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桐庐分水有“柳柏乡”,元末王祎《灵佑庙碑并序》却称“柳伯乡”。我相信他的判断,“山因神姓,乡由山名”。柳是姓,伯是爵位,公侯伯子男的伯。虽然宋末《景定严州续志》也作“柳柏乡”,时间上还早于王祎,但我看到是的《四库全书》里的抄本,可能已经作了修订或本来就错作“柳柏乡”。乡名的书写,是方言的汉字描摹。在当地方言中,伯与柏同音,在淳朴的乡人看来,柳是树,柏也应该是树,这才是合情合理的搭配。
同在《景定严州续志》中,还有这么一条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分水知县王玮作《柳山庙记》。柳山庙,即灵佑庙,柳山灵佑庙。查《光绪分水县志》官师表,“王玮,绍兴时任”。《康熙分水县志》也有记载,“王玮,绍兴间任”,只是“玮”字模糊不可辨,但仍可以判断《灵佑庙碑并序》与《柳山庙记》是两篇文章。《雍正浙江通志》的记载可以作证,一是《柳山庙记》,一是《分水县灵佑庙记》。在民国八年《建德县志》中,载“王祎柳山庙记”,这就错了。王祎与王玮,一个偏旁之差,搞错了也正常。估计《柳山庙记》原文已失,但其内容,读《景定严州续志》的记载与《灵佑庙碑并序》可知大概。《灵佑庙碑并序》即《灵佑庙记》,在《光绪严州府志》卷三十五艺文、《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四、《康熙分水县志》卷六均有记载,但还是应该以《王忠文集》卷十六为正宗,这集子是王祎传世的代表作。
柳山灵佑庙供奉的神,本来是个人,死后为神。他祖籍河东,姓柳,名失不可考,就称他柳公吧。河东柳氏是望族,出名的除了河东狮吼,还有其他人。永嘉之乱(311)以后,部分河东柳氏南迁,柳公祖上也在其中,迁居到了吴地。柳公长大后,出任新安郡内史——相当于郡太守,手上有兵数万。江南相对比较安宁,在新安地界出现“以兵数万御寇境上”的情况,应该是卢循孙恩之乱(399—411)期间。战况如何不得而知,反正柳公病殁军中,也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柳公的棺材,从新安到分水,到柳山下,怪事发生了,马惊了,人吓了,棺材落在地上一帮壮汉都抬不起来了。怎么回事?哦,柳公选定这块风水宝地了。然后,罗盘转起来,找好长眠之地,墓碑立起来,庙宇建起来,香火旺起来。——这样的故事,特别符合民间故事的套路,总要来点与众不同,总要有点神秘的天注定。同一个棺材,之前抬得动,到了柳山下就抬不动了?这不科学。我们可以做一些可能的合理的推测:如秦始皇死在邢台沙丘,天气热啊,腐烂了,装了一担臭烘烘的咸鱼在车上,以乱其臭。可能柳公死时,也是暑热天气,所以实在不适合长途运输。还有,当时打仗啊,非常时期,也就非常处理了。柳公享用了乡人的四时祭祀,礼尚往来,他也竭力护佑这一方百姓,以墓地为中心画了一个圈,方圆数十里内,再没遭过厄运。刘汉宏被钱镠打败了,散兵要来分水了,怎么办?找柳公。反正,不论事大事小,找柳公就错不了。那该怎么报答柳公呢?上奏朝廷,请皇帝赐封。后梁贞明四年(918),因吴越王钱镠之请,柳公被后梁皇帝封为“尚书仆射、广福侯”。后唐清泰三年(936),柳公被后唐皇帝封为“弘仁广信王”。当时吴越国王是钱元瓘。元至正十八年(1351),分水县令高昌请于朝,加封“弘仁忠佑威胜王”。柳公的弟弟封“保静侯”,妹妹封“庆安夫人”。——不知道柳公是否真有弟弟妹妹,或许是哥哥姐姐呢,反正管不了这些了,柳公已经是神了。在《景定严州续志》的记载中,“告命在州西别庙中”,原来他的夫人早已供奉在庙中了。因为历朝历代不断加封,柳公的神力越来越大,信众也越来越多,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嘛。于是,柳山庙、柳王庙、灵佑庙、广信王庙、镇宁侯庙、富塘庙,柳公在桐庐、分水各地有了很多分祠。《光绪严州府志》卷八“秩祀”载:“灵佑庙在(分水)县西门外,亦名西庙,本在县西二十里柳柏乡,因祈祷不便,复庙于此。”《景定严州续志》载:“灵佑庙二,一在(桐庐县)金牛乡,一在(桐庐县)至德乡,即柳山弘仁广信王也。”
在富春江边,类似柳公这样的神,还有不少。比如江神周雄,比如郭子仪,比如张巡,比如芦茨湾的陈老相公陈杲仁,比如陈恽,比如徐偃王,等等,他们都是有益的人。我读初中时,曾在桐庐阆里的一个小庙见过菩萨开光,人山人海,但井井有条。在今天看来,去庙里烧香拜佛点蜡烛,是迷信,是糟粕,但也看得到乡人的淳朴、虔诚与敬畏,举头三尺有神明,还可以看见历史演变与民俗文化。
