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和夏桀,两“夏”不相干——司马迁给我们开的历史玩笑

今天4月1日,愚人节,我们就来谈谈,司马迁给我们开的历史玩笑。

一、述而不作,照样犯错

众所周知,司马迁写史记是在西汉,此前经历了秦末战争,再往前是春秋战国战争。长期战争,伴随着的就是长期混乱,周王朝又搬来搬去的,史料遗失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最难写的历史,就是秦朝之前这段,即先秦历史。

那么,对于难度极大的先秦历史,司马迁是如何搞定的呢?

通过读史记,我们会发现,司马迁的方法,是先把收集到的资料排列在一起,即”述而不作“;然后在每章的结尾,对这些史料进行点评,叫做“太史公曰”。

为什么要”述而不作“呢?

因为司马迁收集资料的来源,并非一处,而是多处,其中的资料,难免有不一致、甚至说法相反的地方。对于这些观点,司马迁也难辩真假,不好取舍,怎么办呢?

述,而不作,把判断的权利交给读者,交给后人——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这是一种对后人负责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史记中,会看到一些前后矛盾的记载,这并非是司马迁脑子糊涂了,或者故意为之,而是他收集的资料,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司马迁,也有打瞌睡的时候。比如《夏本纪》中,他就给后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二、夏禹和夏桀,夏朝和夏后朝是一回事吗?

《史记 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

又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

又载:”夏后帝启,禹之子。“

又载:” 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大家发现了吗?

禹建立的,是”夏后“朝,他儿子启继承的,也是”夏后“朝。

然后到了“商汤灭夏”,消灭的是夏桀,取代的是”夏朝“。

”夏后朝“和”夏朝”,是一回事吗?

如果说是,为何不统一叫法?

如果说不是,又为何都放《夏本纪》里?

嘿嘿,这就是司马迁给我们开的玩笑——搜集到的资料,本来记载的就是”夏后朝“和”夏朝“,他”述而不作“,如实记载。但是在归类的时候,他望文生义,就都归到《夏本纪》里面了。

本来呢,这是一本糊涂账,历史过去几千年了,司马迁都搞不清的事情,我们又能怎样呢?

但是,有了地形考古学,用古老的龙脉理论和先进的卫星技术,我们就可以根据史料的蛛丝马迹,揭开“夏后朝”与“夏朝”的本来面目。

三、什么是“夏”     

《说文解字》载:“夏,中国之人也。”夏,是中国人。这个解释,并不能告诉我们,夏的本意是什么。

再来看古文字夏。在古代,夏字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是金文里的,这样的:

还有一种写法是甲骨文里的,这样的:

那么,为什么一个字会有两种写法?这两种写法又代表怎样的含义呢?

其实真相很简单。

有一种中草药,叫做半夏,具有解毒消肿、散瘀止痛的功效。

《月令》记载:”仲夏之月......日长至......半夏生。“就是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白天最长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采挖半夏这种药材了,“半夏生,日长至”,故名“夏至”。

再来看古文字“夏”

“夏”字的这种写法,右上角,象形的是半夏的花苞佛焰苞,里面有一粒粒的半夏籽;最下面,象形半夏的秆茎。

左上角的太阳,则象形太阳此时位于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太阳最高的时候,所以白天最长,影子最短。

有一种昆虫,叫做蝈蝈,叫声非常响亮,所以被当做宠物养。

在有的地方,人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夏至前后,蝈蝈就开始鸣叫了,“夏至到,蝈蝈叫”。

来看“夏”字的另一种写法:

这个“夏’字所象形的,从上到下分别是蝈蝈的触角、头、身体和侧面三条腿。

由此可见,“夏”的本意,就是一个季节,有的地方用半夏形象来表示,有的地方用蝈蝈形象来表示,所有夏字才会有两种写法。

四、“夏朝”在哪里?

《说文解字》载:“夏,中国之人也。”

前面文章已经阐明,中,本意指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日晷:

卫星地图上,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全军乡之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一个“中”字,故名“中原”、“中国”。这个地方,也是历史上商、汤所在。

《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那么这个夏,一定在古代商、汤一带,即今天的金寨县铁冲乡、全军乡附近。

卫星地图上看,安徽省金寨县东北方向,河南省固始县祖师庙乡和武庙乡之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一些半夏的佛焰苞,故名“夏”。

找到地方

去掉地名道路,看到数个半夏,一粒粒象半夏籽的,还有枯萎的花朵,还有佛焰苞。

扣图出来,美术功底不行,无法准确扣出。

五、“桀”在哪里

《说文解字》、《集韵》皆载:“桀,磔也。”

又载:“磔,张也,开也,裂也。”

磔,本意是将动物尸体一分为二,后引申为一种刑法,即将人从中间劈开。

再来看古文字“桀“

这个“桀”字,即是象形挂在木架上的两个半扇动物尸体,今天比较常见的就是半扇猪。

卫星地图上,在夏地的西边,河南省固始县段集乡、方集乡、商城县李集乡、丰集镇、苏仙石乡之间的地形轮廓,颇像几个半扇猪,故名“桀”。

找到地方

去掉地名道路

抠出来

桀,地理位置上和夏相近,故称“夏桀”。

六、“夏后”在哪里?

《史记》记载,禹称天子,国号“夏后”。

本号历史文章中已经阐明,禹、启,皆在今日的安徽省池州市,那么禹建立的“夏后”朝,乡必也离此不远。

卫星地图上,安徽省青阳县童埠镇、五溪镇、池州市贵池区马衙镇、梅街镇之间的地形轮廓,一部分象一个夏字“(蝈蝈),一部分象一个”后”字,合在一起,故名“夏后”。

找到地方

去掉地名道路

抠出来

地理位置上讲,“夏后“里的夏,是禹的一部分,所以”夏禹“并用,代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小结:夏禹,夏后朝,皆在今日安徽省池州市。

夏桀,夏朝,皆在今日河南省固始县和商城县交界一带。

夏朝和夏后朝,是两个地方的两个国家。

司马迁先生望文生义,把这两个地方混为一谈,给后人带来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扰,实在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玩笑。

好在呢,古代的地名暗藏玄机,层层加密,使得虽隔千年万载,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仍然可以还原真面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