学府书城确实教辅书多,不过也有蛮多社科类好书,然而他们的摆设迫使自己变成一家杂乱无序的仓库一样,甚至同作者的书也放得哪儿都是,可能是读者乱放,更多时候还是员工并没有做到用心归置图书,管理层可能也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也习以为常无所谓了,得过且过的应付吧。
资本从出版上游慢慢渗透到书店下游,目前没有哪家地产商真正驯服过一家书店,书店比想象的难做;也比想象的好做,从媒体曝光度来看,没有哪个行业的店铺能够有书店这么荣幸被媒体行业所曝光或被不看书&不懂图书的人所吹捧。
稍微做得好一点的书店,比如一个城市有那么三五家,基本上媒体就一窝蜂的循环曝光他们,毕竟附庸风雅&高雅的媒体人也实在想不出其他办法来指摘哪家书店做的不好,可能这些媒体人压根也分不清出版社&出版品牌,也可能不知道什么学科分类或中国图书分类法。
行业内的人基本上都属于商业互吹得多,实际指出哪儿不对的特别少。比如每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出版行业那么多业内媒体居然没有哪家真的愿意出来指出展台设置的不合理或大多数参展的员工甚至就走走形式,也很少在乎采购方或普通读者逛展的舒适度,别说舒适度了,甚至像神一样坐一排堵在一起,想走近展台&展柜看的采购方或读者都觉得怕打扰他们,他们也难得有给你好脸色看的,你也就懒得近前看了。
1.11:是啊,好像书店越来越成了城市景观旅游景点打卡胜地,一个城市就只有几家大的网红书店活得下来。记得我小的时候不是这样,那时候小区里就有私人开的小书店,上小卖部买零食的工夫,家人都会顺道带我去书店溜一圈,顺手买两本文学名著啥的,书店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去个书店,仿佛是大不了的事。
我现在住的小区,几千户居民,几层的购物中心里电影院超市游乐设施品牌店连锁餐饮啥都有,没一家书店。
2.11:这就涉及到生活方式的改变或图书打折战之后,每个人在线上购书也更方便,也养成了图书必须打折才实惠的路径依赖了。
1.12:学府书店倒是一如此,我小时候就那样,不过可以随便拿书看,旁边还有椅子,呆一天也没人管
2.12:因为开书店不赚钱,所以书店复合空间模式的出现以及大型商场配套书店更多是涉及所谓的引流吧或者资源的置换
1.13:是啊,大的结构性冲击一来,生活方式不可逆的转变,涉及的又何止图书这一条产业链。说不上好坏,还蛮值得观察研究的。
2.13:图书慢慢退化自身的阅读功能,成为更多场所的装饰品或者成为资深阅读者的收藏品
1.14:哈哈必然趋势吧
2.14:是的,其实图书总量一直在增长,读书好观念也没多长时间,不过30多年,甚至也起起伏伏,没过几年都有所谓的读书无用论的舆论复活。其实没怎么读书的人可以告诉你,他祖宗十八代都是农民,读书不重要;另外是读书多的人也会告诉你,其实读书真的不重要。打个不恰当的类比,这有点类似没钱人跟你说,赚钱多了也有烦恼,有时间赚钱可能没时间花;和有钱人告诉你,钱多钱少其实不重要,开心就好,倘若我们都信他们觉得没钱或不读书都不重要,那就是被忽悠了。诚然,你也可以认为纸质图书仅仅是某种信息载体,不管如何,都得通过某种方式获取最优质的信息,当然也可以看电子书替代纸质书。
这个世界处处都存在所谓的信息时差和商品价格差。信息时差是一个常识和观念传递到你我或大众所熟悉或成为常识的时间差距,而商品价格差的形成更多是信息时差和技术差两方面影响的表征。
1.15:而且电子书是真的方便
2.15:电子书并不一定能够取代纸质书,看电子书的也会阅读纸质书,不过是纸质书的内容值得多次阅读的话,这样子可能才会买纸质书;另外,纸质书的断版以及其他出版政策的影响也迫使资深阅读者更倾向购买可能不再版或断版的纸质书。
其实,受多一些教育的人,生活条件好起来,也会慢慢在客厅或卧室摆个书架裝自己喜欢阅读的纸质书。这么说吧,你身边爱好阅读的人到底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呢?
1.16:嗯嗯也是,我这是穷惯了,要是有钱且有地儿放我也喜欢纸质的。想象力全被贫穷限制了
2.16:买书多的人,除了自身的阅读之外,也有仓鼠心态,或者说读书人的心更欲壑难填。
另外资深阅读者和小众学人,依然会持续购买某领域的图书。因为,该类型图书是其深入认知该领域的著作和教学以及写作的原材料。
1.17:是,这个曾经让我很椒绿,看着一大摞一大摞甚至没拆封的书鸭梨山大。后来尽量看电子的,就好很多。
2.17:嗯嗯,准备吃饭了,回头再聊。
饭后…
2.18:其实,今天跟你聊天的内容也可以整理一篇文章出来,所以现在问问你,是否同意把你的问题当做我文章的引子。
1.18:哦没问题,我就随便问问,若你觉得这问题有价值我也很开心呀。
2.19:每个问题都可以深入探讨,不过要是写成长文又怕得罪人,不适合长篇大论,怕以后有人穿小鞋。
1.19:兄弟你的工作环境挺凶险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