1600年过去了,与柳公有关的各种信息常有错误,比如:“广福侯”,有时误作“唐福侯”“广信侯”;“后唐清泰三年”误作“唐清泰四年”,“清泰”这个年号只有三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年号,也是吴越国的年号,因为吴越国向后唐上表称臣;“王玮”与“王祎”有混淆,有时“祎”又作“袆”。这些错误对乡人来讲,是毛估估的日常,错了又怎样!关键庙在啊,还灵哪。就在今天,如果你愿意,去分水百江村或建德裴家坞顾家,依然可以见到柳公端坐在庙宇中,护国庇民。
柳柏乡,即今分水百江镇。我是在桐庐陆春祥书院里,听陆春祥老师讲起对当地村名“广王”的查证,才起了兴趣,做这么一个“无聊的研究”。字里行间,竟是1600年的穿越,这是我没想到的,但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宁波各地也有柳山庙,供奉唐末孙惟晸(号柳山)。
宁波府志·柳山庙
柳山灵祐庙:在柳柏乡,去县三十里,庙有柳侯墓。据《庙记》:神姓柳,本河东人,东晋时为新安内吏,卒,柩经此山,马骇人愕,百夫不能举,因葬焉!民庙而祠之。[后]梁贞明四年,赠尚书左仆射、广信侯。后唐清泰三年,封鸿仁广信王。告命在州西别庙中。今县西仍有行祠,以便祈祷。
周雄,字仲伟,新城人。事后母素谨,贾于衢,闻母病急破浪以出,为水所没。越日尸浮于江,衢人感其孝,奉为江神。新城父老即以其宅为祠。徐士晋撰碑记。(1922《杭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九·孝友一三)
建徳路分水县西二十五里柳伯乡,有神祠曰灵佑庙。按:神姓柳氏,名逸不传,由河东徙居吴,仕晋为内史,出镇新安,以兵数万御寇境上,未及返而没。灵輀至柳山下,忽人马辟易,百夫挽之不动,遂即其地以葬。邦人相与庙而祠之。
庙在其山之阳,盖山因神姓,乡由山名。而今建徳,古新安郡也。神既庙食兹土,其护国庇民灵异之迹甚著。环数十里内,未尝有横逆之灾。
唐中和三年,越州观察使刘汉宏,以兵攻郡城。民祷于神,大风雷拔其营栅,夜传柳公兵至,皆遁去。
乾宁三年,江淮群盗并起,所至蹂躏,独畏神威不敢入郡境。
梁开平四年,邦人欲新庙,未果。暴风拔大木,压栋宇尽坏而像设岿然独存。
宋嘉定八年,蝗大作。民以急祷,风雷随起,驱逐靡遗,稼用无害。十一年,大旱。县令潘振走告祠下,不旋踵而雨降,岁则遂稔。
国朝至元十九年,庙旁民徐甲劫杀郑丙而逃捕,久不获。县官以告神,已而徐甲自诣官,若神使之者。
至大二年,乡民郎庆失物,不得贼。巡检王毅复以告,夜梦神手书晶字示之。后三日而获贼。是岁,大蝗。民祷之,其应如昔。
至正二年春夏,久不雨。官民合祠以祷,大雨三日不止。邻境大疫,而县以神故独无死亡。其冬,虎狼交道,人畜被害甚。县官移文于神,乡人终夜闻人马捕逐声。黎明,无有存者矣。
十二年,大盗群起。建徳属县皆陷,民计无所出,咸惟神是诉。七月七日大风,雨雹境上,贼悉自溃。首贼来焚庙,火三举辄自灭。县官战贼桐庐,人见旗帜遍山麓,旗间悉见柳字,贼因大败。官军屯本县,贼中遥见神身丈余,旗帜之见如前日,盗贼以靖,神之力居多焉。
神在五代梁贞明四年,以吴越钱氏之请,封尚书左仆射广福侯;唐清泰三年,加封弘仁广信王;及宋,赐庙号灵佑,则嘉定十一年也。
今县大夫高昌君,言神之灵应信不可诬,而封爵、号称皆出前代,亦既上状于朝,请加锡命。而其本末,犹未有所纪载,乃考图志及传闻之旧使来取文。
维神以劳定国,以死勤事,勋节昭于前;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功烈著于后。征诸祭法,宜在祀典,虽国家致崇极于大神之意犹阙,而民之有赖于神,千载如一日也。是用备书其实,刻铭兹碑,勒诸庙门,以传示罔极。铭曰:
分水之墟,有庙翼翼,有赫大神,兹土是宅,振威敷化,澒洞烜赫,助宣天休,阴阖阳辟,时踰千祀,不替血食,相时人民,灾害靡测,凶有兵刃,毒有疾疫,亦有旱蝗,戕我稼穑,我灾我患,孰我屏斥。佥曰:嘻哉,匪伊神力,神力孔多,曷报之徳,春秋来享,祀事敢忒,桂浆惟馨,毛牲斯疈,吹笙伐鼓,左祝右觋,导畅纯精,神用愉怿,拥其庆祥,布此福泽,益庇我民,护我王国,维民载神,讵间今昔,丽牲有碑,坚则金石,刻辞焯灵,永示无极。