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郑州市一检作文及范文赏析(一)

阅读与写作系列之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自利利他,胸怀天下。”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另类解读:此处“为”念作wéi,是“修养,修为”的意思。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2020届郑州市一检作文及范文赏析(一)

一、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审题

我提倡三遍阅读法审题,不用刻意去归类去挖掘,简单点,再简单点。

   第一遍,从头读到尾,一个字都不放过。关于作文审题,“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样的话,“发言稿”、“班会”、“同学们”等词语就可以顺利进入你的眼帘,你就可以彻底避免考后的尴尬:发言稿?发言稿是什么鬼?!

   第二遍,分层品读,圈划关键词。材料分三段,第一段是中心材料,第二段点明话题,第三段提出写作要求。第一段既然是中心材料,那就要细细分层了。第一层,谈“利他”精神;第二层,谈“自利利他”要兼有;第三层,谈“利己”。

   第三遍,对比分析,因果分析,立意出炉。在分层品读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只一味“利己”,不妥;一味“利他”,有违本性;“自利利他”,是最辩证的解法。因果分析的话,第一段所引用的句子都是“因”,然后生成了各自的“果”。这里对比分析,观点已出。

温馨提醒:

1、行文时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比如中心材料里的三处引用,都可以为我所用,且显得扣题很紧,确保材料的中心地位。

2、原材料中点出,“利己”还是“利他”?一类词显而易见!切莫更改为其他词,其他词可以用来解释一类词,但不可替代,一旦替代,就是偷换概念啦!另外,原文对一类词用了引号,以示突出强调,我们在行文时也要尽量用引号,与作文材料保持高度一致。

3、关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另类解读。此处“为”念作wéi,是“修养,修为”的意思。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三、范文赏析

秉利他精神,行稳致远(56分

2020届郑州市一测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主题是《秉利他精神,行稳致远》发言稿的格式用得很规范。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水包含的利他精神,“自利利他,胸怀天下”是先贤追求的境界,然而目前却有不少人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论摒弃利他精神,我对此深不认同,只有秉承利他精神,我们才能行稳致远。(将材料利用得相当充分,值得学习!)

利他精神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更是世人的文化共识。

在古中国,孔子昔日携一众弟子奔走四方,周游列国只为传播“仁”的思想,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里的“仁”便是利他精神的一种体现。与之雷同的,道家讲“道不渎者不强聒,道化自然,诸类终始循环,无有不化于道者,故曰圆满。”若无利他精神傍身,何来集圆满之于大成者?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些孤岛彼此连接,结成一片广袤大陆。”利他精神意味着互助、奉献,最终化为连接孤岛的桥梁。日本经营家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提出“燃烧理论”,将主动燃烧、感召他人的利他精神比作物质的自燃性,也充分表现出他对利他的肯定。利他精神,实为世人的一脉传承,文化相通。(三处引用也是三处排比,较为有力。每一处引用后有分析,分析后用分号的话,层次会更清晰。)

秉利他精神,达行者无疆,获利己之效。

利他与利己并非是对立的。追溯于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屈左徒为民生奔走,明清学者王阳明,程颐为宣扬心学理学四处呼吁;近当代,有文豪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梁启超谭嗣同为唤醒国人甘愿流血;揆诸当下,杜富国勇敢替战友抗下爆炸伤害,张玉滚毕生奉献于山村小学……或是责任所在,或为达成己向,或被时局所趋,他们皆是利他精神的践行者,行稳致远,最终收获“鲜花与掌声”,达利己之效。(论据充分,有古有今,不足之处,应尽量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程颐是宋人,应在阳明前;梁谭二人应在鲁迅之前。)

一味利己应摈弃,自私之举不可取。

当下社会中,有重庆万州女乘客为一己之私置整车人生命于不顾,落得一车十几人命丧桥下;亦有高学历地铁霸座男,肆无忌惮侵犯人权,遭到广大网友讨伐;官场中,腐败高官大批落马,昔日揽财之举将自己受制于牢狱,罪有应得……利己主义的弊病不言而喻。(联系现实,反面例子,排比铺陈有力度!)

秉利他精神,行稳致远;以此结之,共践行之!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简评:

1、观点辩证,抓住“利他”,兼及“利己”;领起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排序,且“利他”领起,落于“利己”,思路清晰,有行文的大格局。

2、人物正反论据非常充分,可见阅读量之大,厚积薄发。

3、引用较多且较为得体,文化底蕴深厚。

利他利己,比翼齐飞(55分

2020届郑州市一测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利他”成为最高精神品格。而如今不少人却认为“利他”有违人性,应当反对。而我认为,“利己”与“利他”不是不是对立的,而应比翼齐飞。(引用分析得到位。)

慎思之,“利己”绝非牺牲他人,而是以自我完善为他人造福。

诚然,“利己”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但我提倡的“利己”不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违背社会公德,甚至违反法律规范,而是竭尽全力争取发展机会,完善自身,以汇入时代的潮流,造福人类。

“利己”是花,“利他”是果,用“利己”之花完善自身,才能收获“利他”之硕果。“利己”与“利他”不是对立的两面,“利己”为“利他”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可能,为“利他”创造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比喻论证,辩证地分析,较为形象。)

明辨之,“利他”不是牺牲自己,而是立足社会更好地推动自身发展。

鲁迅曾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生取义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是开国英雄——十大元帅;他们是为国立功的张富清、李延年;他们是拼搏进取的红军战士……在现代社会,他们是青蒿素的发明者屠呦呦,他们是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是核潜艇专家黄旭华……

他们牺牲掉部分自我利益,投身祖国的建设,造福千万中国人民及至世界人民,他们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彰显了奋斗的民族精神,他们在“利他”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何尝不是一种“利己”?

笃行之,唯有“利他”与“利己”并重,才能汇聚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利他”目标的“利己”,就如无头之蝇,难成大器;失去“利己”指引的“利他”,就如年迈老人,缺乏活力和动力,陷入疲倦。只有将“利己”与“利他”有机结合起来,让二者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迸发出社会进步的绚烂火花。(对比论证,较为辩证,有力。)

“青年,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我们作为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的新人,更应以开阔的眼界纵观世界,在社会规范下追求“利己”,以完善自身,提高素养,积累才学;再以“利他”为最终目标,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化为水滴,汇入时代江河,成就自身,也早就中国的磅礴气势。

总而言之,“利己”与“利他”不是硬币的两面,有你无我,而是时代蓝图的两块,缺一不可。(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简洁作结。)

利他利己,比翼齐飞;

民族复兴,指日可待!(四字句短促有力,发出号召。)

谢谢大家!

点评:

1、本文最大的优点,还是逻辑。巧妙地用“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串起了领起句,层层递进,辩证分析,浑然一体。

2、语言运用较为灵活。多处引用,多处比较,多处排比铺陈,使议论中有了几分灵光。

3、不足之处:事实论据还是少了些。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科技精英:

一枚枚勋章,铭记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于敏、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

一个个名字,一段段传奇,已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他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

他们冲锋陷阵、顽强拼搏;

他们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他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他们是共和国的荣光。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