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改变命运
陈天洪||四川
70周年的国庆阅兵,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其中,在群众游行中,有一辆花车特别的抢眼,它标志着教育为先,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我们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的最明显的飞跃。今年九月新学期到来,屏山县迎来了一位高学历的教师,他叫李魏强今年23岁,宜宾学院政法系应届本科毕业生。
刚出校门,初为人师的李魏强,白皙的脸上还透着稚嫩和腼腆,李魏强是不幸的,一岁时母亲去世,去年父亲也因病永远离开了他。他成为了孤儿。
眼里含着泪花的李魏强却微笑着说,我是幸运的是扶贫助学工程给我的助学金,让我完成父亲临死时最后的心愿,实现了专升本,完成学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在面临人生重要选择的关头,李魏强曾有过犹豫和彷徨,临近毕业,他在宜宾城区联系了一家条件不错的单位上了两个月班后,他终于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他做出了一个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屏山。
李魏强说,促使他做出这一重要决定的原因,除了难舍的故土情节外,还由于他曾经得到过扶贫助学工程雪中送炭的帮助。“我要回屏山,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山里面的孩子们,让知识的力量改变孩子的命运,改变贫穷落后的屏山。”
屏山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山高沟深,资源缺乏,1531平方公里土地上的29万人口中,有74910贫困人口,特困人口6810人。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考上高中或大学,因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或濒临失学。这些孩子中有的是父母双亡的孤儿,有的是父母一方因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有的家常年老病重,有的父母双双下岗,紧靠很少的低保维持生活。学生每天的食物就以米饭加咸菜为主,一个月生活费也就七八十块钱,这就是当时贫困生一个月的生活费,还得从卖鸡蛋的费用中凑成。就是这样的生活环境条件,使得学生们更加的尊重自己的学业,尊重这份来之不易对学知识的渴望。
随着助学工程的开展,屏山县委、县政府决定“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实施“爱心助成材”为主题的扶贫助学工程,努力做到“两个决不能”,即决不能让一个学龄儿童因贫困失学,决不能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困难不能就学。
屏山又是一个多民族县,屏边民族校是屏山县唯一的民族学校。因为观念问题的原因,思想上不能得到全面解放,很多贫困地区的家长不重视教育,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根本无所谓。因为学校里面的师资条件缺乏,对于失学的学生进行家访有限,有的进行过几次家访都收获甚小,路程太远一旦下雨,根本就没法行走学校。
随着进一步的教育改革和国家重视教育的政策倾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山区地广人稀,有的山区孩子读书每天要走上几个小时的路,成立村小和教学点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老师的缺乏就成为“急需”。
李魏强是不幸运的,同时也是幸运的。他所选择并且正在做的不就是“初心不改”的事情吗?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现在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很多教育工作者们都在积极的参与进来,并探索和思考改革的方案,为进一步学校条件的改善,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为学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通过贫困助学,学有所成的学子们向老师和扶贫学助学工程表示,学成后都愿意回家乡屏山工作,如果专业不合适他们都愿意转学其他专业,将所学的知识用来改变屏山的命运,让更多的孩子们能学知识,用无私的帮助,成为他们生活和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能会改变和影响他们的一生。
插图/陈颖
作者简介
陈天洪,海军军士长退役,四川宜宾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